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晓 把生活凝练成角色 盛给人间烟火

作者: 郭嘉

郭晓晓 把生活凝练成角色 盛给人间烟火0

在表演的世界里,郭晓晓如同一把精准的雕刻刀,以角色为璞玉,以生活为刻痕,将每一个角色雕琢得棱角分明又温润如初。她坚信“表演是骨血相生的艺术”,用解剖自我的勇气挖掘“人性图谱”,以“无痕寄生”的演技让角色在烟火气中呼吸。从雪域高原的坚韧援藏医生到市井巷陌的平凡小人物,她以细节为针脚缝合角色的生命轨迹,用伤痕共情众生,在撕裂与重塑中完成对艺术的朝圣。这不仅是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更是一场以生命丈量角色的修行。

在角色中寻找人性的温度

对于郭晓晓来说,表演不仅仅是角色的诠释,更是一场自我撕裂与缝合的过程。她说:“每拆解一个角色,就像解剖自己的一部分,最终拼凑出更完整的‘人性图谱’。”这种对表演的深刻理解,让她在每一个角色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比如演抑郁症患者时,我必须直面内心曾被压抑的阴翳,这种痛苦却让我对生命多了悲悯。”郭晓晓回忆起自己饰演抑郁症患者的经历,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她说:“表演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郭晓晓的表演风格如同液态水银,既流动,又烙印。她说:“角色是容器,我要把自己熬成适配的溶液倒进去。”这种对角色深刻地理解与融入,让她的表演总是能够打动人心。

“媒体常说我的表演朴实无痕。比如在《激情燃烧岁月3—国脉》中的文秀,为了找到一个解放初期工程师的感觉,我和对手演员提前一个月进剧组,每天在对台词的过程中寻找角色的感觉,每天穿着那个年代的衣服,融入角色里,每天所思所想都是角色的所思所想,没有表演,自然地活在角色中。”郭晓晓说她不想定义自己的表演风格,只追求“无痕寄生”。

在郭晓晓的表演中,细节是命根子。她说:“相信小动作比大台词更有说服力。”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她的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生命力。“演农民工会在指甲缝里留下洗不掉的灰,演老师会让右手食指总有粉笔末染白的纹路。”郭晓晓说好的表演应该让人看见自己。她选角色时特别看重“人间烟火气”,“她一定是像生活中的某个人,是有缺点的人”。

郭晓晓 把生活凝练成角色 盛给人间烟火1

“《天不藏奸》《激情燃烧的岁月3—国脉》《燃情密码》对我来说都有不同的挑战。”郭晓晓坦言在她的演艺生涯中,挑战与突破始终相伴而行。而这些挑战也让她在表演上不断突破自我。“《天不藏奸》中的盛芳冰,和罪犯斗智斗勇,通过了解刑侦手段和职业习惯,为自己的表演助力;《激情燃烧的岁月3—国脉》中的技术员文秀,命运弄人,让她和丈夫老耿的感情一波三折,尤其是“文革”时期的大激情戏,从父母那里了解了更多“文革”对人性的考验,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哭泣中的停顿和喘息,把人物当下的绝望和委屈表现出来。”郭晓晓提到自己在这些角色中的表演时,语气中充满了对角色深刻的理解与热爱。

采访时,当问到“这么多年,表演给您带来了哪些人生启示和感悟?”时,郭晓晓想了片刻,说:“表演教会我:人性无绝对——善恶如同硬币两面,取决于光照角度;意外即礼物——人生没有NG,所有突发都是本色出演;伤痕会发光——那些结痂的疼痛,终将成为共情的触点;慢即精准——十年磨出三秒镜头里颤抖的嘴角;小人物大乾坤——修鞋匠藏的软垫,比英雄勋章更有力。”这种对表演的深刻理解,让郭晓晓在每一个角色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她说:“当菜市场的鱼腥味钻进戏服,当观众指着屏幕说‘这像我邻居’,我才懂表演的真谛不过是,把生活熬出滋味,再盛给人间。”

在雪域高原上雕刻生命的厚度

从都市的喧嚣到雪域的宁静,郭晓晓的表演生涯始终在寻找新的挑战与突破。在电影《雪域青春》中,郭晓晓饰演的滕院长如同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西藏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她说:“滕院长是第一批援藏干部,她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西藏。”这句话,不仅是对角色的诠释,更是对生命的礼赞。郭晓晓用她的表演,将滕院长的坚韧与柔情、奉献与孤独,刻画得淋漓尽致。“滕院长是影片的灵魂人物,她为西藏培养了许多医务工作者,是新一代援藏者的楷模。”郭晓晓提到这个角色时,语气中充满了敬意。滕院长不仅是一个医生,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她的故事,承载着一代援藏者的青春与梦想。

郭晓晓 把生活凝练成角色 盛给人间烟火2

谈起自己接演这个角色的初衷,郭晓晓说:“接受这个角色邀请的原因是我一直很向往西藏,而有机会扮演一个有血有肉的援藏医生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郭晓晓对滕院长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坚强而孤独的女性。“滕院长在坚强的外表下,隐藏着无比痛苦的情感经历。因为缺氧,女儿不幸去世导致了她的家庭破裂,即便如此她还是留在西藏,每天用忙碌的工作麻痹自己。”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滕院长,郭晓晓从入藏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她的“功课”。“从入藏开始,难以适应的高原反应让我体会到援藏者们所承受的身体之苦。”这种切身的体验,让她对滕院长的坚韧与奉献有了更深地理解。“再寻找一些援藏故事,感受他们在西藏不畏艰难,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塑造滕院长的过程中,郭晓晓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用藏语与藏民沟通。她说:“我找到当地的演员,请他们把台词用藏语说出来,发录音给我听,不断练习,以表现人物融入当地生活。”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她的表演更加贴近角色的生活。

当问起这个角色与她本人有何相似之处时,郭晓晓觉得滕院长的年龄,还有角色沉稳、认真、亲善的个性和她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们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生活的年代、环境、职业。”这种对角色与自我的深刻剖析,让她的表演更加真实而动人。

《雪域青春》的表演经历,让郭晓晓有了许多新的收获与感悟。“又多了一部表演有深度的电影,因为这次机缘,我与西藏结了缘,人就是这样,因为熟悉便有了感情,希望能再有机会扮演一次藏族人。”

在生活与工作间寻找平衡之道

在银幕上,她是千变万化的角色,时而温柔如水,时而坚韧如钢;在生活中,她是母亲、女儿、朋友,一个热爱生活、追求平衡的普通人。“演戏只是一个职业,谁会用一个职业来代替所有的生活呢?”说话间,郭晓晓的语气轻松却坚定。

郭晓晓 把生活凝练成角色 盛给人间烟火3

郭晓晓的生活充满了色彩。她喜欢高尔夫、瑜伽、绘画,也热爱看电影、旅行。这些爱好不仅仅是消遣,更是她表演灵感的源泉。“表演来自生活,”她笑着说,“当我扮演一个高尔夫教练时,我对高尔夫的规则、动作都很熟悉,这让我比其他演员更有优势。”

她的旅行经历也为她的角色增添了深度。前年,她带着孩子去了马来西亚的仙本那岛,夕阳下的红树林让她和孩子都感到震撼。“那种宁静和自然的和谐,让我在扮演某些角色时,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她回忆道。

“演员这个职业常常要长时间离家,生活不规律,入戏太深时,有时会影响到现实生活。”郭晓晓坦言,尤其是扮演悲剧角色时,那种压抑和痛苦会让她在戏结束后感到抑郁。“所以,我学会了在戏结束后放松自己,回归普通人的生活。”对她来说,演员只是一个职业,生活中的她更愿意做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演员是不完美的,是有缺点的,是有脾气的,如果生活中还始终保持着演戏的状态,那生活就会变得很累。”

“家人和对我不离不弃的朋友永远是我最坚实的后盾。”郭晓晓说无论工作多忙,她都会留出时间陪伴家人。每年,她都会带孩子去旅行,去看世界,开阔眼界。“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它绝不是全部。”她特别提到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让她感到无比幸福。“看着孩子健康成长,突然知道心疼我了,每天一个拥抱……都会让我从心底无比的温暖。”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母爱的温柔。

郭晓晓的表演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她做了3年的白领。“那段工作经历让我成熟了不少,”她说,“生活给予我们的教导常常超出我们当初所想要的,所有的经历都成就了现在的自己。”这段经历让她在扮演角色时有了更多的经验和体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她总结道,“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让我在表演中更加真实。”

面对高强度的拍摄工作,郭晓晓有自己的减压方式。“静坐、冥想和运动是我最常用的减压方法,”她说,“冥想让我保持内心的平静,运动则让我保持身体的健康。”

“接下来,我期望有机会能扮演更有深度和广度的角色,”郭晓晓说,“希望有机会与好的制作团队合作,并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帮助到更多的人。”

郭晓晓,一个在光影与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的演员,用她的方式诠释着“演员”与“普通人”的双重身份。她的生活充满了色彩,她的表演充满了深度。无论是银幕上的角色,还是生活中的她,都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力量。正如她所说:“生活远比戏剧更值得用心去体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