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城市绿化越来越像了?
作者: 李桂城市绿化的相似与自然环境无关
我的研究范围是沿着长江的11座城市。做研究前,我先查了一下11座城市的市树和市花分别是什么,结论是比较震惊的:太像了。
11座城市处在两个气候带上,但贵阳、长沙、南昌、杭州、上海五个城市的市树都是樟树。昆明和上海,相距两千多公里,气候带也不一样,而玉兰在昆明是市树,到了上海,就变成了市花。我觉得很奇怪,这种相似是因为城市的自然环境本来就相似,还是受其他因素影响?
为了弄清楚城市树木之间的相似是不是因为自然环境造成的,我和学生们仔细收集了城市绿化的植物种类。我们也在每座城市选了一座离城市最近、受人类干扰比较少的山,统计了山上的植物种类,作为自然环境的样本。
两者的数据对比显示,城市树木之间的相似性都在0.4以上,但自然环境的植物是不相似的。也就是说,城市的绿化是相似的,但这种相似和自然环境无关。
苗圃实际上是城市绿化相似很重要的推手。2000年后,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城市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扩张。城市规模扩大了,绿化作为城市的配套设施,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家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绿化对城市来说是合适的。这就会导致“速食绿化”的出现,也就是到苗圃里买现成的植物。
苗圃是商业性质的,对它来说,肯定是什么东西好卖就种什么。那它怎么确定什么东西好卖?一种是考虑苗源;还有一种就是模仿大城市。这就导致城市的绿化在部分程度上是被苗圃引领的,少量的几种植物被大批量地种植在各个城市。
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城市与城市之间特别像,越大的城市越相似。
耐心地追寻真正的自然
以前有一种现象,各个城市都很喜欢移栽大树。我们经常会在城市里面看到树冠被罩着黑色防晒网、树干被很多棍子撑着、树上还吊着很多营养液,有人称它们为“拄着拐棍、戴着帽子、穿着秋裤、输着液”。
“大树进城”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但大树为什么要进城?它很多时候不是从生态角度考虑的问题,甚至都不是从绿化角度考虑的问题。我们按照评价城市绿化的一些常见指标来看,比如说绿化率或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树其实对这些数据的影响都不大,但它却是可以短时间看到城市绿化效果的东西。
其实我们国家城市整体的生态是非常好的,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树你在城市里面种五年、十年,它是能长成大树的,但很多人不愿意等。而且有一些领导可能觉得,我总共就在这个地方干几年,小树种下去还没见到效果我就走了,怎么展示我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大树进城”就成了最快能看到效果的手段之一。但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讲,这是不合适的。
虽然我们说城市绿化很多时候会用到苗圃的植物,但苗圃种大树的还是比较少。所以,很多时候,移栽的大树都是自然状态下生长的。
在自然环境下长大的树,原本的生长环境是很好的。你把树挪走之后,它原本的生态肯定是被破坏了;到了城市,它又只能在一个非常有限的环境里生长,树也很憋屈。
像城市的行道树,一般长在一个一米见方的树池里。我们就经常看到,很多树的根裸露到地面上。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它生长的范围太小了,包不住它的根系。
包括现在很多树,你种下去的时候看着大小合适、感觉差不多,但根本没有考虑十年后,这棵树可能会长成什么样。
在城市里面做绿化,耐心非常重要,我们是需要一些耐心去追寻真正的自然的。
(摘自《南方周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