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三全育人”创新实践研究
作者: 汤明伟 吴东超 坎香
摘要:文章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入探讨了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如何贯彻“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对“三全育人”内涵的阐述,分析了当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育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主体、搭建技能实践全过程育人实训平台、打造多元融合的育人环境等方面的创新实践策略,旨在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育人效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三全育人;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5-0155-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
0 引言
2017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承载的不仅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任务,更应是全方位育人的“新战场”[1]。“三全育人”[2]理念的提出,为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与平台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等有机融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是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领域亟待深入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中心管理着全院7个专业系部的近30个专业机房和公共机房。本文将围绕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三全育人”的创新实践展开探讨,旨在为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育人效能提供相关的实践经验。
1“ 三全育人”理念内涵
1.1 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强调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包括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指导教师以及相关技术支持人员等都应积极参与育人工作中,形成育人合力。
1.2 全过程育人
全过程育人是指将育人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实验室的专业实践过程,还要涵盖实验室安全教育、准入制度及使用章程培训、实验成果评价以及后续的设备维护等各个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融入其中。
1.3 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要求从多个维度构建育人体系,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要从硬件设施建设、软件资源配置、实验室文化营造以及与企业合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育人现状与问题
2.1 育人意识淡薄
部分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师过于注重设备的维护和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忽视了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思想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引导,缺乏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2 管理育人机制不完善
尚未建立起系统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育人机制,各部门之间在育人工作上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管理育人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存在碎片化、随意性等问题。
2.3 育人环境有待优化
实验室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具有专业特色和育人内涵的文化氛围,硬件设施的布局和配置未能充分考虑育人功能,无法为学生提供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2.4 与专业教学融合不足
实验室管理与专业教学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在实验项目设计、教学方法应用等方面未能充分体现“三全育人”理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3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中心“三全育人”的创新实践策略
3.1 全员育人: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主体
针对全员育人的方针,计算中心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协同育人主体模式。具体策略如下。
1) 由教务处、学生处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组织,对师生开设实验室安全准入教育(通识A) 课程,并必须百分百完成视频学习及考核。让师生都能够明确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准入制度,充分认识实验室安全准入的重要性。
2) 各系各专业教师进入计算机实验室授课前,必须对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包括计算机实验室的强、弱用电安全问题、计算机硬件运维问题、外带设备接电安全问题及实验室网络设备安全问题等。
3) 实验室管理人员积极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中,在培养学生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将育人贯穿于实验室管理的各项工作中,树立“管理即育人”的观念,从单纯的设备管理和技术服务向育人服务转变。
4) 不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运用承担各级各类技能比赛、讲座、培训等方式,让学生在提高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也提升专业职业素养。
3.2 全过程育人:搭建技能实践全过程育人实训平台
计算机实验室在学院人才的专业实践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全过程育人政策,计算中心将消防安全、教学督察、“5S”管理[4]等融入实训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搭建了技能实践全过程育人实训平台。具体创新实践措施如下。
3.2.1 实验课开展前
一方面,专业授课教师须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发布实验课的预习资料,检验学生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是保障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教育部于2023年6月出台了《高等学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规范》。为落实计算机实验室安全主体责任,首先要建立和健全由学院、系部和计算中心组成的三级计算机实验室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和消防应急预案;其次,由学院保卫处、学工处牵头,每年不定期组织多次全院性的师生消防演练,主要让师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消火栓等;最后,由实验室管理部门每年组织多次实验室师生的应急逃生演练。通过以上消防安全教育,师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消防安全知识与技能,提升师生的消防安全素养,从而对学院师生教学区、宿舍区内消防安全的防范也具有重要意义。
3.2.2 实验课开展中
专业授课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更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此外,在专业授课中,积极融入课程思政、专业职业素养能力等内容,把育人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计算中心每天安排专职管理人员,配合院系两级督导,定期进行计算机实验室巡视、督察,对巡视中发现的学生上课玩手机、打游戏、瞌睡、课堂秩序杂乱等不良行为进行取证、汇报和通报,坚决净化实验实训场所的课堂氛围。
授课中,本着“谁使用,谁负责”的实验室安全预防原则,明确专业任课教师对实验室的安全、设备等负第一责任。因此,计算中心引入了“5S”管理,将原先实验室授课的90分钟课堂拆分成85+5的模式。其中,85分钟为专业任课教师的授课时间;5分钟为“5S”管理的时间。每次授课结束前5分钟,专业任课教师要安排学生对各自机器工位进行整理和整顿,包括计算机的正确关机;显示器、鼠标、键盘和桌椅等归位及标准化摆放;外带设备的整理收纳;如外带设备在实验室内取电、取网使用的,都要求学生恢复到初始状态;对工位桌面、桌底的垃圾进行自我保洁。每次授课结束后,由专业授课教师安排班级轮流值日的2名学生进行卫生保洁,主要对实验室工位以外的区域进行扫地或拖地,接着把垃圾篓装满的垃圾袋带至指定地方,最后给垃圾篓套上新的垃圾袋。通过“5S”管理的执行,不仅养成了学生的整理(Seiri) 、整顿(Seiton) 、清扫(Seiso) 、清洁(Seiketsu) 的优良习惯,更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Shitsuke) ,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夯实基础。
通过构建“五育并举”[5]的劳动育人体系,让“5S”管理深入人心,使学生真正理解“5S”管理的内涵和价值观。经过计算中心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不仅在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性、环境育人方面、实验室高效运维方面,更在学生的劳动教育、感恩教育和文明礼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2.3 实验课开展后
实验课结束后,计算中心管理人员一方面要积极配合专业授课教师对学生实验作品进行存储、迁移、备份等;另一方面,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运用失物招领、安防技控、个人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等方式来提升中心的服务能力和育人效能。
结合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通过感恩教育,设置实验室勤工岗位,安排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劳动保洁,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对实验室进行整体保洁,树立学生有收获就要付出的劳动光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3 全方位育人:打造多元融合的育人环境
3.3.1 实验室文化建设
文化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实验室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计算机实验室基本结合专业特色与育人目标,打造具有特色的实验室文化环境。在实验室空间布局上,设置文化展示区,展示计算机领域的科技成果、名人名言、优秀学生作品等,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创新文化气息;在实验室制度建设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职业道德规范融入实验室管理制度,制定了《计算机实验室文明公约》《实验设备使用道德规范》等,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在实验室文化活动开展方面,通过技能竞赛、科技讲座、技术交流研讨会等活动,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优秀校友等走进实验室,与学生分享行业前沿动态、职业发展经验与人生感悟,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动力。
3.3.2 网络平台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实验室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拓展育人空间与渠道。建设实验室专属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如超星在线平台、实验教学课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为学生提供便捷的自主学习环境;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网络安全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与价值观。此外,学院信息中心加强了实验室网络安全的管理,构建了绿色的网络环境,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蚀,保障学生在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学习与成长。
3.3.3 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强化实验实训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实验室应加强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加强政校企行的合作共建,确保实验实训教学与行业实际应用紧密衔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到实验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积累项目经验;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级各类计算机考试志愿服务、社区信息化建设帮扶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职业发展方向,激发学习动力与创新意识。
4 结束语
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领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的“三全育人”创新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实验室的育人功能,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新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子灿,张宝中“.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高职教育,2023,23(5):93-97,108.
[2] 张政扬,李佳佳.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维度[J].学园,2023,16(36):63-65.
[3] 杨旭东,戴圣智,胡文娟.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探索与实践:以中南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3(4):46-48.
[4] 燕慧君.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资产管理引入“5S”管理理念摭谈[J].泰山学院学报,2022,44(3):130-133.
[5] 张振锋,陈杰,徐春成.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1):87-89.
【通联编辑:谢媛媛】
基金项目:2023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德法知技”融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SJSZ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