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连续24年“一号文件”聚焦民生幸福

作者: 胡俭

今年,江苏省扬州市“如约”印发了“2025年民生幸福工程”文件,这是从2002年开始,扬州市连续24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置顶”群众关切。

在“2025年民生幸福工程”文件中,扬州市提出补齐民生短板,坚持每年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集中力量实施一批民生幸福工程,化解群众急难愁盼,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连续24年将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列为市级“一号文件”,扬州市把“百姓小事”当成“民生大事”,探索出一条由“解困民生”“普惠民生”向“幸福民生”转变的工作路径。

今年55件民生实事“含金量”十足

在扬州市“2025年民生幸福工程”文件中,明确了55件民生实事,包括持续聚焦“一老一小”和弱势群体、教育就业、卫生健康、城市治理、美丽城乡建设5个方面,且“含金量”十足。

扬州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臧斌表示,编排的项目基本都是群众呼声高、政府办得到、需要持续推进的项目,且已落实资金来源,能够在年内全部启动或完成。

以教育领域为例,今年扬州市的教育实事充分满足“小”“老”“大”的需求。关注“小”—努力让每名学生学有优教;关注“老”—新建“家门口的老年大学”60个,新增学位3000个;关注“大”—在全市52所学校、幼儿园建设“候学驿站”,为家长接送学生提供遮阳挡雨避雪场所。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邵学云表示,在提高学生“平安系数”的同时提高“健康指数”,对40.1万名中小学生进行视力监测,对6万名学生进行脊柱侧弯筛查,建立健康档案,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民生实事的“切口”越来越小,排忧解难的“领域”越扩越宽

翻看近年来扬州市的“民生账本”:为了让百姓喝上干净水,扬州市先后投入近50亿元,在江苏省首批实现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做到城乡居民饮用水“同源同网同质”;为了让百姓吃上放心菜,扬州市市县财政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蔬菜生产,市区建成“菜篮子”基地1.5万亩;为了让百姓呼吸上新鲜空气,扬州市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5%用于绿化工程;为了让百姓住得安心,扬州市先后投入170多亿元,对一批老小区、老街巷、老庄台、老宿舍等进行改造。

通过年复一年紧抓民生实事的生动实践,扬州市先后完成了“清水活水”“健康中国扬州样本”“颐养之城”“海绵城市示范”等一批百姓交口称赞的“里子工程”“良心工程”。

既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聚焦群众身边“微实事”。“2025年民生幸福工程”更加注重落细落小落实,从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飞线充电”整治、停车位充电桩施划,到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为家长接送学生提供遮阳挡雨避雪场所,再到创新构建“1+6+N”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让更多家庭“带娃上班两不误”……扬州市民生实事的“切口”越来越小,排忧解难的“领域”却越扩越宽。

落实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买单”、人大“验单”为民办实事全新模式

为群众办事、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判。2022年起,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落实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买单”、人大“验单”为民办实事全新模式。

2023年,大型融媒体问政节目《政事面对面》《民情直通车》上线,紧扣“民生七有”目标,聚焦群众关注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水电气热、就医就学就业等热点话题,扬州市级机关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功能区主要负责同志“向人民报告”,现场解答、现场直播。

江苏扬州:连续24年“一号文件”聚焦民生幸福0
扬州市邗江区邗源社区志愿者在陪伴老人。(图/司新利)

问政节目做一期、火一期,推动了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扬州市坚持工作闭环和舆论闭环“双闭环”工作思路,找准问题症结,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限期完成整改,更好地回应群众需求,更好地展示政府效率作风。

“2025年民生幸福工程”实施方案不仅细化项目建设内容、建设点位、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和推进计划,更明确了项目责任人,落实持续跟踪问效,形成“一件实事、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工作机制。

连续24年发布落实“一号文件”,扬州市把群众关心关切的民生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办,把“年年办”的民生实事变成老百姓“时时享”的生活美景,群众越来越多的笑脸与点赞,见证了“好地方”扬州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