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至境是“走向”
作者: 马俊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人在饱受病痛折磨的时候,对生命的思考有着力透纸背的深刻,这种深度是过着寻常日子的人难以企及的。“走向”,心中有憧憬和希望,所以活着是有精神支撑的。而“走到”,意味着精神支撑消失。人生至境是“走向”,一个内心充满憧憬和希望的人,即使脚下的路荆棘丛生,也会笑着走下去。史铁生的这种思想认识和人生领悟,同样体现在他的小说《命若琴弦》中。《命若琴弦》讲述的故事耐人寻味:老瞎子笃信,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重见光明。可弹断一千根琴弦后,他依旧没有见到光明。不过他依旧告诉小瞎子,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就能重见光明。“走向”光明,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无论结果如何。
“走向”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梦想破灭,信仰终结;还有一种是梦想成真,登临巅峰。在很多人看来,前者是悲剧,后者是喜剧。而从本质上来说,人生没有悲剧和喜剧,所有的故事都会殊途同归,梦想破灭和梦想成真都意味着“走到”。“走到”是结束的状态,“走向”是进行的状态。生命的美好在于“进行时”,而非“完成时”。“走向”的结果,真的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重要。“走向”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大部分人觉得,享受梦想成真、登临巅峰的高光时刻,才算人生的终极意义。其实巅峰时刻的快乐,就像烟花一样,转瞬即逝。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完成了某个目标,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觉得成就感爆棚。但这种快乐的感觉不会持久,很快就会降温。如果你不能找到新的奋斗目标,就会立即进入茫然无措的状态。世上的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高考金榜题名后,你不可能永远沉浸在喜悦中;制定新目标,开启大学之旅,脚下生出新的力量,才会有勇气走下去。运动员获得冠军,登上最高领奖台,万众瞩目。可他们不会就此止步,很快就投入新的训练中,迎接新的挑战。
“走向”是最幸福的状态,最快乐的体验。张爱玲说:“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我认同这句话的上半句,“走向”幸福的过程最快乐,快要与幸福相拥时最美好。而把幸福抓在手心里的时候,不仅会“患得患失”,很多时候甚至有“不过如此”的感觉。
当然,还有一种“走到”是失败。梦想破灭时的挫败感,同样也不会长久停留。一个梦想破灭,只要还有另一个梦想升腾而起,就会把你的心点亮,重新开启一段“走向”的旅程。人生过半,回首走过的路,我常常怀念那些心怀憧憬奋斗的日子。那样的时候,人就像在进行一场马拉松,每一段赛程中都有一面鲜艳的旗帜,迎着风朝你招摇,所以你从未想过妥协和放弃,而是满怀信心地奔跑着,特别幸福。
起起伏伏,曲曲折折,坎坷跌宕,艰辛漫长,人生的路就是如此。只要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走向”某个目标,再难走的路都会变得精彩纷呈,充满魅力。人生至境是“走向”,我们都在走向明天,走向未来,走向希望,走向美好,走向幸福……
(编辑 高倩/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