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余勇 孙秋云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0

摘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于2022年1月发布,强调统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然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诸多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智慧城市建设内核和执行标准、加强统筹等建议,以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型智慧城市;城市治理

中图分类号:G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4-0155-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

1 智慧城市建设历程及现状

2008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各国将其逐步演变成为“智慧城市”,从而开启智慧城市建设浪潮。“智慧城市”尚未有统一定义,一般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发展更科学、治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的新形态城市。2013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发布,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2016年4 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民生服务便捷、社会治理精准、社会经济绿色、城乡发展一体、网络安全可控的标准。自2017年开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陆续发布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标准、顶层设计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国家标准,进一步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2022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强调要统筹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协同优化城乡公共服务[1-2]。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化,5G、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再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政务、医疗、社区等人民生活各个场景得到不同程度应用,将智慧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近年来,集成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力,以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为突破口,国家层面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又提出了更多的发展要求,数字经济、政府治理、社会民生以及双碳目标是主要努力方向。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不同城市结合自身资源、技术、人才、环境等优势,不断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有诸多问题需要改进,例如数据共享机制不够健全、城市综合管理体系还需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亟待创新、安全保障水平急需提高、以人为本仍需提升、智慧赋能百业仍需深化、自我优化的闭环仍待建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智慧城市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全国平均水平仍然不高,仍然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在建设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或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体系机制不够完善

智慧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理念不先进,规划不统一等问题。一些城市由信息化部门协调,各单位、各层级分头建设,跨单位、跨层级的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导致政务流程不顺畅、业务对接不流畅、功能重复或缺失等现象仍然存在,衍生出现的数据交换困难、系统协同困难、统一接入困难等问题,这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的体系机制上不断完善。

2.2 创新驱动不够深入

智慧城市建设在创新驱动方面仍显不足。一是城市治理体系构建不足,包括体制机制改革不够深入、政府职能整合不够充分、政务流程缺乏优化等,同时缺乏不断自我进化的路径和机制,难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二是在技术层面未能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最新技术的优势,应用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不够深入,智慧城市建设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数据共享不够充分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数据作为基础,需要各类数据的开放、共享、共治和融合。然而,城市管理单位众多,各单位、各层级、各类型系统建设分散、数据资源分散,数据接口与协议各不相同、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通道缺失,导致“信息孤岛”“数据烟囱”仍然存在,数据融合、数据共享不够充分,影响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2.4 民众感知不够强烈

以人民为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准。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已经实现智慧化的应用场景中,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重复登录、反复验证、不断切换、流程复杂、操作模式不统一、交互手段较单一、操作便捷性待优化、人性化设计不足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有待提升。另外,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宣传不足,民众了解不足、参与不足、感受不深,得到实惠较少,这也制约着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推广应用进程。

2.5 人才支撑不够强大

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作为支撑。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人才存在整体短缺、结构性短缺、基层短缺现象,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部分单位、部分领域、部分岗位从业人员理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综合型人才不足,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受限。

2.6 区域发展不够平衡

我国城市分布空间广,资源禀赋差异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差别大、全民信息化渗透率和应用基础差异大,导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特别是东中西部之间、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数字化领域发展不均衡。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在省域等较大的区域内处理这种不平衡,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

2.7 信息安全问题仍存隐患

因历史原因,我国在半导体、计算机芯片、网络基础设施、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依赖国外技术的现象。另外,在信息安全意识、信息保护制度、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短板,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越高安全风险越大,数据集中带来风险集中的问题。

3 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2018年国家发改委、网信办发布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7年发布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标准《GB/T 34680.3-2017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3],2018年发布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标准《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指南(GB/T 36333—2018) 》[4],2020年发布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指南(GB/Z 38649-2020) 》[5]。同时,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思路、技术体系、建设内容等各类研究和实践不断涌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然而,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在很多领域不理想,建设过程中很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升级。以下思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成效。

3.1 构建智慧城市建设底座内核

构建智慧城市的底座内核就是构建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和核心支撑,它融合了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灵活的流程配置能力、坚实的数据处理能力、强大的信息分析能力、智能的决策支持能力、广泛的分发触达能力。科学、合理、统一的底座内核可以保障智慧城市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从而奠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

构建智慧城市建设底座内核,就是构建一个能不断迭代和进化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才有价值不断迭代、升级、优化和智慧化演进。这个内核至少要包括统一的底座、统一的数据、统一的入口、统一的接入和多样的智能应用,并注重长效性和整体性。

统一底座就是采用云计算等技术,将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进行重新规划,多点布局,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弹性、可扩展能力和容灾能力的统一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变物理服务器资源分散、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程度低、资源统一管理、协调和调度难度大、支撑能力弱、资源重复建设和综合利用率低的现状,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基础。

统一数据就是建立数据中台,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分发和共享,将城市规划、土地、交通、道路、地下管网、环境、经济、人口、产业、企业、金融、农业、矿业、林业、水利、电信、电力、旅游、统计等各类数据形成一体化统一的云数据中心,建成城市级数据仓库,用于支撑智慧城市上层系统建设。

统一入口就是构建智慧城市应用的集成界面,实现登录认证统一、UI标识统一以及管理端、PC端、移动端统一,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引力效应。

统一接入就是将GIS、地下空间、北斗/GPS、传感器、RFID、摄像头、物联网设备以及物网融合型信息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接入,实现深入的、广泛的感知。

多样的智能应用就是依据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应用场景,根据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的特点,建设和发布智能化应用平台和系统,包括政务、城管、公安、养老、教育、医疗、交通、金融、社区、社保、旅游、安居、文化等,以及服务产业发展的园区、企业、物流、制造、商务等,支持城市态势预测和预警、风险洞察控制和决策支持,实现民生服务便捷。

“四统一、一多样”的智慧城市建设底座内核结构图如图1所示。其中,统一底座、统一接入、统一入口、统一数据等“四统一”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底座内核的基础,突出支撑性、扩展性、连通性和先进性,“多样应用”为智慧城市建设底座内核扩展出的典型应用领域,突出便捷性、应用性、人性化和智能化。

3.2 构建智慧城市建设执行标准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已经发布了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包括顶层设计、技术路线、安全保障、建设评价等多个方面,初步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然而,这些标准主要偏重技术层面,对即将建设和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项目,如何严格执行和落实这些标准,则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建设基础、建设目标等实际情况增加执行层面的要求,即需要构建智慧城市建设的执行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的执行标准要明确各部门协同、各机构联动的方式和要求,要有总体的和各个层面的建设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有详细的技术规范、技术要求和对接方式,需要有重要的标志性节点或基线作为约束,从而形成对参建各单位、各部门、各业务场景接入智慧城市的执行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个业务系统要按照新建系统和原有系统改造等不同情形,分类接入智慧城市平台,需要建立严格的业务功能接入执行标准和数据接入执行标准,对业务系统的UI设计、流程设计、操作方式进行统一。特别是对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执行标准要进行严格且详细的设计和执行,确保数据交换畅通、数据融合顺畅、数据资源整体性强。

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保障要特别注重,需要构建人防和技防相统一的执行标准,并且需要严格执行。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各单位、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实现统一接入,各类数据实现高度聚集,这也导致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的“木桶效应”明显。要坚决补齐“最短板”,确保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安全。

3.3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统筹

有的学者将智慧城市建设特色化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这实际存在一定误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提供保障,而这个最终目标对每个人、每个城市而言都是相似的。智慧城市的特色可以在某些板块体现,而为追求智慧城市特色而舍弃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可能会出现舍本逐末现象。

智慧城市建设承载着当地民众的热切期盼,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更偏向于展示系统、民众易触达的系统、特色系统的建设。而这些建设往往有大量的定制化和非主流的业务需求,从而导致在核心数据、核心业务、核心流程等方面受到干扰和制约,表现在各单位、各部门依然有自己的移动端App或小程序,导致用户分散、资源重复。

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智慧城市建设更应该是“一把手工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整体体系规划、体制机制改革、政府职能整合、政务流程再造,需要推动跨单位、跨层级、跨领域的业务协同,需要整合互联网、政务内外网、视频专网、公安网,需要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复用共享,是全方位的深度改革创新。要能够从更大格局看智慧城市建设,能从全球看本省(市) 智慧城市建设,能从未来20年看今天的智慧城市建设;要将“元宇宙”“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最新技术、最新理念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要同步建设智慧城市的运营体系,将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实现对智慧城市运营的最优匹配。所有这些均需要更高层级牵头,由高级别的智慧城市建设统筹。

4 结束语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全体市民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不断迭代,形成智慧城市建设更优化的解决方案;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强大的安全保障,也需要法律法规的护航,才能真正发挥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成效,达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民生服务便捷、社会治理精准、社会经济绿色、城乡发展一体、网络安全可控的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构建智慧城市底座内核和执行标准,加强建设统筹等三个层面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一些对策。后续将从以人为本、绿色低碳、韧性与可持续发展、价值驱动与整体重塑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推动智慧城市更好、更快建设。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J].中国水利,2021(6):1-38.

[2] 无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9号)[J].中国军转民,2022(1):6-12.

[3] GB/T 34680.1-2017.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4]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指南:GB/T 36333—201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

[5]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信息安全技术 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指南:GB/Z 38649—202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0.

【通联编辑:谢媛媛】

基金项目:2024 年度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情感识别技术在智慧课堂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42102210074) ;郑州市2022 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大数据时代郑州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SLX2022010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