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自律公约背后,整治黑产依然任重道远

作为“保险重镇”,深圳对于保险黑产可谓未雨绸缪,也是重拳出击。

按照监管部门披露的数据,截至2024年9月末,深圳法人保险公司总资产7.2万亿元,居全国第二;深圳保险市场实现保费收入1590.5亿元,同比增长12.8%。1-9月,深圳保险业赔付支出508.1亿元,同比增长28%。

但是,当前黑灰产治理也面临挑战。按照相关行业报告,治理金融黑灰产面临的诸多难题,包括缺乏顶层设计,标准化建设不够完善;缺少有力抓手,黑灰产法律定性模糊;权责界定不清,金融机构难溯源取证;证据收集困难,政企未形成治理合力;客户金融素养匮乏,权益保护尚存在不足等。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数字化不断推进,金融黑灰产攻击手段和策略也逐渐智能化和隐蔽化,黑灰产的技术迭代升级对全域动态布防构成更大的挑战。

目前,监管部门和机构各方都加大了打击力度。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重拳出手“代理退保”等乱象,已有深圳实践,其中就包括签订全国首个自律公约。

早在2023年,深圳市银行业协会和深圳保险同业公会分别组织会员单位签署全国首个抵制黑产自律公约,从机构合规经营、投诉举报处理、信息安全保护、案件信息共享、避免恶性竞争等方面强化行业自律性和约束性,提升行业黑产防范“内生力”。

记者了解到,面对黑灰产隐蔽化、链条化的新趋势,深圳金融监管部门成立跨部门工作专班,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利用EAST系统开展“代理退保”黑产资金侦测排查,通过倒追资金流向精准定位黑产团伙,构建智能化、多维度的黑产线索收集机制。EAST是原银保监会独立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查分析系统。

深圳金融机构也主动拥抱数智化,用大数据织密风险防控网。一些机构透露,其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将骚扰电话定位、已泄露客户数据等大量可疑线索集中对比梳理,大幅提升可疑数据识别有效性。

深圳金融监管部门也有明确表态:未来将继续加大“代理退保”等黑产乱象整治力度,坚持依法打击、宣传教育和整治规范同步推进,扎实开展整治黑产乱象工作,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李燕看来,近年来金融黑灰产活动日益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和复杂化的新特征,仅靠金融机构单一的力量很难得以根治,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学界各方合作和多元共治。同时,加大金融消费者教育力度,提高其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而按照业界共识,守护金融权益,共筑诚信生态,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