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维权新难点在哪?
作者: 梁罗喆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汽车类投诉依然成为关注焦点。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创新高,整体保有量飞速提升,加上行业内卷加剧、技术迭代升级等综合因素影响,近一年的汽车类维权出现了新的投诉难点。
新能源车投诉量激增,占比超1/3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汽车类投诉平台车质网共收到汽车投诉总量达173168宗,较上一年度增长2.6%。其中,新能源车的投诉占比超过总量的1/3,同比增加2.5个百分点。同时,阶段性、共性问题爆发特征明显。去年3月份,因共性问题投诉量突破2万宗,同比增长1.1倍。质量问题依然是投诉重点,但占比较2023年有所下降。服务问题投诉量同比上涨33.3%,占比提升5.7个百分点,问题点集中在“价格变动”上。
该平台近一年汽车类投诉热点类别中,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仪表台开裂、转向卡滞/打方向沉重、变速箱顿挫/电脑板故障、车身/底盘部件生锈、车身漆面起泡开裂、动力电池故障/续航里程衰减等。投诉重点服务问题则包括:新车价格变动、系统不推送OTA升级、实车与宣传不符、不按约交车/不退定(订)金、变相收取费用等。
“从去年整体数据看,新能源车细分市场投诉更为集中。”车质网常务副总裁兼总编李熙指出,从能源类型来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成为投诉量同比涨幅最大的一个细分市场。他介绍,该平台2024年插混车型的投诉量超过3.6万宗,较2023年增长15.1%,其中过半数投诉集中在服务问题。燃油车仍然占据了大多数投诉份额,投诉量同比上涨2.9%,主要故障点是“转向系统异响”和“方向盘不正”。
此外,南都·湾财社记者从汽车投诉网了解到,2024年平台收到23683宗投诉,同比增长2.6%。车主反映的质量问题中,动力系统方面的投诉仍然最多,达到近万宗,特别是电池故障(亏电、行驶中熄火、充电故障)、变速箱机电单元故障等问题仍然是投诉热点。

其次是零部件及配套方面的故障投诉,主要集中在车辆减配、部件开裂和仪表台出油开裂等问题上。而电气化领域的车机升级及智驾问题,同样备受关注。在销售方面,承诺不履行、车辆信息欺诈及费用问题引起的纠纷不容忽视。
价格“背刺”越发普遍
车质网研究结果显示,2024年该平台全年受理的有效投诉呈现以下特征:新能源与智能化问题投诉增速显著,传统质量问题(如转向系统异响)投诉量激增138%,服务类投诉中价格变动问题集中。质量问题仍是车主最大的困扰,占比64.4%;服务问题占比25.1%,销售问题是主要增长点;燃油车投诉量依然较多,问题集中于产品质量;新能源车投诉量增幅明显,服务类问题集中;动力电池故障首次进入质量问题TOP20榜单,转向系统投诉故障数翻倍增长,质量顽疾趋于显性;影音系统故障问题有所改善。因此,车企需要重点关注三大趋势:客诉量持续攀升、消费者需求向数字体验和生态服务延伸、技术迭代与基础质量矛盾更加突出。
车质网数据显示,从服务问题投诉点来看,销售问题是导致服务问题投诉量大涨的“元凶”,投诉问题数同比上涨33.7%,占比超过六成,较2023年提高了近10%。大部分投诉增量都集中在“价格变动”上:从各车型年款近8年来的投诉变化趋势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车型年款在下一年都会出现投诉量涨幅翻倍的情况,预计2024款车型也将在2025年成为投诉主体。

对于“价格背刺”这一投诉热点,多名受访律师均认为,车企降价,消费者如果想维权,很难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毕竟,从法律层面来看,企业拥有自主定价的权利,消费者依据企业的报价来决定是否购买,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才能完成买卖交易。销售方的降价如果不存在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也没有违反相关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那么销售方的降价促销就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车主们不满被“价格背刺”,但从法律上并没有违反相关规定,已经购车的消费者要求企业赔偿难度很大。但如果车企继续采取简单粗暴的降价方法,无视老车主感受,不可避免会对品牌口碑带来损害。
智驾问题扯不清
随着智驾技术走入千家万户,近年搭载高阶智驾的产品入手门槛不断降低,但在各汽车投诉类平台上,智驾类的投诉却与日俱增。尤其是“自动紧急刹车”这一用于避免事故的高科技,成为了各品牌车主投诉的热点。
以国内的某热销品牌新能源汽车为例,只要翻查产品说明书,就能发现该功能的详细介绍。然而,根据各大汽车投诉类平台的多个品牌车主普遍反映,该功能在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强行介入,进行了紧急刹车——有的是车上人员被惊吓一场,有的甚至酿成后车追尾事故。
在“2025问题车车主服务日”现场,有车主反映,不止一次在正常驾驶过程中,车辆忽然紧急刹车。据介绍,发生此类情况的场景,除了人多的道路外,还包括两边没有障碍物的城市道路。该车主告诉湾财社记者,事后他向厂商反映该问题,对方解释是系统识别到可能潜在的障碍物风险,并告诉他如果担心该功能引起事故,可以手动关闭。
豪华品牌新能源车同样存在类似情况。奥迪车主韩先生就向湾财社记者透露,自己购买的一辆Q2 e-tron,除了存在遥控钥匙、机械钥匙多次打不开门及无法快速充电等问题外,也曾多次在高速公路自动急刹车,而经销商告诉他这是碰撞预警功能。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智能驾驶系统的投诉,问题涵盖系统误判、功能失效、夸大宣传等方面。有车主抱怨,购车前,车企承诺了诸多智能驾驶功能,但购车后才发现部分功能并未完全开放,购买的智驾包内容也与宣传不一致。
“享受类”质量问题或将成为增长点
近年来,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蓬勃发展,销量不断提高,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2024年黑猫投诉平台汽车行业投诉前10的商家中,8家为国产品牌,1家为合资品牌,1家为国外品牌;其中比亚迪投诉最多,占19.08%,其次为长安和吉利,这与上述几家车企销量高有一定关系。相比其他品牌,吉利、理想、上汽大众和特斯拉的处理情况较差。
一年过去,在汽车行业的持续价格战下,“价格背刺”、虚假宣传等问题在主流汽车投诉类平台的海量案例中依然十分扎眼,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问题也相对集中。与此同时,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不断创新高,投诉量也同步激增。自主品牌依然在投诉榜中占据重要位置。
对于接下来的行业发展趋势,车质网指出,虽然新车整体质量水平得到提升,但传统耐久性问题呈现出上升趋势。在高端车型领域,智能化配置、舒适性功能等“享受类”质量问题或将成为未来消费者负面反馈的主要增长点;而旧车质量方面,问题发生在购车3年以上的数量增加,2024年超40%的问题发生在此范围。共性问题在车型上市初期出现,但在第四年或第五年才解决,前期保有量不断堆积导致了后期的爆发。
同时,面临新技术挑战:智能座舱质量验证重点转为用户体验,从“能不能用”向“好不好用”转变,企业需关注用户视角下的体验;智能驾驶问题逐年增加,占总体质量问题的比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