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清醒”奶奶,用短视频“解密”人生
作者: 青辰日子过好一天是一天,不去看远方,只专注当下。
朱锦沁87岁了,独居,很忙。忙着录视频,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从鹅毛大雪天的出生到一家人散落四方,从在京求学到回青海攻关鼠疫防治30多年,以及回到上海的老年生活……
在短视频平台,朱锦沁大方地分享自己“如何处理身后事”:“我一旦病重或者有意外的话,不要抢救。”“一切都要从简,骨灰盒买最简单的。”视频火了,网友们评论这位每天讲故事的奶奶“豁达通透”“生命丰富”,很多年轻人被圈粉,亲切地将朱锦沁称为“清醒奶奶”。
鼠疫专家,独居达人
1938年,朱锦沁出生于上海松江。从事石油工作的父亲被安排去支援大西北,1955年,朱锦沁患了肺结核没有参加高考,这年11月,她身体康复后就带着弟弟妹妹和妈妈一起,到青海与父亲团聚,她自己也随之进入青海省委宣传部工作。
同事们对这个“上海来的姑娘”照顾有加,鼓励她继续报考大学。1957年,朱锦沁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毕业后,老师们都希望成绩优秀的朱锦沁留在北京,但她毅然回到条件艰苦的青海,计划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当地的鼠疫防治出一份力。
所谓的青海省鼠疫防治研究所,不过是几间矮小的平房,连自来水都没有,做实验用的水,全靠朱锦沁和同事们去很远的地方挑。下乡开展工作时,朱锦沁学会了骑马,帐房和行军床都是自己带,自己搭,有时还要睡地窝子。
30多年间,朱锦沁从普通的研究员到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编写过多部专业书籍,参与制定了3个与鼠疫诊断处理相关的国家标准。那个年代,鼠疫防治工作属于国家保密工作,连丈夫都不知道她具体在做啥。
忙碌半生,退休后的朱锦沁和老伴一起回到上海,住在上海市区的一所大房子里,老两口互相陪伴照顾,日子过得温馨自得,就这样慢慢步入耄耋之年。
2020年秋天,朱锦沁的老伴突然离世。住在旧房里睹物思人,朱锦沁将近1年都走不出老伴去世的阴影。儿女都想把她接过去同住,她也想过去住养老院,结果一打听,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原来她有个老友刚住进高级养老院,光押金就要100多万元,这笔钱她可给不起。她于是选择居家养老,独自搬到女儿位于上海远郊的一栋花园别墅,过上了另一种清净悠闲的晚年生活。
为尽可能保证老妈居住的安全度和舒适性,女儿给房内不仅安装了电梯,加入了不少适老化设计,还在房子里安装了20多个摄像头。这些摄像头连接着女儿的手机,女儿只要一有空就看监控。朱锦沁自己也可以通过监控看到地下室、院里院外的情况。
偌大的房子里,每天只有朱锦沁一个人上上下下的身影,女儿总怕她太孤独,太落寞。朱锦沁宽慰女儿:“我身体还硬朗,完全能自己照顾好自己,你不用担心。”在她看来,每天要做的事情可太多了,打理花草,买菜做饭,网上冲浪,邀约老友……
即便80多岁,朱锦沁的兴趣依然广泛。多肉植物流行时,她买了100多盆,加上院子里的月季、牡丹、美人蕉、绣球、茶花、仙人掌……光是浇水,每天就得提十来桶;年轻时,她是乒乓球能手,现在大多数同龄人都玩不动了,她依然自己跟自己打,拍上500个来回一点问题都没有;家里的书架亦是她的藏宝处,各种小玩意摆得到处都是;喜欢集邮的她,闲来无事翻翻一本本邮册,乐趣无穷;她是个网络活跃分子,在各个网络平台都有账号,心直口快的她喜欢评论;为了大脑不退化,她还在平板上下了个App,专门做数独……
老友偶尔上门拜访,朱锦沁便招呼大家一起坐在花园里叙叙旧,聊聊天,度过平平淡淡却其乐融融的一天。
分享生活,受到追捧
虽然身体硬朗,但朱锦沁也患有不少老年病,高血压、糖尿病等。4年前,她的身上曾检查出一个胰腺肿块,医生怀疑是胰腺癌,建议她做穿刺,确诊一下是良性还是恶性。朱锦沁知道,胰腺癌若是恶性的,基本没救;若是良性的,也就不用治疗。想清楚后,心里反而清爽了,她对医生说:“穿刺就不做了,以后的每一天,我就假装没有这个肿瘤,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与病痛共处的日子里,朱锦沁的生活一如往常,忙碌,开心。儿女担心时,她就反过来开导他们:“人啊,愁眉苦脸地生活是一天,开开心心地生活也是一天,我还是选择开心点过。我已经80多岁,有些不好做的决定,就交给老天爷吧。”
当身边的人逐渐离去,朱锦沁越发珍惜剩下的朋友。她的一天,从每天早上醒来后躺在床上群发早安问候开始。每天发早安,除了问候,还表示“我健在”。要是偶尔忙得抽不开身,她很快便会接到很多关心的电话,“今天咋没发图?身体还好不好?”为了不让老朋友担心,朱锦沁把早安问候视为一天中顶重要的事儿。
群发完真挚的问候之后,朱锦沁会爬起来称体重,测血糖,记录观察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然后制作简单营养的早餐,接着去自家的花园里转一圈,看看花花草草。
午饭朱锦沁会多做点,土豆排骨汤下面条,配白菜辣椒炒肉丝,晚上就吃剩下的。每天下午,她有时到花园里打扫落叶,松土,浇花;有时教老同学们用电脑,用手机,排查网络问题;有时跟老同事们唠唠嗑,天南地北有聊不完的话题。她每天在小区里兜圈子走路,步数保持在4000步以上,常和微信运动的朋友们点赞互动,看老伙伴们都走了多少。
朱锦沁偶尔去超市采购,来回半个多小时,牛排、春卷、南瓜、面包和牛奶是她常买的食材。每天晚上,她都会玩一会儿数独,这是女儿介绍给她玩的游戏,她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以前是买书,在书上玩,现在她用平板,一路升级,跨入了“大师”级别。
朱锦沁每晚12点才睡觉,她形容自己“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都说熬夜是年轻人的专属,那她熬夜干吗呢?看球。朱锦沁是40年的女排迷,只要有国家队的比赛,她再晚都要看。除了排球,她还是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的忠实粉丝,特别重要的比赛,她连对手和比分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一天,读医学院时的班长劝朱锦沁写本自传,聊聊当年鼠疫防治的事。朱锦沁说:“我这么大年纪了,笔头‘懒’,没心思写。”女儿灵机一动,鼓励她做视频:“我们都想听您讲一讲那段故事,反正说说也不费劲,干脆您就对着手机说。”朱锦沁觉得这个办法简单,可以试一下,给子孙后代留些回忆。
最开始上网取昵称时,朱锦沁本来想起“不老松”,但是重名了,于是她在前面加了“多肉”两个字,这里面包含了两种她喜欢的植物,她觉得,这表示一种越活越年轻的积极心态。
2022年7月,在女儿的帮助下,朱锦沁在短视频平台开通账号,用视频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独居生活以及一些人生感悟,以每天发布一个视频的速度更新。
视频录完,朱锦沁自己用手机剪辑好后发送给女儿,由女儿为她加上字幕。之后她再自己上传到抖音、西瓜视频、哔哩哔哩等平台。
流畅的叙事剪辑、简明扼要的标题、俏皮可爱的花字,半年时间内,朱锦沁从零开始自学起步,熟练玩转了在很多年轻人看来都算新潮的短视频平台。因为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朱锦沁不需要草稿,常常是对着镜头就直接开讲。高光的、惊险的、黯淡的、平实的,一幕幕娓娓道来。再后来,话题逐渐展开,朱锦沁开始聊老年人如何防骗,谈年轻人的婚恋……她的视频内容丰富,涉及题材广泛。每条评论,她都认真浏览,有时还要回复一些网友的提问,一不小心就忙到深夜。
“多肉不老松”成了朱锦沁被广大网友熟知的名字,他们说通过朱奶奶的故事,了解了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愿讲的历史,增加了对父辈的理解。
从容老去,人间清醒
当初胰腺肿块被检查出来后,朱锦沁就开始思考自己的身后事:如果有一天自己走了,孩子们应该怎么办?她写了一份“死后指南”,在指南里对财产做了清晰的安排:房子卖掉,钱款子女平分。她不想要墓地,太贵,怎么便宜怎么来。她叮嘱儿女:“骨灰盒要买最简单的,不要买讲究的,能装就行了。”她还提前交代女儿在必要时将“死后指南”拿出来看,再三跟家人强调:“我一旦病重,千万不要抢救。人生就这一趟,何必要让自己遭受痛苦呢,不行就不行了呗。”
2023年2月13日,女儿催更。工作的往事、学生的趣事、同事的友谊,都讲得差不多了,讲什么好呢?朱锦沁想了想,讲一讲自己的后事安排吧。视频里,她戴着金丝边眼镜,银白色的头发扎在脑后,用跟家人聊天的语气讲述自己的身后事如何处理。“不要过度抢救”“不要追悼会”“一切从简”“要最便宜的骨灰盒”……话语睿智而通透。
这则视频发布后顿时登上热搜,获得百万网友点赞,网友们说她是一位人间清醒的“宝藏奶奶”,让大家看到了一位独居老人面对死亡的豁达与从容。
在网上走红后,有个已经病故的同事的女儿联系上朱锦沁,在母亲节这天,专程来看望朱锦沁。虽然朱锦沁为老同事走了感到难过,但是看到他的女儿这么有成就,也很欣慰,两人约定经常见面。还有一些过去失联的老同学、老同事,也辗转联系上她。这份意外的惊喜让她发视频的兴头更足了。
好多网友羡慕朱锦沁记性好,她说:“主要是经历多,可以讲的多,并不是我把所有的事都记住了。在我的生活里,一天到晚都在找东西。”她经常丢三落四,准备上楼拿东西,到了楼上却不知道要拿什么,又空着手下去;有时话到嘴边,却记不住对方的名字;她有时戴眼镜有时不戴,常常不记得把眼镜放到哪个角落去了……她对网友们说:“这是老年人的常态,短暂的失忆症不用担心,和老年痴呆完全不同。”
她还说自己器官功能在变,性格也随之改变,喜好也发生改变,以前从不吃肥肉,现在就爱吃猪肉的肥肉。老了以后,她有点话痨,一件事要说无数遍,生怕别人做错。孙女就说:“奶奶,您说的我知道了,您干吗一次一次地说。”朱锦沁以自己为例告诉网友,啰嗦、健忘是老年人的通病,请他们多多理解自己的父母。
每年重阳节,老同学们都会组织爬山,2024年,朱锦沁爬不动了,就让年轻的学生给她拍些素材,她想发个视频,通过网络也算参与了。她说:“路也走得差不多了,快到终点了,过好一天是一天,不去看远方,只专注当下。”
朱锦沁把一个人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丰富得令人羡慕,网友们从她身上看到了一种充满力量、丰盈且自洽的晚年生活,感叹原来“变老”这件事可以如此通透、如此优雅、如此从容,他们真诚地为朱奶奶送上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