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味的“军书”

作者: 青州从事

你喜欢吃果丹皮吗?这款酸酸甜甜、开胃助餐的小零食,老少咸宜,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都广受喜爱。然而,恐怕很多人不知道,这种由山楂制成的干果食品,最初被发明出来,是用作“军书”传递军情的。

关于“军书”果丹皮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1690年,由于噶尔丹不满清朝统治,率兵造反,于是康熙带兵御驾亲征,终于在第三次远征时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在那场战争中,八旗军队的往来密令就写在用山楂汁制成的果丹皮上。即使在传递过程中,送信的使者被敌军拦截,他们也可以将果丹皮吃掉,哪怕密令没有成功送达,至少不会落入敌人手里。而对于被成功送达的密令,在贝勒们看完之后,也同样会被立刻食用,确保不被闲杂人等看见,从而泄露秘密。

清朝有一个叫作高士奇的官员,屡屡扈从康熙出巡,写下了许多有关当时各地风土人情的作品,极具史料价值。他在一首名为《果子单》的七言诗中写道:“绀红透骨油拳薄,滑腻轻碓粉蜡匀。草罢军书还灭迹,嘴来枯思顿生津。”

从诗中可以看到,比起如今的果丹皮,清代的果子单应当更为轻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诗的前两句里将果子单比作“油拳”“粉蜡”,两者均是唐宋的纸名,体现了果子单薄如纸的特点。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较薄的果子单能使墨迹“力透纸背”,让字迹清晰持久。诗的后两句则十分有画面感——果子单用来写“军书”,用毕吃掉,既能将密令“毁尸灭迹”,又能令收令者缓解口渴之苦,可谓一举两得。对于在沙漠上行军的人来说,这份山楂味的“军书”,比“望梅止渴”更有现实意义。

至于果子单上的墨迹,对身体也并无危害,甚至还有妙用,因为墨本身就是一味药。据《本草纲目》记载,以墨入药,其主要作用是止血,可见果子单不仅可以用来书写密信,还在治疗将士的伤口方面大有用场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