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不来场“摇花乐”
作者: 沈加力又是一年秋风起,校园里桂花飘香。从学校大门进来就是几棵桂花树,它也是孩子们成长的注视者和陪伴者。在时光不语中,暗自生香,记录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桂花,挖掘桂花更深刻的课程内涵。
儿童视角:真的不能摇桂花吗?
周一,我照例批阅孩子们的周记,其中有几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我要告状,上周五吃完午饭,小赵在摇学校的桂花树。”文章还有条理地列举了三条罪状。
这还得了,校长三令五申要爱护花草,这不是“知法犯法”吗?我强压着怒火,准备给小赵来场“爱的教育”。
我把小赵叫到办公室,还没等我开口,小赵好像早就知道我要兴师问罪,低下头,轻声说:“老师,课文里写的摇桂花我没玩过,我觉得太好玩了,看到桂花树,就想尝试下……”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是《桂花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特别是对摇桂花这一场景的描写,实在让人神往。
是啊,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成尚荣在《儿童立场》中主张,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尊重独特性,倾听他们的声音,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
摇桂花在成人眼中是不能接受的行为,但在孩子的心中呢?或许这正是童年才会做的傻事吧!想到这里,我的怒气值慢慢消零。可转念一想,难道我应该对摇桂花的行为完全听之任之吗?这样会不会有更多的孩子去尝试摇花乐?桂花还能撑过这个秋天吗?事情好像陷入了僵局。
真实表达:如何突围困局?
课堂上,我把小赵摇桂花的事告知了全班同学,同学们一致认为应该制止这种行为。我继续追问:“那你们想玩摇花乐吗?”这下回答又一致了:“想!”这才是一颗颗童心里真实的声音。“那你们该如何去争取呢?”通过讨论,孩子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突破校长这一关,班长提出了建设性建议:“要不我们给校长写一封信吧,请求他网开一面,相信校长会同意的。”我想到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我有一个想法》,是否可以把摇桂花事件作为一个想法告知校长呢?说干就干,我让全班每人撰写一条最有可能打动校长的理由,再把相似的归并、整合,以举手表决的形式选出三条最佳理由。学生从摇花乐的真实想法出发,有了真实表达的意愿,就愿意把想法转化为文字的输出。
最终,有三条理由胜出——
学习型:尊敬的校长,老师一直告诉我们,要写好作文,最重要的是要亲身体验,不然写不出好文章。我请求您能同意我们摇桂花,我们会小心翼翼地摇,不会让桂花受到其他伤害的!
文艺型:桂花最终的结局是零落成泥。与其凋零,不如来场桂花的狂欢吧!摇完后,我们愿意每人写一篇摇桂花日记!
赞扬型:校长您最开明了,所以这么简单的摇花乐您不可能拒绝,我们幼小的心灵可不能因此受伤。
最后,这三条理由变成有理有据的一封信,由班长送到校长手里。几天后,校长批复了:“鉴于保护心灵和学习写作的重任,特批503班孩子摇花乐。”得知这个消息,班级里的欢呼声差点掀翻了屋顶。
内涵延伸:桂花真的只能用来摇吗?
在一个桂花香气浸润校园的下午,我带着孩子们真的去玩摇花乐了。从孩子们的日记中可以窥见他们的心情:
我像抱着一个小婴儿似的抱着桂花树慢慢地、轻轻地摇啊摇,桂花如雨一般,跳着优美的华尔兹,旋转着,轻柔地落了下来。这时我们浑身上下全是桂花,头上、衣服上、手上全是桂花,就连鞋子上也沾满了桂花。我真成了桂花姑娘!
摇花乐之后,我开始思索:桂花真的只能用来摇吗?还可以做点什么呢?
分享课上,我问学生桂花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小吃货小怡马上冒出来一句:“老师,可以做桂花糕,可香了,我奶奶经常给我做。”“最近还出了一种桂花奶茶,就一个字——绝!”或许只有吃才能激发孩子们最大的兴趣,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制作桂花糕。制作桂花食品,前期需要收集桂花,清洗后晾干,备用。原材料准备好之后,在一周后万众期待的劳动课上,我特意邀请了小怡的奶奶担任制作桂花糕的指导老师。在她的帮助下,学生用一双双小手居然真的制作出了精美的桂花糕,还用模子压出各种图案,分享给了老师们,让他们也一起品尝到秋天的味道!桂花也甜了大家的心。
跨界课程:我还可以用桂花做点什么?
桂花的延伸到这里看似已经结束了,但我总觉得还缺点什么,难道桂花只能用来制作美食吗?是否还可以开发出其他内容?能不能利用桂花做跨界课程呢?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于是,我布置了周记写作内容:“除了制作美食,你觉得还可以用桂花做点什么?”请孩子们在笔下流露他们的想法,看看他们的创意。孩子果然是天然的创想师,让我大为惊叹:
设计一张桂花名片,让更多人了解桂花;
一起设计桂花糕的包装,把桂花糕包起来赠给即将来秋游的幼儿园小朋友吃;
搜罗桂花的民间故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桂花绘本;
探究校园里金桂和银桂的区别,发现桂花的奥秘,写成科学日记;
用拓印和诗词组合的方式设计桂花书签,将桂花的生命留存于书签上,做成一件独一无二的书签艺术品;
制作桂花香包,研制配方,看如何保存得更久,让香味留存……
把学生的创意集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桂花跨学科课程。从对桂花的了解入手,到桂花探究,最后开发桂花的衍生品,包含了语文、美术、科学、劳动、道德与法治等跨学科内容。我特意列出了表格。
在跨学科课程中,学生仿佛进入《桂花雨》中描写的“儿童解得摇花乐,花语缤纷入梦甜”的场景:搜集桂花的民间故事,把故事变成连环画和绘本,供低年级小朋友阅读;进行科学探究,观察不同品类的桂花在株型、花色和香味上的差异,撰写成科学日记;劳动课上,制作车载桂花香包,用拓印桂花结合古诗词的方式,制作桂花书签……
当孩子们把精美的名片悬挂于桂花树前,吃到秋天的第一口桂花糕,闻到车载桂花香包散发出的秋天味道,借助桂花书签阅读一个桂花姑娘的故事……十月成了一个属于孩子们的特殊节日。
以跨学科思维来构建桂花课程,共赏桂之幽香,寻访秋之奥秘。立足真实世界,构建真实课程,在跨学科的开放视野中,踏上以花会友的珍“桂”旅途,让思维向更深处拓展和延伸。
之于学生——
从课程出发的跨学科学习经历,真实情境的运用,既能凸显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促使学生在用中学、创中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让他们能在更广阔的课程场景中迈向深度学习。
学生在桂花课程结束之后这样写道:
感谢老师的“不杀之恩”,我的“东窗事发”反而让同学们有了一次摇花乐的机会,让我更能感受课文里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和思乡之情。课后我还搜集描写桂花的诗句,把桂语写在书签上,赠送给好朋友。(小赵)
通过这节科学课,我知道了更多桂花的知识,了解了桂花分布在哪些省份,认识了桂花树的样子。我还发现原来秋天不是桂花的专属,有一种桂花叫四季桂,一年四季都可开放,桂花还有润肺、清火的功效。(小毅)
今天我学会了制作传统美食——桂花糕,感受到了动手的快乐。品尝了自己亲手制作的桂花糕,我还把桂花糕带给奶奶吃,奶奶觉得十分香甜!(小谷)
之于教师——
桂花跨学科课程的设计,让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只停留在课本上,而是跨越多个学科,是对常态课堂的全新设计,能实现多学科育人的样态,也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老师们在桂花课程结束之后有这样的感想:
知识要放在真实生活中才是鲜活的,制作绘本、书签,这些内容都是从课文中提取出来的,融入校园资源桂花课程中,让知识发挥用的功能,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老师)
将科学课中的认识植物与语文课文《桂花雨》相结合,学生能够以更广阔的眼界和更多元的角度了解到桂花的相关知识,形成科学研究小报,实现在跨学科中深度学习。(科学老师)
绘桂花、制作绘本等都需要美术学科的支持,如何展现美、表达美、输出美,就需要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来达成真正的美育。(美术教师)
之于学校——
伴随着建校而生的桂花树,是二小学子最亲近的植物资源,也是最好的礼物。通过跨学科探索赋予桂花学科魅力,多门学科联动,借助学生生活场景和实践体验,以开放性学习探究为路径,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化课程。满足学科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不少于10%的要求, 实现多学科共同育人的愿景。
感谢这次偶然的意外,也庆幸自己能转变思维,从对错的角度转向儿童视角,变意外为满足学生成长的真实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形成能力进阶,让小小的摇花乐变成精彩、丰富的桂花课程。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泗门镇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