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现代通信技术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杨燕玲 庄文雅
摘要:文章以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的现代通信技术概论课程教学为背景,对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融入的内容和途径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与内容融入,可以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辩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眼界,丰富学生学识,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责任感,自豪感。为通信大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改革;现代通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5-0172-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
0 前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战略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根据学科专业教学的特点,深度挖掘本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技术发展历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融入课程思政优化教学设计,将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素质提高充分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14]。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是一门面向通信大类专业学生全面展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系统知识的“综合”型课程。通过在现代通信技术概论教学改革过程中的课程思融入,优化《现代通信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也可以充分融入课程思政,使其对专业教学产生促进作用,为培养具有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2-3]。
1 课程教学设计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作为专业基础课,在现代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目标就是成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指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搭建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宫殿,明确信息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与网络、通信业务与应用,将日常生活中的通信应用和通信系统的理论概念结合起来;并依次对信息通信网的交换技术、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基础等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并将应急通信及其重要的传输技术:卫星通信作为独立的模块,最后根据目前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向学生展示了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4]。
根据现代通信技术概论课程目标和教学思路,其教学设计以认识整体通信网络为基础,逐步分专业介绍核心网、接入网、无线网以及卫星通信的相关技术原理和应用,并讲述信息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具体如图1所示。
2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并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大信息基础网络,为其他相关行业的信息化提供了基础。移动通信技术也从原来的落后局面,经过学习、跟随,直到取得了5G的引领地位。波澜壮阔的中国通信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这一行业背景使得学生在学习各类先进通信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够自然地学习中国通信事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5]。
本课程可以自然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在中国从无到有,从跟随到引领的通信业奋斗史,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同时也通过信息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作用和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引入[6],培养学生为信息通信网络建设而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职业责任,爱岗敬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提升了本课程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 深化专业教学的内涵, 提升专业教学的效能。
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通过通信技术在中国从无到有,从跟随到引领的发展历史,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教育的内容[7];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案例,信息通信为国家建设提供基础设施的案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开阔视野,增加见识,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理念,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的工程伦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科技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为国家奋斗终身的家国情怀[8]。
3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教学的课程思政探索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中,将课堂专业教学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是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解行业价值,建立职业目标,培养工匠精神。 在现代通信技术概论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取了以下的思政元素。
3.1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在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元素,在塑造个人高尚道德品质和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方面可以有所助益。从“信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痕迹解释“信息”的概念,为学生建立信息论的基础。“ 信息”可以表示“消息”,在诗词中,“信息”还表示迹象,表示声音,这些都与现代信息论的概念相互印证。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传颂千年的优美诗篇,也显示了通信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12]。
3.2 爱国主义精神元素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也是在“科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9]。从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到当前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在通信行业的投影,通过通信网络建设规模和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的案例,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建立“ 道路自信”和“ 制度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的,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10-11]。通过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介绍和讨论信息技术国产替代、自主可控技术的发展,激发学生参与核心技术研发的热情,减少对外依赖,增强国家信息技术竞争力。将信息通信技术与国家“新基建”、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重大战略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他们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3.4 工匠精神元素
中国的信息畅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目前已经建设了全球覆盖最完善的4G移动通信网络,5G的商用规模与网络覆盖范围也在快速扩大。在通信行业所有从业者的努力下,信息化引擎将推动国家进一步向前发展。 通过讲述5G网络建设过程中的真实案例,工程师们如何克服技术难题、顶着恶劣天气条件加班加点工作,确保网络按时按质建成[13],以此激励学生学习他们面对挑战不退缩、对工作全身心投入的态度。
3.5 行业自信元素
通信技术从跟随到领先,中国已经成为走在世界前列的通信产业大国,现代通信技术在信息社会已经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在教学中通过行业自信元素的挖掘,让学生多思考与专业相关的社会问题,立足于有利于社会发展需要,以社会专业应用带入专业人才,让学生产生代入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和为时代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进一步鼓励同学们对于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行业自信精神[15]。
在思政元素选取之后,根据课程实际需要优化原有的教学设计,完成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如图2 所示。
4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自然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奋斗精神铸就通信强国梦,行业自信开启未来新程》为例,在教学中通过回顾通信行业从跟随到领先的奋斗历史,激发学生对通信科技的热爱,培养其行业自信和奋斗精神。
4.1 案例背景
从1G到5G的演进历程,不仅是一部通信技术的发展史,也是一段充满奋斗精神和革命理想的壮丽篇章。中国通信人以奋斗精神和行业自信为引领,克服万难,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通信体系,为今日的5G 通信大国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4.2 案例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从1G 到5G 的通信技术发展历程,包括各代通信技术的特点、应用场景和关键技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以及在复杂通信环境中应用5G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奋斗精神和行业自信的引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专业素养的通信工程师。
4.3 案例内容
1G至4G的回顾,分析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特点和应用场景,以及它们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5G技术相较于前几代通信技术的显著进步,包括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等特性,以及5G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5G时代,我国通信行业走在世界前列,通信技术引领着可持续发展之路,信息通信行业大有作为。应抓住机遇,继续发扬奋斗精神,攻克技术难关,推动5G通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4.4 案例活动设计
通信技术演进历史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通信博物馆或线上展览,深入了解从1G到5G的通信技术发展历程,撰写观后感,分享对通信技术演进的认识和感悟。
5G技术应用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结合5G技术,设计一个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创新项目,如智慧农业、远程教育、灾害预警等,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系统了解通信技术发展历史,理解通信网络发展和技术进步对社会特别是当前数字时代的推动作用,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相关技术等内容。特别是通过通信技术在中国从无到有,从跟随到并肩,直至引领的发展历史,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和思想引领。
5 小结
通过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深入挖掘专业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设计。使思政教育自然地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还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价值塑造,包括民族自豪感、职业责任感等,体现了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为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融入课程思政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专业知识的教学质量,还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培养和价值塑造。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培养了为通信技术领域奋斗的职业责任感。未来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仿真、在线课程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探索跨学科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通过多学科视角丰富思政元素的内涵,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S].教高〔2020〕 3号,教育部,2020.5.
[4]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70.
[5] 张玲丽,李靖靖,李圆圆,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广东化工,2020,47(22):170-171.
[6] 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7-70.
[7] 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 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15-18.
[8] 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
[9] 许家烨.论课程思政实施中德育元素的挖掘[J].思想理论教育,2021(1):70-74.
[10] 张启鸿.高职院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5):83-87.
[11] 黄锁明,李丽娟.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6):39-42.
[12] 张志坚“. 三教” 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2022,21(5):63-70.
[13] 王璐.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J].陕西教育(高教),2022(5):22-23.
[14] 王彤宇.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5-6.
[15] 卡力比登·力提甫,张芳.从高校教育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环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J].高教学刊,2019,5(12):181-183.
【通联编辑:李雅琪】
基金项目:2023 年广东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计划-课程思政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