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扫天下 先扫一室
作者: 叶春雷《后汉书·陈蕃传》记载:“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薛勤以欣赏的态度看待陈蕃的“庭宇芜秽”,我并不苟同。陈蕃少有澄清天下之志,长则致力于国家的兴盛,终为此流血牺牲,其言行一致,是很可钦佩的。为他作传的范晔,就曾对他予以高度称赞:“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这不能成为“庭宇芜秽”的借口。欲扫天下,先扫一室。
《朱子家训》有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这大约正是“修身”的起点吧。“庭宇芜秽”,怎么说都不像是一个儒生应有的样子。也许陈蕃的确有其洒脱不羁的性情,他着眼于“大”,故而不拘小节,但是,既有大局观,而能“小处不渗漏”,不更完美吗?
况且“小处”怎可忽略不计?老子曾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大事须从小事着眼,“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看不起小事,势必眼高手低,或者志大才疏,小事不屑干,大事又干不了,乃至蹉跎岁月,“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杨万里有首《读陈蕃传》,很有意思:
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
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这首诗对陈蕃带有奚落的意味,好像有点看笑话的味道。这对陈蕃来说,自然是不公允的。我不太赞同。但有一点,我觉得杨万里说对了,那就是:天下或许无法扫清,但是一室,是可以扫清的。古人讲:“尽人事,知天命。”一个人,首先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扫清一室,这是自己能做的事,这事可以先做,那就不会如杨万里讥嘲的那样,“枉教一室尘如积”。至于没有扫清天下,那只能说,我尽力了,可以问心无愧。况且陈蕃的确是尽力了,他把命都搭进去了,杨万里还要如此奚落他,就有点不大厚道了。
我的结论是:不要小看扫一室的意义。事实上,从某种意义言,扫一室与扫天下,意义同样重大。
朱熹之所以要求子弟每天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洒扫庭除,其目的也就是要人们懂得:儒家讲“修齐治平”,是一个由近及远不断外溢的过程,身边小事尚且无力处理,如何去奢谈“澄清天下”?小事不“小”,因为正是身边这些小事,磨砺着你的心性,考验着你的耐力。把庭院打扫干净,不让地上有一片落叶,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轻易的事情。当你耐心做好了这些小事,你的生活,也就可以像那被打扫干净的庭院一样,秩序井然。
“身边事,眼前人。”当我们学会了处理好身边事,关注好眼前人,我们的生活就不至于悬在半空中,活在梦幻里。我们就能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更加高远的目标迈进。洒扫庭宇,收拾房间,看似是小事,但是,做不好,我们的生活就会变成一地鸡毛,乱糟糟。人活在一个乱糟糟的环境中,而能把大事做好,我很怀疑。《菜根谭》言:“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这句话,真是金玉良言,值得大家好好品味。
(编辑 高倩/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