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大洋的爱国情怀

作者: 陈星岚

跨越大洋的爱国情怀0

“喜鹊喜,贺新年,阿爸金山去赚钱。赚得金银千万两,返回起屋兼买田。”这首在广东民间广为流传的童谣《金喜鹊》讲述了19世纪末广东江门五邑地区(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等地)青壮年男性乡民漂洋过海,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家庭的命运,让家人过上更加富裕和幸福生活的故事。这首童谣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生动描绘,更是对那个时代人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赞美。

今年1月,我来到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美誉的广东省江门市。这里现有536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侨史悠久,侨胞遍布全球。在江门市检察院检察官的带领下,我参观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坐在博物馆内利用立体实景搭建的老式火车上,听着火车鸣笛和屋外移动的景色,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化身为那些昔日背井离乡的华侨之一。

跨越大洋的爱国情怀1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内实景模拟出了华侨在海外生活的情景。(摄影:方圆记者 陈星岚)

19世纪中叶,许多江门人为了生计离开家乡,前往美国、加拿大等地,开始了艰辛的移民生活。我仔细观察着展馆内陈列的船票、护照、美式水壶、螺丝刀等物件,它们生动再现了当时华侨们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从最初的体力劳动,到后来的餐馆、工厂、企业,每一步都凝聚着海外华侨的汗水与智慧。

尽管身处异国,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怀始终如一。他们在海外建立华人社区、创办中文学校和报纸,致力于传承和推广中华文化。其中,丁龙先生的爱国行为给我的感触最深。他不仅在美国倡导建立了首个汉学系,让美国人有机会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还慷慨捐赠了1.2万美元在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美国大学中的第一个汉学系。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美国人能够了解我的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华人更是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他们通过创办企业、回乡投资等多种方式,为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尽管他们为了生计远赴海外,但对家人和祖国的思念却贯穿他们的一生。馆内收藏的华侨文物和珍贵史料,记录了许多华侨的爱国事迹,而这些史料大多由华侨及其家人捐赠。

在博物馆的展示柜内,陈列着众多将家书与汇款单融为一体的“银信”(侨批)。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江门人与远隔重洋的亲人维系情感的重要桥梁,还承载了近代华侨迁徙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外来文化在侨乡的传播历程,同时记录了侨居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历史的变迁,成为全球共同珍视的人类文化遗产。尽管这些古老的“银信”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我却能从中感受到海外华侨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江门市检察院检察官向我介绍,由于侨乡文化背景,江门市检察机关植根于侨乡大地,聚焦华侨权益保护,强化涉侨文物保护协作、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创设了广东省首个华侨检察联络站,及时收集、回应侨界司法需求,“如今,不少华侨都关注着华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信息,因为这些文物见证了海外华侨的拼搏奋斗”。

走出博物馆,我依旧深深地被华侨们的精神触动。它是一种以强烈的民族意识、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和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为核心的特质。百年来,广大华侨华人始终心系祖国、情系家乡,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发挥着积极独特的作用,也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侨在异国他乡创造辉煌。

上一篇: 言辞
下一篇: 用声音织就法治护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