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联体”中教师要“勇于担责”与“善于协同”

作者: 冉乃彦

教师在工作中常感到有些问题很难解决,因其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现在党中央、国务院亲自部署“教联体”这种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工作方式,将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领会这个中央部署的深远意义,树立正确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如何行动呢?

一是“勇于担责”。“教联体”中,教师的担责,主要是以专业优势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宣传尊重儿童、发挥学生潜能的教育理念,带头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有教师会强调: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周围各种条件的束缚,让自己有心无力。真是有心无力吗?列宁说:“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任何‘监督’、任何‘领导’、任何‘教学大纲’、‘章程’等等对教学人员来说都是空谈。”(见列宁:《列宁论国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109页)此时重温列宁的名言,就会发现只要有心,“从我做起”就会有力。

二是“善于协同”。教师在“教联体”中不仅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还要学会与家长、社区以及相关教育机构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环境。教育如果仅限于在教室里读书,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劳动,脱离实践,是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教联体”为教育提供了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的宝贵机会。教师应该在与各方面协同的过程中,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真知。

相信通过“教联体”这种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工作方式,教育将进入新阶段,教师队伍也会呈现新面貌。

(作者系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