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把“假”休好

作者: 罗燕

近日,多地中小学迎来“好消息”,学校放春假,有的春假连上清明或“五一”假期,可以连休9天。

关于中小学放春秋假,近年来部分地区已有探索,也在国家多个政策文件中提及。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学生放春秋假了,家长怎么办?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罗天建议,建立更灵活的休假模式,让百姓把“假”休好。

多地增设春假,延续“踏春”传统习俗

“春暖花开,万物生长,多美好的季节!要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感受。”得知多地开始给中小学生放春假之后,罗天很高兴,连说几句“特别好”。

我国自古就有“踏春”的传统习俗,到了春天要结伴去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开展放风筝、插柳等活动。“放春假也是延续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罗天说。

3月18日,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教育局发布通知,全市小学、初中4月7日、8日放春假2天,与清明假期相加可连休5天。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多个城区发布了2025年春假时间安排,春假时间安排在4月28日至30日,与“五一”劳动节假期相连,连休9天。

除中小学外,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宣布放春假。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宣布从4月7日开始正式放春假,让学生们尽情去拥抱春天。中国人民大学明确今年春假时间为4月底。此外,四川、山东、福建等地也有高校宣布放春假,鼓励学生“去赏花”。

各地区、各学校放春假的时间和方式都不一样。罗天认为,对于怎么放春假,各地可以灵活探索。可以考虑跟着法定节假日一起放,延长假期时间,也可以考虑跟随春天的节气放,让学生去感受时令的美好。

“秋假也一样可以放,春种秋收,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互动,走进大自然。”罗天说。

呼吁各地探索更灵活的休假模式

中小学生放假,对于家长来说,也有“烦恼”,自己要上班,孩子在家没人管,更别提出去游玩了。

罗天一直呼吁探索更灵活的休假模式,让百姓错峰休假,拥有更好的出行体验。“‘五一’、‘十一’、春节假期大家扎堆出去玩,太拥挤了,旅游体验不好。”罗天说。

要实现错峰休假,需要有更多能自由支配的假期。罗天发现,我国现行的探亲假制度已实施40多年,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现状严重脱节,亟待调整。

现行《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自1981年施行,规定未婚员工探望父母,每年给假一次,20天;也可根据实际情况,2年给假一次,45天。已婚员工探望父母,每4年给假一次,20天。

让百姓把“假”休好0
3月26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田寨小学学生在凤湖湿地公园赏花。(薛建东/人民图片)

“已婚员工要每隔4年才能享受一次探望父母的假期,已经不符合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求。”罗天说,这种落差不仅削弱了子女与父母的亲情纽带联系,还可能间接影响婚育意愿。

近30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年轻人异地求学、异地结婚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年轻人选择在外地打拼,他们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跟留在家乡的父母团聚。

罗天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与父母分隔两地的子女平时就不能常伴左右、膝下承欢,因为结婚被缩减探亲假,让他们又失去一些与父母共叙天伦的时光。4年一次的休假,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休不了,有的人甚至从来没有休过探亲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都与日俱增。“老人需要陪伴,百善孝为先,应该创造条件让子女更好地探亲尽孝。”罗天说。

目前全国已有多地尝试推出“高龄老人陪护假”,有的地方规定子女每月可享两天带薪陪护假,但国家层面的探亲假政策仍停滞不前。

罗天建议,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将结婚后探望父母假期由4年一次改为每年一次,一次5天或每两年一次,每次10天。

“修改后,整体假期并没有增多,但是周期调整后,更容易灵活休假。”罗天认为,这样能为异地工作的子女提供更多陪伴父母的机会,也能有效缓解年轻人因为探父母假期的减少而引发的“婚育焦虑”。

同时,罗天呼吁各地探索更灵活的休假模式。她告诉记者,她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即将迎来“三月三”,这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今年3月31日至4月1日放假(农历三月初二和初三),与周末连休共4天。

“这是广西特有的假期,在这个节假日里,我们能更好地陪伴家人,安排出行计划,全国各地的游客也能在广西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尽情享受美食和美景。”罗天说。

罗天希望其他地区也能借鉴广西的做法,根据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设置公共假期,这样既能增加错峰休假的时间,也能借机发展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