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邵东民营经济:“小商品”做成“大生意”
自然资源禀赋不足,交通区位亦非得天独厚,这是中国众多内陆小城面临的困境,湖南邵东同样如此。但是,这座不沿边、不靠海的中部县城,却以“点石成金”的创造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将“小商品”做成了“大生意”,要问凭啥,当地民营企业是主力军。
拼在产业,邵东民营经济的未来在哪儿
邵东以小商品批发起家,逐步形成了以皮具箱包、打火机、五金工具、包装印刷、中医药等为主的特色轻工产业,其打火机产业更是跻身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邵东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91.5亿元。
如今,从红包到打火机,邵东传统的各类“小”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提出了‘拼在产业,赢在环境,爱我邵东’的奋斗目标,加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邵东市委书记李国军说,邵东民营经济的未来,关键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1年,湖南醇龙箱包科技有限公司 (下称“醇龙箱包”)将企业总部迁至邵东,入驻邵东湘商工业园,推动邵东箱包产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跃升。
现在,在醇龙箱包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内,7秒钟可以压铸出一个卡通文具盒,13秒可以压铸出一个儿童背包。醇龙箱包创始人李刚清说:“我们将努力做优传统箱包产业,用AI、人工智能赋能传统箱包更多的应用场景,公司在深圳的研发中心,正在研发包含众多科技的新型背包,预计市场前景广阔。”
走进邵东另一家民营企业——湖南创亿达事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创亿达”),100多项发明专利、认证证书贴满了宣传墙。这家“小巨人”企业主动拥抱智能制造,日产智能屏触控模组20万片,30多道工序一条线,一名投料工,一名检验员首尾把关即可,中间环节交给智能装备。董事长邓彪说:“我们要把更多的资源投入技术、产品创新方面,拥抱数字时代,融合人工智能。”
醇龙箱包和创亿达的智能化转型,是邵东产业创新升级的一个缩影。目前,邵东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7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6家,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35个,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小平台托起大产业”的邵东模式在全省推介,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位列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县(市)第76位。
湖南首个“民营经济发展与改革试验区”
作为湖南省首个“民营经济发展与改革试验区”, 邵东90%的税收、就业和科技创新均由民营企业完成,民营经济始终是推动邵东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广大企业家冲锋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邵东市委、市政府将与企业家们一起,携手应对挑战、抢抓机遇、拼搏进取,奋力开创邵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李国军表示,邵东将全面落实好各项惠企政策措施,在提升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实招、求实效,不断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做大做强。
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邵东市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建立了10亿元的产业担保基金,4亿元的创投基金,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72亿元,每年用于工业发展专项超过2亿元;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产业链制度和重点项目挂牌监察制度,通过“企业家接待日”“万名干部联万企”等活动,直接对接企业需求。
面对传统产业技术瓶颈,邵东市聚焦本土6条重点产业链,率先在湖南全省县级层面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引进科研人才团队,为本地企业转型升级打通发展“堵点”,有效解决了制约重点企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面对传统产业转型需求,邵东市建成“基于大数据的制造业精益管控平台”“远控机床云管家”2个本土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出25个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及产品,对邵东146家企业1571台数控生产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精细化管理。围绕生产制造各环节,将分散、闲置的生产资源集聚起来,打造共享工厂,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出效率。
当数智化转型的浪潮席卷邵东传统产业,邵东的民营企业也到了“交接班”的关键阶段。
李国军在邵东“企二代”成长成才座谈会上说:“只有关注年轻人,才能把握未来。‘企二代’的成长既是民营企业的‘家事’‘私事’,也是关系到地方发展的‘大事’‘要事’,重视‘企二代’就是重视邵东的未来。”
产业创新需要年轻一代贡献力量,邵东“企二代”们正突破传统路径依赖,用数字基因重构产业生态。湖南东方神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炼的转型轨迹就颇具代表性——这位五金产业“企二代”通过学习DeepSeek应用和闪剪,AI智能生成“数字人分身”,为他的五金产品做营销,吸引了不少海外客户。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企二代’们接班的时候,环境更加成为企业家潜在才能是否可以被挖掘的重要因素。”李国军表示,邵东市委、市政府要做的,就是尽可能为青年企业家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为此,邵东将构建一套“平台+培训+服务”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护航“企二代”成长成才。该体系致力于搭建更多交流平台,促进青年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针对新生代企业家能力素质提升开展系统培训,计划在未来5至10年内,实施好“十百千万十万”工程,即培养10名工商界精英领袖、100名企业家、1000名直播和跨境电商人才,吸引10万返乡创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