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教融合”视域下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高艳 吴雅琴
摘要:针对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文章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探讨了“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理念在该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文章阐述了如何将竞赛机制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相结合,并详细介绍了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关键词:赛教融合;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5-0129-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对计算机信息应用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然而,传统的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的教学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以赛促教、赛教融合”这一创新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是将竞赛机制引入课程教学中[1],本文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引入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教学实践,旨在通过这一举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内在潜能,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 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等教指委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竞赛[2-5]。大赛的目的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大赛的举办,为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利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6-8]。本文将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赛教融合”理念在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取得的经验和成功。
1 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概述
内蒙古医科大学是一所医学院校,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是面向全校全体医学类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基础课[9]。该课程分为上下两个学期进行教授,每学期32学时,共64学时。上学期主要涵盖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Office 2010 办公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而下学期则聚焦于Python程序设计,内容涵盖了Python基础知识、Python数据类型、Python程序控制结构、Python函数等核心知识点。
当今快速发展的医疗领域,信息技术与医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作为未来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医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更需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能力。为此本课程制定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 2010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掌握Python编程入门知识的知识目标;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题解决与信息检索能力,基础编程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能力目标和树立良好医德医风与信息技术伦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倡导医疗人文关怀的思政目标。三种目标,“三位一体”,共同实现传道授业、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解Office 办公软件时,将Word、Excel、PowerPoint的教学内容分模块进行,同时引入医疗领域的实际案例,如以病历管理为例讲解Word文档编辑与排版、以药物库存统计为例讲解Excel数据统计与分析、以医疗项目汇报为例讲解PowerPoint演示汇报设计等,提升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办公软件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医疗信息化领域的伦理案例,如患者隐私泄露事件,引导学生讨论并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伦理观。通过设计医疗信息保密、患者隐私保护等场景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并理解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再如在讲解Python编程时,设计一系列和医学相关的编程应用场景,同时鼓励医学生尝试开发简单的自动化脚本或工具,以辅助医疗工作中的各项任务。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与实践活动,以期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医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使医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医疗行业的变革与挑战、并为推动我国医疗信息化进程贡献力量。
2 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多数医科院校的计算机信息应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往往以工科院校作为参考[10-11],缺乏医学相关案例。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不少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演示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并未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翻转课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故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实践环节薄弱。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来掌握相关技能。然而大部分医学院校并未设计与医学紧密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应用实践环节,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和经验,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些问题限制了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3 引入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原因
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作为一种创新的竞赛机制,恰恰能够解决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扩充教学资源
大赛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和良好的实践平台,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教师可以从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用于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
3.2 激发学习兴趣与潜能
大赛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为了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会主动深入地学习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的相关知识,探索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有效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赛强调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参与大赛,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做中学”的方式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4 提升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大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原创设计,这促使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尝试新的解决方案。在准备和参赛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通过团队合作、查阅资料、反复试验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将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融入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的教学革新之中,不仅是切实可行之策,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势在必行之举。
4 赛教融合视域下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4.1 课程内容的优化
教师可以结合大赛的要求和题目,将相关内容融入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的课程的日常教学中。例如,针对大赛中的某个赛道的项目选题,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课程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说,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项目,要求学生自由组队,3人为一组。在讲解Office 2010 办公软件时,各组从大赛微课与教学辅助类赛道的3 个题目中任选其一,用PowerPoint设计和制作教学课件并用Word按照大赛要求填写设计文档。在讲解Python程序设计部分时,各组从大赛软件应用与开发类赛道的4个选题中任选其一,用Python程序设计语言实践简单的编程开发并用Word按照大赛要求填写设计文档。
由于授课对象为全校不同专业的医学类学生,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课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设计了与医学紧密相关的应用场景作为案例,旨在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Python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并为他们日后参与大赛软件应用与开发类赛道的比赛提供思路、奠定基础,以期培养出具有扎实Python编程基础、敏锐数据洞察力及创新应用能力的医学相关人才,为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贡献力量。
4.2 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翻转课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可以设置与竞赛项目相关的课程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引入竞赛机制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可以邀请大赛的获奖选手或指导教师分享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此外,还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在线平台、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Office 2010 办公软件中PowerPoint 2010 课程为例,选取与大赛项目的结合点,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方法进行线下教学的示例如下。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赛,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可以组建参赛团队,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项目选题、方案设计、编程开发的实施与调试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帮助学生在比赛中取得成绩。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课堂和项目完成以及参与大赛的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在日常乃至大赛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3 评价体系的完善
在评价体系上,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综合性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期末考试评价外,引入项目评价、参赛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项目评价是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分组任务功能,对于课程项目进行教师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学生自评,从而对每一个学生的项目表现做出综合评价。参赛评价是将大赛的获奖情况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给予适当的加分,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
5 赛教融合视域下的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5.1 获奖情况
2)0 中23国年大共学有生5计组算学机生设(1计3人大)赛 参,荣加获了内20蒙23古 年自(第治区省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共4组选手入围国赛决赛,其中微课与教学辅助组作品《自然科学:植物的叶斑病》荣获国家级三等奖。省赛获奖率为100%,国赛获奖率为20%。2024年共有4组学生(14人) 参加了2024 年(第 17 届)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省赛一等奖2项,优秀奖2项。其中微课与教学辅助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探寻生命的能力宝石——光合呼吸大冒险》入围了国赛决赛(截稿前尚未比赛) 。连续两年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5.2 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对2023级本课程学生的课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82%的学生认为引入大赛(包括相关课堂项目甚至参赛) 对课程学习有益。赛教融合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帮助主要体现为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85%) 、提高了学习兴趣(78%) 、增强了团队精神(74%) 。课后访谈也同时反馈出学生对以赛促教的接受度普遍较高。一些学生认为在准备课堂项目甚至参赛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深入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这大大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部分学生表示在准备作品的过程中,他们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甚至需要了解课堂之外的知识和技能,这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和前沿技术,为他们拓宽了视野。综上所述,“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理念融入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很好地实现了3种教学目标,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还提高了素养。
6 结论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赛教融合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加强师生互动与团队协作、拓宽学生视野等综合成效。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化实践导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注重过程评价与反馈等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未来将围绕优化课程项目设计、加强教学过程与竞赛的深度融合、完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赛教融合教学模式,并将其推广至其他课程。
【通联编辑:王 力】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YB2022040) ;内蒙古医科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YJXGGZY2022004) ;内蒙古医科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NYJXTD202206) ;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学创新团队(NYCXTD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