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论视角下高等教育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平燕 周莉珊

活动理论视角下高等教育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0

摘要:随着互联网及相关新兴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线学习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之一。学习支持服务作为提升在线学习质量的关键,能够有效增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该研究以活动理论框架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构建了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框架。该框架涵盖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和分工六个要素,并对各要素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研究发现,合理的要素构建与有效的相互作用能够显著提升在线学习的支持效果。该研究为优化在线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在线学习;学习支持服务;支持服务模式;活动理论;体系构建;在线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5-0116-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在线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在线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能力,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在线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广泛传播和共享,推动了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个性化学习的实现。然而,由于“教”与“学”的分离,在线学习也面临着诸如缺乏教师指导、同伴互动不足、学习动机下降等挑战[1]。相关研究表明,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程度。因此,优化和设计在线学习支持服务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活动理论的基本框架,构建了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并通过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深入探讨各要素的内涵,以期为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相关研究概述

1.1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是恩格斯托姆提出的一种用于分析和解释人类活动的系统框架,该理论将活动系统界定为六个基本构成要素,并探讨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促使客体转变为具体结果[2],进而对活动的结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描述(见图1) 。

在核心要素中,主体对应为活动的执行者;客体对应为活动目标,即社会活动的作用对象,是主体通过一定活动改变的对象;共同体对应为除主体外共同开展社会活动的群体,在整个社会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次要要素中,工具对应为活动主体实现目标而采用的工具和手段;规则对应为协调活动主体和共同体的制度、行为规范等;分工则是指不同成员在活动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并承担不同任务。核心要素与次要要素之间相互作用[3]。

在本研究中,活动理论框架被用于系统化描述在线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支持服务。通过界定学习者(主体) 、学习目标(客体) 、教师及其他学习者(共同体) 、学习资源和技术工具(工具) 、学习规则(规则) 以及任务分工(分工) 等关键要素,强调在这些要素的协同作用下,实现有效的在线学习支持服务。

1.2 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不仅包括为学生提供学术支持,还涉及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非学术性问题。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内涵研究、服务模式研究和策略研究等方面[4]。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学习支持服务的内涵有所演变。早期,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强调在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和情感支持等帮助[5]。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现代学习支持服务更侧重激发和引导在线学习者,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涵盖学习规划、资源优化、心理辅导及管理等多个维度[5]。

部分研究者基于不同理论模型提出了具体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并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其有效性。例如,崔裕静等学者基于ADDIE理论设计了以网络直播为核心的支持服务模式,并通过实践检验了其效果;王晓跃等基于学习行为数据提出了SPOC教学模式下的支持服务框架,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其应用效果[6];刘丽萍等学者基于混合学习理念,以学习共同体支持为基础,从五个维度构建了基于B-Learning的项目式学习支持系统模型,优化了项目式学习效果[7]。此外,Baruah提出师生合作与交流是构建学习支持服务的关键,而白倩等通过Kano模型深入调查了MOOC 学习支持服务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策略[8-9];张梦萍等学者通过构建“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提出了提高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策略,并验证了其有效性[10]。

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全要素、全方位视角系统构建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仍较为缺乏。因此,本文基于活动理论,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的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框架,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2 在线学习支持服务构成要素

该模型中,主体为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学习者及学习小组;客体为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中指向的学习目标;共同体为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中的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工具包括学习资源和技术工具,如视频课程、电子书籍、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论坛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促进主动学习。规则对应课程规则、学习小组规则和平台规则,明确的规则有助于学习者融入学习过程,影响学习者的行为和期望。分工为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中各人员所承担的任务和角色。

在分工中,教师负责内容传授和反馈,学习者负责自主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通过组内成员的沟通交流实现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合理的分工能够优化资源的利用,提高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效率。依据活动理论,本文构建了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全要素体系框架(见图2) 。

2.1 主体要素

基于活动理论的框架,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主体包括学习者和学习小组。学习者位于活动的中心,是在线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应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其自发性和主动性[11]。设计时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学习风格、兴趣和目标,以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支持。例如,通过学习风格调查问卷,教师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

此外,学习小组作为互动和合作的单位,能够促进知识共享和共同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组,确保组内成员的能力互补,从而增强小组学习的效果。相关案例显示,经过合理分组的学习小组在完成任务和互动交流方面表现更为积极,学习效果显著优于随机分组。

2.2 客体要素

客体是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中所指向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作为活动系统的核心导向,直接影响学习者的行为和学习方向。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当坚持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融合,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例如,SMART原则(具体、可测量、可达成、相关性强、时限性) 可用于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同时,学习目标应与在线学习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分阶段目标设定,引导学习者逐步达成整体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学习管理系统(LMS) 中的目标追踪功能,实时监控学习者的进展,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

2.3 共同体要素

在活动理论框架下,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共同体包括教师和其他学习者。教师作为共同体中的关键成员,负责课程内容的设计与传授,同时通过反馈和引导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在线答疑会,及时解答学习者的问题,并通过积极的反馈增强学习者的信心。

其他学习者作为同伴支持系统,通过互动交流形成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的氛围,有助于共同解决问题并深化知识理解。具体策略包括建立学习者论坛、组织小组讨论以及开展在线协作项目。此外,情感支持也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鼓励性言辞、认可学习者的努力来增强学习者的归属感;学习者之间的互相鼓励和支持,也能有效减轻在线学习中的孤独感和不安感。

2.4 工具要素

工具是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括学习资源和技术工具。学习资源涵盖视频课程、电子书籍、文本资料、图表和互动内容等,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促进主动学习。例如,视频课程适合视觉学习者,互动内容则有助于动手实践和即时反馈。

技术工具则包括学习管理系统(LMS) 、在线论坛、虚拟实验室和社交媒体工具等。这些工具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支持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具体应用案例包括在LMS中设置讨论区,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同伴的问题;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进行模拟实验,增强实践能力。同时,社交媒体工具(如微信、钉钉、QQ) 被用于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即时交流和协作,提供及时的在线反馈,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2.5 规则要素

在活动理论视角下,规则是协调学习主体和共同体成员行为的规范,包括课程规则、学习小组规则和平台规则。

课程规则:涵盖学习任务的设定和评估标准的制定。例如,教师可以在在线平台上创建讨论论坛,每周设置一个讨论主题,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讨论。此外,通过设计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促进学习者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互动。

学习小组规则:涉及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和协作方式,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小组工作的有序进行。例如,在项目式学习中,可以设定一名组长负责整体协调和任务布置,一名技术支持员负责处理平台使用问题和资源共享,一名记录员记录讨论内容和决策结果,同时成员轮流担任发言人,代表小组与教师或其他小组沟通。此外,可以规定定期召开线上会议、使用共享文档工具记录进展,以及建立即时通信群组,确保小组成员能够及时沟通并高效完成任务。

平台规则:包括对学习者在平台上的行为规范,如发帖规范、互动礼仪等,确保学习环境的和谐与高效。积分制作为一种激励机制,通过对学习者在讨论区的发言质量进行评分,鼓励高质量的互动。例如,设定明确的积分增减标准:有价值的回答或讨论可增加积分,低质量或无意义的发言则扣减积分。教师可以定期公布积分榜,展示优质回帖,激励学习者积极参与互动。此外,通过数据统计,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的活跃度和贡献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6 分工要素

分工要素指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中主体和共同体成员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和任务。

教师在学习支持服务中既是内容传授者,又是学习指导者和管理者。例如,教师负责设计课程内容、制定学习任务、评估学习成果,并通过在线平台引导学习活动。作为中介者,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进程。

学习者则作为活动的执行者,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构建和应用。具体分工如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负责总体项目的设计和指导,小组长负责协调组员的工作,成员则各司其职完成具体任务。此外,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高效运作依赖于各角色之间的有效协作。教师须与学习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提供支持和反馈;学习者之间通过小组讨论和协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相关案例显示,明确的角色分工和高效的协作机制能够显著提升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3 结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学习逐渐成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活动理论,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框架,并详细阐述了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和分工六个要素的内涵及其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合理的要素构建和有效的相互作用机制能够显著提升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验证了所构建框架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为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然而,在线学习支持服务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系统,本文的研究在样本选择和方法应用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实证研究,探索不同在线学习平台和环境下支持服务体系的适应性和优化路径。此外,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各要素内容将不断演变,未来研究应关注这些技术在支持服务中的应用和影响。

【通联编辑:唐一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