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纪录片的客观真实与主观创作

作者: 彭韬

纪录片的真实性并非简单机械记录,而是要在保持客观的同时,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

影视纪录片作为记录现实、传递真实的重要媒介形式,其独特艺术魅力与社会价值早已被广泛认可。在影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客观真实与主观创作是两大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既相互依存,又存在一定张力。客观真实是纪录片存在的基础,它要求创作者以事实为依据,通过镜头语言准确、真实再现现实世界原貌。主观创作则是创作者艺术表达与个性展现的载体,它赋予纪录片独特视角、情感与深度,使纪录片不仅仅是现实的简单复刻,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诠释与反思。

如何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巧妙融入创作者的主观视角与情感色彩,使纪录片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具备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深度?这既是对创作者艺术修养与创作技巧的考验,也是影视纪录片创作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影视纪录片的客观真实

影视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它通过对现实事件的持续性跟踪记录,呈现有别于其他影视类型的独特价值和深度。这种记录方式的核心在于对时间维度的充分利用。随着跟踪时间延长,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隐性矛盾,捕捉人物面对现实困境或自然挑战时展现的真实性格特征。

纪录片的艺术价值与内涵深度往往与跟踪拍摄时间呈正相关,长期跟踪拍摄能够让创作者更加深入理解事件本质,揭示更为丰富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相反,仓促的短期拍摄往往难以展现事件本质,创作者甚至不得不借助额外叙事技巧,弥补深度的缺失。这一点在众多经典纪录片中得到充分验证,如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王海兵的《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山里的日子》等作品,均通过长期跟踪拍摄,收获非凡艺术价值;纪录片《56UP》(《人生七年》)历时49年,通过对14个不同背景孩子的持续跟踪,不仅验证社会阶层固化现象,更展现纪录片在时间维度上的独特魅力。

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对客观现实的忠实记录上,更在于作品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临场感和情感共鸣。在当代影视产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纪录片的真实性已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关键标准,它不仅关系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更承担客观记录和深度还原历史的重要使命。通过这种对现实的忠实记录,纪录片不仅满足观众对真实性的追求,更潜移默化地加深人们对历史、社会和人性的理解与认知。正如卢鹏飞在《浅议纪录片故事化影视化叙事手法》中提出的观点:“客观真实已然成为纪录片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影视类型的核心价值所在。”

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作为一种独特的影视艺术形式,客观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这种真实性不仅体现在内容选择上,更渗透创作全过程。纪录片创作者需要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社会变迁、现实生活点滴,通过镜头语言将其永久保存。在记录自然生活事件时,创作者应保持一定距离,既不过分干预,也不完全疏离,而是以理性且富有同理心的态度观察和记录;在记录个人生命历程时,则需要在尊重主体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长期跟踪,展现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与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

葛奕霖、邱琬婷在《影视技术对我国体育纪录片纪实美学的影响探究》一文中认为,“纪录片的真实性还体现在技术处理层面,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每个环节都需要秉持真实原则,即便在艺术化处理时,也不能违背事实的本质。”纪录片的真实性并非简单机械记录,而是要在保持客观的同时,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创作者需要通过专业影视方式,如恰当的镜头语言、节奏把控和叙事结构,将原本零散的真实片段组织成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影像作品。

在当代媒体环境下,纪录片面临娱乐化、商业化的挑战,如何在坚守真实本质的同时实现艺术创新?如何在保持客观性的同时传达人文关怀?这些都是创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此外,纪录片还承担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通过真实记录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纪录片能够引发公众思考和讨论,推动社会问题解决和人类文明发展。

影视纪录片主观创作要点

(一)情景再现创作方法

在影视纪录片创作领域,情景再现作为一种颇具表现力的方法,凭借真实性与再现性两大核心特征,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重要桥梁。真实性,作为情景再现的基石,要求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严格遵循实际条件,确保每一帧画面、每一段素材都能真实反映所记录的内容。这不仅是对观众负责,更是对历史的尊重。通过精心挑选的镜头语言与剪辑技巧,创作者能够引导观众深入情境,从而对纪录片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感受。李琳琳、付文馨在《纪录片创作与影视传播:探析创新手法在现代纪录片中的应用》中谈到,“这种基于真实的创作原则,不仅提升了纪录片的质量,也增强了其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可信度。再现性则是情景再现手法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刻,更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如特效、布景、角色扮演等,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这种还原并非机械式复制,而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融入创作者的艺术构思与情感表达,使古老历史以一种更加生动立体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当一段段尘封的历史片段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跃然于屏幕之上时,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或图片,而是充满生命力与情感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够激发观众联想,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情景再现的真实性与再现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其在影视纪录片中的独特魅力。创作者在运用这一方法时,需准确把握历史脉络,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情感与意义,同时结合现代审美与技术手段,将历史与现实巧妙融合。

(二)注重纪录片的逻辑性

当代纪录片制作,虽然普遍强调对任务行为的把控和对真实性的追求,但仅仅依靠前期拍摄的原始素材,往往难以直接呈现完整的叙事脉络和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这就要求创作团队在后期制作环节投入大量心血,通过系统化剪辑处理,将零散的影像材料重新编排,构建既符合客观事实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后期制作过程涉及画面筛选、时序重组、节奏把控、音效处理等多个专业环节,其中剪辑工作尤为关键。它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精准操作,更需要创作者具备敏锐的艺术判断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优秀的剪辑工作能够在保持纪录片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和细节处理,让零散画面材料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使观众能够清晰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联系。这种逻辑性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是对客观真实与主观创作的辩证统一,既要尊重事实的本来面貌,又要赋予素材新的艺术生命力。创作者需要在庞杂的素材中发现隐含的逻辑关联,通过合理的剪辑节奏和叙事结构,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受纪录片传达的深层主题。

(三)注意故事情节的粘连性

在影视纪录片创作中,故事情节的粘连性是决定作品艺术感染力和观众持续关注度的核心要素。这种粘连性不仅体现在表层剧情推进上,更深层次地反映在叙事结构的精巧设计和情感脉络的自然延展中。优秀的纪录片往往能够通过巧妙的叙事编排,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构建紧密相连的情节链条,使每个场景、每段对话都与主题形成有机联系。特别是在工作人员与受访对象互动过程中,这种情节粘连性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细腻的情感交流和深入的对话探讨,创作者能够挖掘故事背后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让零散的叙事片段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逻辑关联。当纪录片具备良好的故事粘连性,观众就能够在观看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随着情节发展深入故事核心,感受真实生活中的戏剧性和人性光辉。这种基于真实基础的艺术重构,不仅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和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情节的层层递进和情感的逐步深化,使整部作品呈现完整的逻辑框架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最终达到引发观众思考和情感共鸣的艺术效果。

(四)注意故事情节的推动

在影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创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并高度重视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才能在银幕上构建引人入胜的剧情。故事情节的推进,不应仅仅局限于宏观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更应深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通过细腻入微的小插曲、小故事或小片段,让观众在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捕捉不平凡的意义。例如,一顿家常便饭的拍摄,不仅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更可能隐含家庭关系、文化背景乃至社会变迁的线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通过巧妙的编排与呈现,能够立体、深层、多维呈现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创作者应充分利用音乐、光影、色彩等视听元素,营造与故事情节相契合的氛围,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同时,巧妙运用道具、布景等物理元素,不仅能够辅助拍摄,提升影片的观赏性,还能在无形中引导观众情绪走向,深化观众对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创作者在推动故事情节时,需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与创造力,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敢于突破传统叙事框架,以新颖独特的视角与方式,将情景再现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呈现既真实可信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影像表达。

综上所述,纪录片的客观真实与主观创作是构成作品艺术魅力的两大支柱。在创作中,创作者需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既要坚守客观真实的底线,又要勇于发挥主观创作的能动性,通过巧妙的构思与精湛的技艺,将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与创作者的情感表达融为一体。

(作者单位:中央新影集团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