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四力驱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作者: 罗燕

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信息……当今世界各领域科技迅猛发展,全球科技竞争日新月异,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肩负着培养科技人才的使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高校应怎样更好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潘碧灵。

民生周刊: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高校怎样推动科技创新,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潘碧灵: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阵地,需从三方面来落实“科技强国”战略。

深化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卡脖子”领域,通过设立国家前沿技术重点实验室来开展系统性研究。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参与企地校联合创新平台建设,与前沿技术企业共建技术转化中心,推动核心科研成果落地,助力传统产业快速升级。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和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部署,充分发挥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先导性、支撑性作用,为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多作贡献。

民生周刊: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应该怎样发力?

潘碧灵:只有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全面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认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可以概括为“四力驱动”。

一是夯实基础学科能力。强化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课程,为各学科科技人员应对前沿技术的变革筑牢根基。

二是培育创新实践能力。研究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在各学段、各学科领域的评价标准,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指明方向。通过“揭榜挂帅”式项目(如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专项),让科技人员直面真实的科研挑战,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是激发跨学科思维能力。落实“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设“AI+”“大数据+”等交叉课程,鼓励科技人员参与跨学科前沿课题的研究。

四是拓展国际竞争实力。积极邀请海外知名高校共建前沿学科联合实验室,为研究人员提供高水平研究平台和优质实验资源,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参与国际高端学术会议,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科技人才。

高校应“四力驱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0
潘碧灵

民生周刊:怎样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融入现有课程体系?

潘碧灵:在前沿科技的融入方面,高校应致力于课程重构与场景化教学并举。

首先,要进行课程升级。更新传统课程内容,加入AI基础知识和具体应用案例,并通过AI跨学科项目和实际场景设计来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

其次,要新增特色课程。在高校相关专业中开设《AI伦理与社会治理》与《环境政策与AI》等类似的前沿新课;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确保学校具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通过AI项目展示、大数据分析报告等新评估方式来衡量学习效果,并融入伦理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前沿技术的社会影响。

最后,要实行竞赛与产业项目联合驱动。组织学生参与“全国人工智能挑战赛”等学科竞赛,并与企业联合开展校企合作来增强现有课程的创新实践动力,最终实现前沿科技课程与场景化教学的深度融合。

民生周刊:未来社会需要更多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可以采用哪些具体举措?

潘碧灵:跨学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我认为,高校可以采用机制创新与平台支撑双轨并行,并在课程、学制、师资等方面推动改革。

高校要建立学科交叉课程群。可以通过设计综合课程和模块化教学,将多学科知识融入现有教学体系,同时通过项目式学习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可以实施跨学科学制改革。鼓励各大高校推行新工科背景下的双学位或辅修制度,鼓励在校学生拓展跨学科的领域知识。通过持续评估和学生反馈,不断优化课程培养方案,确保跨学科人才的综合创新能力提升。

高校要加强跨学科师资队伍平台建设。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提供多角度指导,组织跨学科竞赛和国际交流活动,激发创新思维,通过教学相长,逐步建成高水平跨学科人才的培育基地。

高校要打造各类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创建跨学科研究中心、创新实验室和在线学习平台,为科技人员提供研究资源、实验设备和学习课程,通过数据共享平台来支撑跨学科团队的高效协作,共同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完整生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