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园林中“曲”美文化的隐喻与表达
作者: 吴宇聪 王宇扬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极具表现力的环境艺术,其以“曲”营造灵动自然的空间意境,在曲线美的形式上极具代表,独具一格。文章将从“曲”美本身出发,探寻其背后深植的文化隐喻,阐释“曲”美的意义与形式表达,并结合园林实例探讨“曲”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及园林中的曲美体现,为文化隐喻下的当代园林形式表达提供理论参考。
意识启发:“曲”美的文化隐喻
首先,传统文化启示。中国园林的发展史中,道家文化及思想曾产生深远影响。道家的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其主张减少人为干预,让自然规律主导世间万物的运行,表达了对自然界的崇敬。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与营造中,这一哲学思想转化为一种实践智慧——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寻求一种“无为”状态下的和谐共生。从古至今造园家遵循自然法则,既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巧妙地将人工美学与自然美学融为一体,创造出既符合自然规律又不失人文情怀的园林空间,少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反而突出了感性层面的“曲”美。
从审美的角度理解,老子提出的“曲则全,枉则正”体现了辩证的思想,“曲”既是形式的表现,也是精神和艺术意境的传达,更是园林中体现自然美、婉转美和朦胧美的重要媒介。
其次,审美意识。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不同于西方园林中规则匀称、分布整齐的几何式审美,更注重自然山水之美。自然式的风景园林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喜好。
农耕社会中的生活方式在诸多方面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造园思想。文人在造园的过程中,追求自然洒脱的野性梳理,在建筑布局、花草树木、叠山理水上都精于设计,其设计构思取之于自然,并在还原自然原貌的同时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曲”也隐含着中国人重意境与精神内涵的审美意识。
最后,精神性格。民族的审美意识会受到民族文化性格的强烈影响,其又深刻地影响造园风格,从而引导了中国人对于“曲”美的追求。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中,巧妙地将中国园林比喻为一幅幅立体的山水画,且将其定义为中国园林最基本的特点,足见“曲”美审美意识的诞生,受到了民族精神性格深层因素的影响。
东西方民族精神性格不同,其反映在园林造诣上也大有差异。西方强调个人实现的文化,其园林大多呈现几何式、规则式的表达,总是空旷平坦且一览无余的。而中国人的精神属性,温文尔雅,和合共生,这样的文化基因促使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曲”美的表达,总是蜿蜒曲折且巧于藏漏的。
“曲”美表达:景物与空间的融合
首先,景物具象表达。无论任何物体,最开始都以平面形式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景物是二维空间中的平面表达,平面由线条构成,因此可借由线条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曲”美表达。而谈及“曲”,最经典的代表则是“之”字型廊桥,丰富的曲折变化使园林有了灵性,也让园林中的游览路线变得蜿蜒有趣。此外,园林中的水体、园路、廊桥、花窗、门洞等形态灵动的曲线型也是园林中的“曲”美表达。
以园林中的水池为例,留园中近似方形的水池、怡园中狭长状的水池、环秀山庄中带状的水池和狮子林里的组合水池,各种形态各异的轮廓以线条形式呈现了园林的“曲”美,形态形似曲尺,灵动而又自由(如图1所示)。又如园林中的花窗,拙政园的留听阁半窗、留园西楼上层窗格、狮子林燕誉堂砖框花窗,都以曲线绘制的花纹装点着园林中的曲线美,再加之建筑上所应用的门洞、廊桥、云墙等处处可见的曲线纹样,无处不在地呈现着园林的“曲”美。
其次,空间层次表达。景物在“曲”美的二维表达中,通过形态运用使园林景观显得更加精致优雅,且富有趣味,而三维空间上的“曲”美表达则在视线、意识和感受上提升了空间的景观层次。在地形起伏上,中国古代造园家们为了能“路径盘蹊,蹊径盘而长”,营造盘回起伏的曲线路径,将土地改造成了“有高有凹、有曲有深”,低陷的地方引入水体,高处则堆山叠石,将园林的“曲”美表达提升为多层次的趣味游览感受。
以狮子林中的空间与线路为例,狮子林的游览动线可分为横轴游览和纵轴游览,其中横轴游览包含四条路线,纵轴游览包含两条路线。以横轴游览中的“指柏轩—见山楼—花篮厅—湖心亭—飞瀑亭”路线为例(如图2所示),平行线上的几个景点包含着高低错落的不同层次,再以蜿蜒线路和园林中藏与露的关系加以空间上的营造,带动了整个园林中景物与空间的“曲”美融合。
在空间层面上的“曲”,构造与词的结构相似,因此为了引人入胜并求得意境的深远,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在形式上追求蜿蜒曲折,并将“廊”作为其中的关键元素。曲廊如池水蜿蜒般贯穿园林始终,使游览者能在不同的空间中感受整个园林的意趣所在,并引导游客体验中国古典园林的“曲”美。
形以载道:“曲”美的形式运用
其一,径“曲”。径,在园林中承担着交通和引导的作用,它诱导人们沿着造园者的设计线路去探访园林,一层层地感受园林的“曲”。因此园林中的园路,尽管有曲有直,但都具备延伸的动感美,充满着自然的曲径通幽之感。同时,园路还承担着连结的功能,将园林中的景物空间步步连结,而自身也融入了园林的风景,以含蓄蜿蜒的“曲”使游览者感受到园林中的藏漏、起伏、疏密、虚实,并将园林中的精巧之处随着路径的延伸一一呈现。
以拙政园为例,园路贯穿了东部景观节点、中庭景观节点、山林景观节点,在做到将各景物、各空间串联的同时,又穿插着不同的视线节点,在纵向空间上呈现不同的层次,引导游客“曲径通幽”,感受曲线美。
其二,建筑“曲”。园林建筑与山、水、植物等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关键要素相比,虽然在园林中面积占比较小,但常常成为游览中标志性的“游园记忆”。园林中的建筑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作为观赏节点,供游客赏园林之“曲”的场所,其本身也是园林中“曲”的重要构成。
从园林建筑的屋顶便能感受建筑的“曲”。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屋顶类型可分为硬山、悬山、歇山、庑殿和攒尖五种样式,其基本造型中都带有灵活生动的曲线特征。园林中亭台楼阁的屋顶飞檐基本上都是向上延伸卷曲的曲线,展现了建筑屋顶的上扬弯曲之态,也在内涵与意境上,呼应了园林的主旨意趣。
园林中的墙垣作为空间布局的重要形式,是园林空间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墙垣本身也是园林曲线美的体现之一,园林中的墙垣往往随着地形的变化而蜿蜒起伏。例如,江南园林中的“云墙”,在平面和立面上都有曲折的起伏变化,在引发视线动感的同时,也在空间上起到了导向作用。
其三,山水“曲”。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自然元素的重要体现,表现出园林中的自然与灵活,对园林的空间基调和空间气质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造园者们以叠山理水的方式将自然嵌于园林,在形态上毫不遮掩地体现野性的“曲”美。
“无石不成园”,石头假山在园林中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而狮子林作为以叠石假山闻名的园林,表现出硬质灵活的“曲”美。狮子林中分布着五个假山区域(如图3所示),分别为旱假山、水假山、黄石假山“小赤壁”、西部假山、其他(真趣亭东侧的湖石假山),园内假山及石景状态各异,石材崎岖变化,高低错落有致,石“曲”而构园林山野之趣。
水在古典园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水不在深,妙在曲折”。园林中的水体也仿照自然,强调自然趣味,水体曲折蜿蜒,闭合有致,忽收忽放,保持着“曲”态的节奏感。
最后,花木“曲”。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作为园林的一部分,景物的一部分,自然也是“曲”的构成部分,园林的灵动和自然的生命力离不开丰富的植物资源。
园林中的花木形态常常不加以修剪,更贴合自然的本真。花木的果、根、叶形成了特有的点线面,而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使这些点线面处于动态中,体现了三维空间中的“曲”美,花木所透射出来的影子又成为平面的形式,由此形成的不同视觉效果,致使人们在观园中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曲线本身就是和谐、优雅的,并且带有韵律的动态。自然线型的曲态往往会让人产生联想,例如天空中的云、月球上的斑驳纹理和园林中形态各异的峰石,总是含蓄且富含想象的,而造园者显然明白如何利用曲线动态和人们的想象结合园林塑造意境。因此,观园不仅是观景,也是赏心。
园林的“曲”藏露有致,其深藏着中华传统文化,显露着融合自然且简洁明快的形态。“曲”之韵味与自然相融,不仅将自然界的景致提炼为抽象的艺术语言,还赋予了园林空间一种典雅的气质与强烈的装饰性特征。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古典园林含蓄温婉的美学特质,也彰显了曲线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表达。
基金项目:2022年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交叉研究团队项目“传统地域文化视觉形象设计赋能研究”的研究成果(Nh33714522)。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2.桂林信息科技学院 创意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