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生 :唯有创新才能破万“卷”

经济网网友“艾莎的小姨”:现在,我经常能在社交平台看到“反内卷”一词。打工人期待“被老板催着关灯下班”,陷入“价格战”的企业也在叫苦不迭。我想问问企业家,怎么看待“内卷”问题?什么才是“破卷”的利剑?

今年全国两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事实上,各方对于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呼声久已有之。从去年下半年起,中央和部委层面已多次部署“反内卷”工作,要求综合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作为一个在制造业“守”了超40年的老兵,我对“内卷”别有一番感触。TCL历经数次变革与转型,最终顽强走到今天,靠的是创新而不是“卷”。

创新破万“卷”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重塑全球经济版图和未来发展格局。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当前科技创新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是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企业核心科学技术攻关难度加大。目前中国科技创新在许多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并跑到领跑的进步,但在基础材料、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以及工业软件等领域仍有较大差距,对外依赖度较高。面对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进一步收紧科技出口政策,限制中国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装备,中国企业必须强化自主创新,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投入,提升科技能力,加快转型升级。

第二是人工智能技术(AI)崛起推动产业变革,新旧技术的颠覆深刻影响全球产业格局。在大模型百花齐放之际,以中国DeepSeek为代表的新模型异军突起,这一成果将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加速提升AI实力。过去,构建大模型往往需要巨额投资,而如今借助DeepSeek的开源创新模型架构,企业可以用更少的投入打造更强的大模型。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世界各国纷纷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导权,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的变迁。

第三是创新生态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如果将“从0到1”比作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转化则是“从1到无穷大”。制造业不能只依靠成本效率,一定要往技术创新的路上走。企业只有跟上全球领先水平,有技术壁垒,才能够在“卷”的过程中生存下来。

李东生 :唯有创新才能破万“卷”0

创新破万“卷”,意味着技术创新是企业脱颖而出的有力手段。企业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向技术引领价值创造的转变,要通过AI、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开发工业软件和高端装备,构建新型工业化能力。同时,技术专利能力也是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通过培养技术能力,TCL逐步让专利收入和专利支出实现收支平衡,用专利“保驾”海外业务。

过去4年,TCL在半导体显示产业累计新增投资已经千亿。我们将继续用扩大投资的实际行动,展示民营企业的信心和决心。我坚信,企业要敢于投资未来,才能赢得未来。

不出海就出局

我曾经提出“不出海就出局”。其实,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要敢和高手过招,很多本事都是在竞争中才能真正培养起来。

当前中国企业出海面临更为复杂的全球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环境。受逆全球化趋势影响,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均增加贸易壁垒,中国传统进出口模式受到一系列挑战,企业的全球化拓展模式发生改变。

根据我们的经验,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出海中要有新打法,首先是走高端化路径,在海外推出高端产品、打造高端品牌;其次是践行本土化理念,实现本土研发、本土生产、本土营销;再次是从输出产品转向与当地共建工业能力,把产业链和供应链能力更深入地扎根到全球主要区域市场。企业要与当地共同发展,赋能当地产业链,为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实现双方共赢共享,从而实现自身的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从去年以来,我和团队考察了很多国外市场,根据我们的调研,当前全球产业链面临转移与重构,中国制造未来在海外最大的增量空间大概率来自新兴市场,比如巴西等新兴经济体。

目前TCL海外制造基地分布在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9个国家,实现了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南美等各大区域的本土化制造布局。我们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将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业务管理总部拆分为5个区域总部,经营中心从单一变为多中心,各区域总部具备完整功能,持续完善供应链、制造、设计、营销服务等能力,提升了企业效率,推动了业务发展。

“全球化就是本土化”。未来,政策支持、国内外市场潜力等将为民营经济带来巨大机遇。企业应坚定信心,持续投资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产业,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由本刊记者侯隽整理)

责编:杨琳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