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作者: 阿曼古丽·艾合麦提托合提 森干

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0

摘要: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技能成为护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文章以护理专业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分析了当前教学现状及不足,并基于布鲁姆教育理论,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建议,以期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智慧医疗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信息技术;护理专业;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布鲁姆教育理论;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5-0123-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

0 引言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于2023年6月15日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 年) 》中明确提出: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为出院患者、居家行动不便老年人等提供上门护理服务[1-2]。“互联网+护理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切实满足了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护理服务需求[3]。“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推广,要求护理专业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增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随着“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推进,护理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已发展成为通过使用信息化设备、移动设备、计算机等设备互联网形式进行。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变得更加重要。为此,在护理专业学生教育教学中,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极其重要[4]。

《关于印发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积极优化护理流程,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提高护理效率和管理效能,积极发展智慧健康护理等新型业态。首先,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信息化,各医疗机构开始引进各类信息化医疗设备,同时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计算机和办公自动化软件来完成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信息录入、管理和分析等各项重点工作。护士作为各医疗机构的重要人力资源,为做好医院各项工作,医疗机构对护士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加。因而,提高护理专业人员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水平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在校护理专业学生来说,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能力,使护理专业学生尽快适应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办公和管理。其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培养护理专业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组织处理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创新能力极其重要。在护理人才培养中通过信息技术课程达到提高计算机操作、信息系统应用、数据分析等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和适应互联网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理解和掌握健康检测设备、远程医疗以及新型基于互联网的护理手段和综合能力。

总之,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极其重要,本文在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环境下,通过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与医院信息化和互联网护理模式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使护理专业学生提高信息化水平,从而推进护理专业人才在“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中的作用,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1 护理专业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护理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增强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技术能力,提高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水平,能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能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目前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具体如下:

1)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师根据本课程教学设计已达到教学目标,但从医护专业人员角度考虑,课程教学内容中培养医疗专业人员特色不显著,教学模式单一,护理专业相关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践内容和平台不足,与护理专业实际应用不够紧密结合。针对性不够强,缺乏专门针对护理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资源。

2) 护理专业整体课程学分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所占学分较低,导致学生不够重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缺乏学生积极性,影响学生自学,未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教学方法方面,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缺乏实践内容,实践教学以讲解为主,缺少信息技术课程与医疗卫生信息化结合在一起的实际操作案例。

4) 教材内容不及时更新,部分教材内容未能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在信息技术和医疗卫生领域使用的各类软硬件不停地更新和发展,部分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护理专业学生未能及时学习先进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关的教学内容。

5) 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中所使用的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存在软件版本较低、硬件设备老化的情况,影响护理专业学生体验最新软件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6) 护理专业毕业生信息技术技能与护理工作岗位信息技术技能方面需求之间存在一些差距。护理岗位信息技术技能方面要求具备电子病历系统的熟练运用、医疗信息化设备的操作、医疗信息安全意识、医用数据分析与利用、远程医疗系统的运用、医学信息检索等技能。但有些毕业生可能尚未具备以上护理专业岗位要求的信息技术技能,从而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和工作效率。

2 基于布鲁姆教育理论对护理专业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1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与布鲁姆教学方法

布鲁姆教学方法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将课程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技能等三大领域。布鲁姆教学方法在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促进个性化教学、全面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科学评价学习成果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和护理专业的需求,可以制定具体、明确、可衡量的教学目标。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项目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总之,布鲁姆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如表1所示。

2.2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认知领域将教育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6个层面[5]。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对教学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使教师能够更清晰地确定教学目标、方向和层次,提高教学质量。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强调教学目标应从低阶目标逐渐向高阶目标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逐渐发展,学生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后能够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中学到的内容更好地应用在护理工作实践中,使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本文结合本校护理专业的学情,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根据该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结合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6个层面,制定出本校护理专业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如图1所示。

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识记层面、理解层面、运用层面、分析层面、综合层面、评价层面,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的脉络,安排演示实验,直观展示计算机技术的工作原理,组织编程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等方法进行具体的教学。同时,利用定期进行课堂小测试、布置课后作业、课堂进行提问、进行实践考试、学生自我评价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

2.3 教学内容

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平,使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信息化形式开展护理工作,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中要给他们讲解更多的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办公软件和信息系统,教学内容应包含如下内容,如图2所示。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办公软件(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等) 、图像、视频、音频处理软件、数据库、信息安全、医学信息系统概述、编程语言(Py⁃thon) 基础知识、信息检索等内容,其中教学重点是办公软件在工作中的应用,文字处理、表格、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等内容,教学难点是Excel中复杂函数的运用、数据高级分析、防火墙设置、Python编程等内容。

2.4 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把护理专业与信息化结合在一起,从医院信息化管理层面讲解本课程,以案例分析的方法讲解医院信息系统界面操作、患者电子病历制作、患者信息录入等内容,使学生把所学的信息技术相关内容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提高护理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比如,讲解Excel时,讲解护理数据分析与统计的案例或者对病人一周内体温数据的分析与统计案例。讲解演示文稿时,讲解制作护理部年度工作报告的演示文稿的案例。讲解Word文档时可以讲解护士分享护理工作经验的Word文档的排版案例。

2) 教学资源结合法。通过计算机课程教学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需要准备护理专业相关的,护理专业与信息技术课程结合在一起的课程教学资源。如讲解办公自动化软件时,让学生制作电子病历、疾病护理健康宣传单、制作护理记录单、疾病护理相关演示文稿、护理查房汇报材料排版等内容。讲解信息安全相关内容时,讲解患者病历及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性相关内容,强调网络环境中保护患者信息及数据安全的重要性。讲解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时,讲解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远程会诊、远程监护等所涉及的网络技术和应用。

3) 实践教学法。为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使计算机与信息化教学知识能更好地应用于专业工作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课程除了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机房) 进行之外,还可以带护理专业学生观摩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临床护理信息化观摩见习,了解临床护理信息系统现状,学习护理电子病历、移动护士工作站、智能护理呼叫系统、条码与射频识别技术、预约挂号系统、重症监护护理管理系统、辅助治疗系统等信息系统的使用。

2.5 教学评价

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教学质量,激发护理专业学生积极性,除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外,还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现根据本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制定了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如图3 所示。

在教学评价中,总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两个部分,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率、作业评估、线上小测试、期中考试、实践操作等内容,结果性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实践考核等,无论是过程性考核还是结果性考核,都应该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

3 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护理专业人才信息技术技能措施

1) 提升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护理专业相关知识水平。在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提高护士信息技术水平过程中,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教师具备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护理专业知识水平,计算机教学与护理专业相结合,从护理信息化角度讲解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

2) 优化课程内容设置。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需求,课程内容除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内容外,还需要涵盖医院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管理、远程医疗技术、电子病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数据分析、数据库管理等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

3) 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讲解实际的医疗信息化案例,如,办公软件在医院工作中的使用、数据库、医学数据分析等相关案例,使护理专业学生体验医疗信息化环境,从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信息化技术水平。增加实践课程比重,让护理专业学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中讲解更多的医疗信息技术相关实践内容和案例,配备最新的医疗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供学生实践练习,使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更多的本专业相关信息技术知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的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对护理专业人才的信息化能力的要求越来越提高,因此,护理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变得很重要,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信息技术水平,需要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同时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护理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专业信息化能力为主,丰富教学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课程,能够让护理专业学生学到更多护理信息化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信息化水平。在今后的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研究如何利用智能辅导系统、智能学习平台等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如何利用大数据预测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兴趣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护理学科与计算机教学深度融合,共同开发与研究创新性的教学案例,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护理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关于印发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A]. 国卫医发〔2018〕20 号.

[2] 姚斌莲,徐敏,叶梦华,等.浙江省“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24,59(8):980-986.

[3] 王云霞,何露,殷承英“. 互联网+护理服务” 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临床护理,2024,16(5):301-304.

[4] 郭然.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下高校健美操课对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J].体育师友,2023,46(06):20-24.

[5] 王敏.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 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25):159-162.

【通联编辑:朱宝贵】

基金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2023 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23B29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