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唱歌的母亲
作者: 刘航
母亲的故乡,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地方,已有三十多年没有去过那里了,儿时去外婆家的场景常常在梦里闪现。母亲的音容笑貌,外公外婆佝偻婆娑的身影,淳朴的宿北乡音,河湾里渡船的艄公……还有那里的一村一庄、一田一水,都是我永远忘不了的记忆。
母亲有一副好嗓子,一生最爱唱红歌。红歌伴随了母亲的一生,也伴随着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到大。直到现在,母亲都七十多岁了,还依然喜欢唱。我们当然也喜欢听,是母亲最忠实的歌迷。母亲的声音高亢嘹亮,悦耳动听,丝毫不亚于专业的歌唱家。爱唱的母亲只要她高兴的时候,就可以随时来上一首,不需要任何华丽的灯光音响,只要有孩子们就够了。灶台旁、饭桌上、院子里、户外的大树下,只要孩子们想听,任何地方都是她展示的舞台。《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闪闪的红星》《红梅赞》,甚至外国歌曲她都能信口唱来,这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也很好奇。我猜想这和母亲从小的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只是我从未向母亲询问过。
母亲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我外婆是上海人,我外公年轻的时候是一名军人,是在解放军解放上海的时候同外婆认识的。后来,为响应党和政府的地方建设,外公脱下军装,带着外婆,回到了他的老家。在部队里,外公是个文艺兵,打得一手好竹板;外婆是梨园世家,从小耳目渲染就学会了唱戏。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母亲天生就具备了这样的基因。她的少年时期正赶上那个火红的年代,革命样板戏和革命歌曲成了每个人的精神必修课。从农村到城市,从学校到工厂,从普通人到国家机关,人人学毛选、唱红歌、听样板戏。这也让我母亲的天赋在那个时候得以展现出来,无师自通就学会了很多歌曲。只是在那样的年代,她无法继续读书,最终也没能完成学业,成为歌唱家。我父亲是那个年代的学雷锋标兵、劳动模范和党员积极分子,虽然生活艰苦,但母亲的歌声却给了我父亲很多快乐,让父亲一生幸福,让我们兄妹从小就有一个温馨的家。常记得小时候父母去田里干农活儿,母亲总是会用歌声来缓解劳累,母亲唱《洪湖水浪打浪》,我父亲不会就只能和着母亲哼哼。唱完了,父亲咧着嘴对母亲笑笑,示意要再来一首。两个人就这样一唱一和不知不觉中就把一块麦子收完了。母亲的歌声陪伴了父亲一生,直到父亲去世前在医院里最后一次听到母亲为他唱歌,在场的所有医生和病人都流下了眼泪。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悲痛了好长时间。春节的时候,我把母亲从老家接到了深圳过年,母亲悲痛的心情才有所缓解。在深圳,我陪着母亲带着孩子去莲花山瞻仰邓小平塑像,在植物园邓小平手植树前留影,去白石龙参观大营救纪念馆,缅怀先烈。母亲悲伤的心情渐渐好了很多。看到广场上有很多人跳广场舞、唱歌,母亲终于有了兴致加入了他们。她的那些红歌刚一开口,就得到了很多老人的夸奖,这也让母亲的老年生活又有了乐趣,不再没有孩子们在身边的时候感到的那种孤单。
母亲的红歌,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也是她一生热爱生活、坚定信仰的体现,始终激励着她和她的孩子们不畏艰辛,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