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 祝小玲
摘要: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通过深度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定制化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北海职业学院与广西厚溥数字教育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现代学徒试点,充分利用校企双方优势,实现人才定制化培养。文章以HTML5+CSS3网页前端应用课程为例,基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教学设计与实施。通过重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精准分析学情以及确定教学目标等策略,采用“岗课赛证产”“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结合校企数智赋能,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并为其未来就业奠定基础。通过双平台、五环节组织教学,全过程思政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就业竞争力和思政实效性。
关键词:现代学徒;HTML5+CSS3;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5 -0178-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
0 引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实现全面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目前缺乏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1],随着IT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以HTML5+CSS3网页前端应用课程为例,探索如何通过课程内容重构、教学过程优化、学情深入分析及教学目标精准定位,培养出符合企业个性需求、具备新质人才特质的现代学徒,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途径。
1 课程教学设计
1.1 对标职业能力新要求,重构课程内容
1.1.1 课程内容重构的背景与依据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对人才的用人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为准确把握企业对现代学徒制工作项目和任务的最新要求,剖析胜任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明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工具、方法、要求和态度的具体标准。HTML5+CSS3 网页前端应用课程作为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学徒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头脑风暴、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运用“二维四步五解” 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如图1所示,深入分析Web前端工程师岗位的项目需求和工作流程,明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而重构课程内容。
1.1.2 课程内容的重构策略
采用“岗课赛证产”“五位一体”,运用“项目引领、递进重构、多元融入”的策略重构课程内容,如图2所示。将课程划分为六大项目模块,每个模块都围绕一个具体的网页前端应用项目展开。例如,项目六“红色学堂”网站首页制作,结合了岗位项目开发的工作流程:需求分析、原型设计、编码开发、测试优化、验收发布。运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
1.2 聚焦新质人才新特性,优化教学过程
1.2.1 新质人才的特质分析
新质人才具备成长心态和高度自主学习意识、人机共生思维与AI整合技能、创新意识与实践智慧、多元“跨界”综合能力等新特性[2]。这些特质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2.2 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
为了适应新质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全面优化教学组织过程。采用课前探究、课中进阶学习、课后拓展学习三阶递进的教学模式,课前发布探究学习任务清单,以导入—讲解—演练—评价—总结五环节推进课中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特性,有效提升学徒多元化、专业化学习能力,推动学徒的创新意识、跨界融合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全面提升。充分利用AI大模型、可视化实验场、仿真动画等信息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引入多维度可量化评价模型,通过机评、自评、互评、师评、企业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估。
1.3 依托多元平台新评估,精准分析学情
1.3.1 学情评估的重要性
学情评估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依据,通过对学生岗位认知、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帮助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状况。
1.3.2 学情评估的方法与手段
采用百里半平台进行MBTI测评、职前引导测验,以及学习通平台的学习反馈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情评估。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评估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1.4 基于课程相关七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1.4.1 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在深入剖析学情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依据学徒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七大核心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Web前端开发工程师岗位标准、“1+X”证书标准、技能大赛核心技术标准以及数字经济新质人才培养标准) ,确定项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确保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紧密契合。
1.4.2 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
融合专业与岗位标准:依据专业教学标准,紧密对接Web前端开发工程师的岗位标准,明确学生要掌握HTML5和CSS3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方法。
强化职业技能证书导向:结合“1+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融入教学目标,激励学生不仅获得学历证书,还要考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确定学生掌握网页前端布局和样式设计的交互设计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对标技能大赛:紧跟技能大赛核心技术标准,通过模拟竞赛环境、引入竞赛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课程实施过程
2.1 双平台推进教学,达成知识目标
为了有效达成知识目标,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课前,通过学习通、百里半等在线教育平台发布探究学习任务清单及相关预习知识微课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平台上的测试题和反馈机制帮助学生检验预习成果,也为教师提供了学生的学习数据,便于后续教学的精准定位[3]。在课中线下授课时,针对学生预习中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分析讲解。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小组讨论协作、分析典型案例等方式,利用AI大模型、可视化实验场、仿真动画、代码纠错、游戏比拼等数字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突破教学重难点,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思考问题,从而有效达成了教学知识目标。
2.2 五环节组织教学,达成能力目标
为了达成能力目标,通过学徒工作室引入真实项目,按照“导入—讲解—演练—评价—总结”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在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网页前端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讲解环节,详细阐述HTML5和CSS3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方法,结合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流程和标准,使学生了解网页前端开发的实际操作过程。在演练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设置了多个任务关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网页布局、交互设计等关键技术,培养学徒具备“懂代码、会布局、善开发、能创新“的核心职业技能。同时,利用AI大模型、微课视频、动画、闯关游戏、可视化布局实验场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实时的指导和帮助。在评价环节,采用多维度可量化评价模型,通过机评、自评、互评、师评、企业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最后,在总结环节,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3 全过程思政融合,达成素养目标
在课程教学中,始终注重思政教育的融入。通过挖掘HTML5+CSS3网页前端应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全过程。例如,在“红色学堂”网站首页制作项目,融入展示红色文化历史背景和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通过小组完成项目任务,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在编码实践过程,强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技能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认真对待每一个任务环节,力求做到最好。通过这些措施,有效达成了教学素养目标,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2.4 四维度校企协同,探索增值评价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构建了校企双主体的四维度考核评价体系[4]。该体系从素质、知识、能力和成果四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态度、汇报演示、课堂实践、练习测验、项目成果等进行全面评估。利用线上平台和软件工具实时评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还引入了企业导师参与评价过程,从行业标准和实际需求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通过机评、自评、互评、师评、企业评等多种方式构建多维度可量化评价模型,科学分析评价结果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帮助他们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同时还探索了针对成品展示的布局、内容、美观、创新等多维度的增值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课程实践成效
3.1 构建线上线下模式,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通过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线上学习平台集教学资源、学习活动、交流互动于一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课程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线下课堂侧重项目实践和师生互动,通过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统计数据显示,平均到课率达到95%。线上学习资源的点击量和访问时长也大幅增加,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高达98%。
3.2 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课程紧密围绕Web前端开发工程师岗位需求,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红色学堂”网站开发,以项目驱动和任务引领为核心,使学生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关键技术和开发流程,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锻炼实战能力。另外。学生的优秀作品在校企官网上展示,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成就感。通过项目汇报、成果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团队风采,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多项技能大赛获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有效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期,增强了职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3.3 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
在HTML5+CSS3网页前端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一是注重选取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红色学堂”网站开发项目,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二是注重将劳动精神融入课程教学。通过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让学生体验岗位工作流程,了解职业特点和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担当,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岗位责任感。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分工协作、沟通交流和相互支持等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HTML5+CSS3网页前端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得到了全面提升。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总结了北海职业学院与广西厚溥数字教育有限公司在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下,以HTML5+CSS3网页前端应用课程为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成效。通过重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精准分析学情和确定教学目标,采用“岗课赛证产”“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结合校企数智赋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5]。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项目驱动和任务引领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全过程思政融合则强化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未来,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更多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不断增长需求,培养更多具备新质人才特质的现代学徒,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也将不断优化评价体系,实现更加精准、全面的教学评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伟刚,周水琴,裘旭东,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整合式项目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71-74.
[2] 祝智庭,戴岭,赵晓伟,等.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1):52-60.
[3] 解正梅,周艳“. HTML5+CSS3网页设计” 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与建议[J].计算机应用文摘,2024,40(6):16-19.
[4] 杨正丽,蔡诗响,鲁恒,等.校企协同模式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1,19(2):132-136.
[5] 王慧萍,杨爱珍,徐祖平,等.高职院校“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机制实践探索:以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2024,23(4):55-61.
【通联编辑:光文玲】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课题《高职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2023A110) ;北海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2022XDXTZ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