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AI“淘金潮”
作者: 王诗涵对于2025年AI行业的投资机会,许多风险投资人普遍的感受是:乐观。
“AI行业整体投资氛围在去年下半年明显放缓,今年感觉大家又重新活跃起来了。客观地说,和去年10月、11月相比,团队最近看的项目已经成倍增加。”线性资本投资人郑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郑灿从2023年初开始关注AI应用,彼时ChatGPT刚刚崛起;2024年出手,一共投了11个AI应用项目。其间的变量,一是要等待创始人的思考逐渐成熟,从想法变成产品;二是取决于国内外大模型能力的提升,帮助AI应用进步。
今年1月,一个远超所有人预期的变量出现了: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其R1版本,以开源、推理能力强、低成本的特性,极速普及了全国性的AI市场教育。新一轮AI狂潮,不可控地席卷至今。
投资人也被集体说服。其中最“出圈”的是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的观点逆转,他在去年的采访中表示不看好大模型项目,但在使用DeepSeek后,他反复表达了震撼,“快让我相信AGI了”,并表态“如果DeepSeek开放融资,多少都愿意参与”。
创业者也惊讶于新的变化。有AI硬件创业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前几年没有需求,只能不断说服客户,现在甚至有知名品牌来找我们定制产品,带来了很大鼓励。”
“创业者是投资人的机会。他们能做更多的事,我们就可以做更多,一定是积极的变化。”想到未来的各种可能性,郑灿有些兴奋,语气笃定。
尽管未能参与DeepSeek的融资,AI投资人当下仍有更重要的任务:在DeepSeek所引发的生态变局里,继续挖掘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可能。
相信的力量回来了
在更活跃的市场氛围中,投资人继续上紧发条。
郑灿的工作需要密切和创始人保持交流,不断碰撞新的想法。最近,他发现交流更加频繁,创始人也更加积极主动。“我非常感激这种变化。”
在接受采访这天的上午,他和一个潜在的创始人朋友聊天,对方此前一直在犹豫创业的时间点、与主业的平衡程度,终于做出了决定:“当下的节点太特别了,必须离职出来,全身心投入。”
“很多人年前可能还在‘躺平’,突然一下被激活了。”峰瑞资本投资合伙人陈石表示。过去两年,峰瑞资本每年大约投出30个项目,AI项目占六成以上,今年还要继续保持活跃。
清智资本创始人张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预计今年产业界创业者会大量涌现,团队已分出一部分人力,从科研界转向产业界寻找创业者,且要提高对产业应用需求的洞察力。
从创业界到投资界的活跃,离不开DeepSeek对AI生态的重塑:大模型底层能力提升,市场教育普及,创业的技术门槛降低,投资重心也随之转移……而这一切来得比行业共识的预期更快。
“对中国而言,DeepSeek是一个提前到来的、意想不到的胜利。”陈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方面,开源模型追上闭源模型的速度突然提高了,Meta的Llama-3追赶GPT-4用了16个月,而DeepSeek-V3追赶OpenAI o1仅用了4个月。另一方面,此前行业普遍认为,中国模型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落后于美国——等到中国AI应用层的发展超越美国之后,再反过来增强中国的模型能力,“但DeepSeek至少阶段性地提前达到国际顶尖模型的水平,非常难得”。
2023年初,ChatGPT的崛起推动了国内创投界对大模型的投资,风险投资机构(VC)各做判断。“大模型一定会带来巨大的产业变革,这是大家的底层共识。非共识的部分在于自己是否要入局,投资后会否失败,以及何时入场。”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他表示,从结果来看,资金选择也与基金的实力挂钩。“杭州六小龙”的参投方多为“深口袋”的头部大型基金,也有产业资本同时押注好几家。这些资金既有试错空间,也不想错过风口。小型基金的参与则相对较少。
热潮很快过去。一家重视模型研发的初创企业的高管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大约在2023年下半年,他接触到的很多投资人就表示不再看大模型了,认为“该投的已经投完了”,融资并不容易。
市场的质疑在2024年加剧,讨论中国为何没有出现顶尖项目,商业化是否有问题,大厂是否更具优势等。“DeepSeek终止了这些猜想,让大家重新看到了AI发展的主线。”他在今年明显地感受到了投资人的积极性,也有之前比较犹豫的投资方加速了进度,团队格外欣喜。
相信的力量似乎又回来了。财经作者张小珺曾评价,DeepSeek的出现弥合了去年“技术信仰派”和“市场信仰派”之间的认知鸿沟。
投资人的预期也继续增加。郑灿表示,随着国内外模型能力的增强,创业团队自身对商业化路径的推进,团队在去年就预期会有更多AI应用在今年实现PMF(产品市场契合度),满足市场需求,获得用户认可。“今年能投出更多项目,单笔投资的体量也更大。”
“DeepSeek的作用,尤其体现在市场教育方面,格外节省了成本。”他说。
同样可预见的是AI应用的竞争将加剧。但郑灿的信心仍然充足。“DeepSeek出现前,大家也都认为国内的大模型相差不大,它用实力给全市场上了一课。现在我更愿意相信,没有什么领域是大家做出来都一样的,在绝大部分领域都能有做得更好的空间。”
赛道变了
由大模型、基础设施、具身智能等主题词主导的投资阶段正在翻篇,2025年创投界的主题词是AI应用,这是当前海内外市场的共识。
模型能力的提升是最主要的驱动力。过去,模型能力的上限影响了AI应用项目的技术能力和商业化。今年,投资人和创业者看到了更明显的进步。
陈石对一个项目的变化印象很深。该项目计划在社交媒体自动生成创作内容,实现带货和自动用户增长。“以前,用大模型写出来的文章只能说四平八稳,也许可以帮忙带货,但难以实现规模化的用户增长。现在,用DeepSeek-R1这样推理能力强且‘文字功底好’的模型来创作,经过一定训练后,应该可以生成具有IP特质、独特语言风格的内容了。”他认为,这或许意味着未来的网红也可以虚拟化了。
郑灿表示,模型能力的增强往往能让应用拓展新的场景,或是为原有场景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投资人对项目的选择也受到影响。去年,线性资本投出的11个AI应用项目有着相似的特征:工作路径相对偏短,不需要过长且复杂的推理步骤,应用场景以教育、陪伴为主。
“当时,我们希望这些产品能带给用户好的体验。如果这些场景在AI能力偏弱的时候就有好的表现,AI能力变强的时候更能受益。”郑灿解释道。今年,他看好能处理更长程的复杂问题的AI Agent,以及语音模型能力显著提升后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机会。
投资逻辑也已悄然变化。陈石表示,前两年看项目主要关注“技术叙事”,现在对AI应用项目的判断,除了关注技术之外,更加回归“商业模式”的基本面,重点考察团队在行业认知、业务思考、场景定义、商业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技术为先,场景为重”。
更加泛化的创业机会已经涌现。“从前在大模型领域、计算机领域的创业机会属于少数人,也集中在少数产品种类。未来,新的AI软硬件大爆发和更新换代的机会正在涌现,这些机会将面向更广泛的创业者,产品种类也会更丰富多样。作为用户,我们将拥有更多以前没有的选择。”他说。
创业团队要如何展开想象力,才能获得投资人的青睐?答案可能千人千面。
陈石的期待是,能在未来看到一些在传统软件时代难以实现的“新物种”。例如,跨领域的新型软件或智能硬件,能实现更强的独立性和更丰富的功能;AI接入更多数据成为人类的“外脑”,帮助处理记忆、理解甚至决策等任务的新形态个人交互终端;将软件能力转化为服务形式进行外包,提供更具创新性和灵活性的新型外包服务的项目;等等。
生怕错过“下一个DeepSeek”
预期提升之后,市场最近也变得有些着急。
在DeepSeek的影响下,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心态还在发酵:公众对AI领域的关注度和期待值愈加高涨,市场的目光紧盯着每一个浮出水面的新产品和背后的创业团队,似乎有一种集体焦虑,生怕错过“下一个DeepSeek”。
3月5日晚10点,中国产品团队Monica发布通用AI Agent产品Manus;3月6日,关于其产品体验和评价的报道席卷全网,仍处于小范围内测阶段的产品收获了远超预期的关注,创始团队在当日发布紧急声明。
在底层技术上,Manus依赖于现有大模型,但凭借产品交互方面的创新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例如实时展示操作步骤等。尽管赞扬和质疑的声音并存,团队已经声名大噪。
3月7日,MetaGPT团队推出OpenManus并进行开源,称用3小时复刻了Manus的功能;CAMEL-AI团队也宣布实现“0天复刻”,并将系统中的每个组件都单独开源,公众的注意力再度生变。AI Agent在技术界发展已久,短短3日的讨论热潮,让市场教育迅速普及。
“这再次说明,产品体验在当前格外重要。”在郑灿看来,DeepSeek的启示又一次在Manus身上得以验证。“DeepSeek不依靠传统的商业化思路,例如怎样找到最优投放渠道,高效率地获取客户。当创业者的产品体验特别亮眼,能得到多过所有人想象的机会。”
市场的焦虑为创业者带来了“泼天富贵”的机会。“现在已经不仅仅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了,当你把酒做香了,全城就都可能闻到。对创业者而言,还有什么比现在更好的时间呢?”他兴奋地说。
投资人的期待也变得有些复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代。我们必须拒绝创业者每天只想着‘泼天富贵’的情形,比起这一点,专注提升产品重要得多。但我们也不希望创始人默认‘泼天富贵’是别人的,觉得自己干好活就行。”郑灿坦言。
陈石表示很乐观。“现在也是一个大家都看不清楚局面,但又觉得特别有机会的时候。市场上标的特别多,可能出现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公司,虽然也不清楚它们能否成功。”
他完整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创业阶段,曾作为核心高管见证了UC浏览器的发展全过程。UC浏览器在2004年创立,2014年被阿里巴巴收购。
基于个人经验,他觉得现在很像2007年,当时,UC浏览器决定剥离非核心业务,专注手机浏览器的开发和优化。“现在突然来到了一个节点,大家看到技术初具雏形,但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哪些地方能突破,能做成什么样子。”
UC浏览器当时面临的挑战也曾让他“很痛苦”,例如,会担心浏览器能不能跑赢操作系统,要考虑商业模式怎样落地。“我们身在局中的时候未必能知道结果,但终有一天,或许五年之后恍然大悟,原来真有这样的机会。现在可能就是当年的这种状态。”
当前,AI行业仍然摆脱不了“混沌”状态。DeepSeek带来的变革性机遇拨开了一部分迷雾,但又会带来新的迷思。
陈石对此感叹,“混沌”对于风险投资是好事。“当市场形成共识的时候,反而失去了议价权。我们追求的超级项目,一定是从非共识中诞生的。”
“我们预判今年还将是一个脉冲式、点状发展的市场。创业者们在各个角落里做事,并不一定受大众关注,但陆续会有新的产品发布。在市场意愿强烈但现象级产品还没出现之前,许多产品可能都会经历先被寄予过高期待,随后又被理性评价的过程,一步步地向前推进。”创投自媒体“42章经”创始人曲凯对《中国新闻周刊》评价。
市场还需要更多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