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电子数据“吞噬”你

作者: 黄小邪

采访时,正录着音的手机频频提示内存不足。这小小的手机里,竟存了一万多张照片,十几个App,每个App里又收藏着满满当当的资料。一番纠结后,我索性买了个更大内存的新手机,可是才过几周,新手机的内存又所剩不多。

手机内存永远不够,聊天记录几个GB(千兆字节),订阅几十个公众号,关注上百个博主。好物“种草”、学习打卡、生活妙招,每天都在被信息轰炸,一知半解却乐此不疲。所以我被“确诊”为“电子囤积症”。

所谓“电子囤积症”,不是指囤电子产品,而是指对信息的盲目输入,大量囤积却不用,堆在手机里又不想清理,直至感到焦虑。

每次拿起手机想整理、清除时,一个声音便在脑海中回荡:“照片是独一无二的回忆,不能删;App为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很值得;资料是‘养兵千日’的‘干货’,得留好。”

然而,每当工作需要时,堆积如山的收藏数据,如同一座杂乱的仓库,想找点儿什么,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因为数据杂乱,又多是些旁逸斜出的枝丫,左右干扰,最后费时费力地拼凑,效率极低。忍无可忍,反正关键时刻一无是处,又不想花钱充值扩充存储容量,索性一键删除,至少落得清净。

收藏无罪,因为数字时代信息泛滥,你的心思早已被数据“算计”。 当“对症下药”的碎片知识扑面而来,我们试图从不停地获取、储存中获得一种“收藏即拥有”的安全感,以免落后于人。

除了对知识的焦虑,情感焦虑导致的“囤积症”也不在少数。

从泛黄的纸质相册到社交平台“那年今日”的动态,这些零零碎碎的数字痕迹,串联成手机里的回忆,成为定格时间、对抗遗忘的“证据”。

如此看来,收藏源于需要。但如果抛开需要,盲目囤积,一定会为海量数据所累。试问,千万张相似的照片和随手截取的趣图真的有用吗?海量的点赞收藏,在走马观花后,真的还会再学、再看吗?

无独有偶,好友自嘲道:“目前因过度依赖手机,导致记忆力退化,生活能力骤降。”他坦言自己已成为大事靠网盘,小事靠备忘录的“电子人”。凡看见好吃、好玩、好用的,一键收藏,随要随拿。好的案例先存着,好的照片先存着,收藏即拥有,不存白不存。正感喟数字时代相当便利之时,某天亲临重大会议,发言时发现硬盘坏了,此时那个集万千数据于一身的自己,如同废人一般,一句话也讲不出来。更夸张时,第二日要做的事情,一旦离开备忘录,便忘到九霄云外。真正是手机满满,大脑空空。

你看,当我们收集成瘾,欺骗自己“存了即拥有”时,最终被庞杂的电子数据反噬。有研究表明,在一键收藏时,容易触发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这种效应会让大脑产生一种“收藏即拥有”的错觉,而这种错觉会让你止步于此,根本不会再付诸行动去深入学习。

收集有用信息的本意是应对不时之需,但是收藏不代表拥有,删除也不意味失去,“电子水滴”从来无法解现实生活的渴,当你盲目陷入疯狂囤积,而不区分是否真正对自己有益时,只会适得其反。

该删则删,停止盲目囤积,莫被信息吞噬,因为轻而易举的获得,往往会带来本不该有的负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