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偏食者的自救指南
作者: 禤支兰最近,我的信息餐桌异常单调,只因为我搜索了某部电视剧的解说视频。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被相关内容包围,最初的喜欢和热情,渐渐转变成一种难以言喻的厌烦。
就像那个名叫“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厨师,一摸清我想吃什么食材,就变着法去做。比如我想吃土豆,接下来我的餐桌上将会出现酸辣土豆丝、炸薯条、土豆泥……总之,“个性化推荐算法”使出浑身解数,生怕做不出我爱吃的菜。
托“个性化推荐算法”的福,我陆续吃到了属于那部电视剧的“土豆全宴”。这种投其所好式的供给,让我的信息餐桌陷入单调的循环。那些喜欢的东西,因为过于频繁地出现而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我开始渴望一场味蕾的探险。
意外的是,尝试一圈后我发现,即使没有那个精通“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厨师,我的信息餐桌依旧单调。我总是习惯性地浏览自己喜欢和认可的内容,信息餐桌上来来回回都是那几道菜。原因主要有两个。在心理层面,我更愿意待在舒适区,逃避不适感。浏览喜欢的信息,可以给我带来满足感和安全感,而那些跟我观念对立或者引发我不适的内容,只会让我焦虑不安。在认知层面,我更容易快速理解和接受跟自己看法一致的信息,而与自己观点相悖或者更高深的内容,我需要动脑筋思考,增加了处理信息的难度和成本,于是被我快速滑出信息餐桌。
这种信息偏食有很多坏处。第一,信息偏食会导致摄入的信息“营养”不均衡,而长期“营养”不均衡会导致营养不良,降低机体免疫力,使身体容易受到劣质信息的侵袭,被虚假夸大的内容、商家的营销手段牵着鼻子走;容易跟随大众,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信息偏食会导致消化信息的功能下降,消化不了更深层次的知识,只能“吃”那些粗浅的、娱乐化的内容。第三,信息偏食会诱发更致命的“顽疾”,比如视野变得狭窄,思维变得僵化,头脑难以接受新的观点和挑战等。
作为一个觉醒的信息偏食者,我需要做出一系列改变,调整自己的信息饮食习惯。
在信息饮食搭配上,我们要确保种类多样化。我们可以定制自己的信息套餐,通过不同渠道的信息组合实现“营养”均衡,比如质朴可口的书籍报刊、色香味俱全的电视节目、独具风味的广播播客和醇厚鲜美的讲座演讲等。此外,不同的餐厅受众定位不同,生产的菜品各异,我们选择不同的餐厅,可以在信息餐桌上接触不同的观点和信息,即使是不喜欢的味道,也要勇于尝试,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接受多样性。
在信息饮食烹调方式上,我们要注意少吃精加工食品,多吃天然食品。我们的信息餐桌上最流行的就是精加工食品,比如影视剪辑视频、书籍解说视频,它们经过精细化加工处理,去除了开端、过程、结尾、各种细节等富含“营养”的部分,只保留了吸人眼球的、冲突的或者打动人心的部分。这种精细化加工虽然提高了作品的“口感”,让人吃得更轻松,但明显降低了“营养”价值。所以,我们要去吃天然食品,它们保留了作品的全部“营养”,包括完整的情节、丰富的思想内涵、隐秘的伏笔等。
同时,在选择信息饮食时,我们要注意减少食品添加剂的摄入。为了在我们的信息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一些文章、图文和视频的创作者,从标题到内容,都添加刺激性的“科技与狠活”,大剂量地使用“香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剂,疯狂追求口感,过度装饰,只为博人眼球,提高点击率和完播率。这些夸大其词、煽动情绪、不顾一切娱乐大众的内容,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上空洞无物、缺乏“营养”,少吃为妙。
在五彩斑斓的信息世界里,信息偏食就像一只狡猾的虫子,悄无声息地啃食着我们的思维和认知。它不仅是一种信息获取习惯的偏差,还是一场在大脑内部悄然上演的认知战争。改善信息偏食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需要认识信息偏食的原因和危害,对症下药,渐渐克服信息偏食并养成健康的信息获取习惯。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在信息世界里吸收到更多“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