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假礼貌的实现方式研究
作者: 赵明月
在复杂多变的人际交往中,礼貌的言语行为是有效沟通的基石,直接影响交流效果与人际关系的发展方向。虚假礼貌,是指表面上遵循礼貌原则,实则蕴含不真诚、掩饰真实意图或含有潜在威胁的言语行为。它不同于简单的礼貌或不礼貌,而是一种策略性的沟通手段,旨在通过表面的和谐与尊重来掩盖真实的交际目的或情绪。《甄嬛传》作为一部经典的宫斗剧,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生动呈现了古代宫廷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与角色间精妙的权谋博弈。它主要讲述了甄嬛在宫中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最后成为圣母皇太后的故事。剧中甄嬛和一众嫔妃往来周旋,表面上一团和气,实则暗流涌动,捍卫各自权益。在剧中,虚假礼貌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策略,被角色们广泛运用以达到各种目的,这既展现了剧中角色高超的交际技巧,也揭示了宫廷斗争的残酷与复杂。本文对《甄嬛传》中虚假礼貌的实现方式进行研究,揭示其背后的语用动机和效果,揭示虚假礼貌在复杂社会交际中的独特作用与影响,为理解言语行为的深层含义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论支持。
一、理论基础
(一)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包含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同情这六大准则,旨在帮助人们在交流中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从而避免冲突及误解。虚假礼貌是表面友好礼貌却不表露真实意图情感的策略性行为,看似遵循实则违背礼貌原则,在布斯菲尔德的不礼貌模式里,虚假礼貌属于非公开不礼貌。李成团、冉永平在《虚假礼貌的实现方式及语用特征分析》中认为,虚假礼貌是说话人蓄意操纵使用语言的一种行为,在交际中说话人选择客气的礼貌用语,表面上拉近与听话人的距离,体现自身素质或构建身份,却可间接地威胁听话人的面子或身份,不具有绝对的礼貌性,且具有依附于语境的(不)礼貌性。
(二)人际关系管理理论
斯宾塞·奥蒂于2000年提出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聚焦于两大板块:面子管理和社交权管理。首先是面子管理,它细分出素质面子和身份面子两个维度,核心在于人际交往中人们对自身形象的期许,极度渴望收获外界正向反馈。素质面子紧密关联着个人自尊,是个体心底那份想被他人认可自身优秀品质的执念,毕竟得到夸赞意味着自我价值被他人关注;身份面子则不同,侧重于社会站位,人们迫切希望所处群体或社会能承认、支撑自己扮演的既定角色,稳固自身社交定位。其次是社交权管理,它蕴含着人们在社交场中的隐性诉求,聚焦公平待遇、人文关怀及社会接纳度,具体涵盖平等权、交际权。平等权好似“社交护盾”,确保个体不被漠视,能获得公允对待,杜绝他人的指使、利用,稳稳捍卫尊严;交际权更似“社交桥梁”,赋予人们与外界合理维系关系的权限,既含日常交谈往来的联系权,更囊括情感互通的深层纽带,以此加固人际关联。值得一提的是,从属性层面剖析,素质面子、平等权扎根于个人层面,关乎自我认知与小范围社交体验;身份面子、交际权则上升至社会层面,牵扯到群体融入、社会角色适配等宏观社交情境。
二、虚假礼貌的实施方式
(一)先礼后兵式
“先礼后兵”是虚假礼貌常见的实施方式。说话人开场借表面道歉、象征性赞扬、表面同意,迅速拉近与对方距离;接着巧用含身份信息的词句,以及对比暗示的手法,透露自身的优越性,拉大社交距离。语用上,先遵循得体、一致准则,之后违背赞誉、谦逊准则,借此维护自身,威胁对方的身份和面子。
例如,选秀时,夏冬春仗着家世背景嚣张跋扈,对安陵容出言不逊。甄嬛微笑,语气平和却暗含锋芒地说:“一件衣裳罢了,夏姐姐宽宏大量,不值得生气。”“不敢,我只是为姐姐着想罢了。”“凡事不论官位高低,只论个理字。”“今日汉军旗大选,姐姐这样怕会惊动了圣驾,若是龙颜因此震怒,又岂是你我可以担当的。即便圣驾未惊,若传到他人耳中,坏了姐姐贤良的名声,更丢了咱们汉军旗的脸面。如此得不偿失,还望姐姐三思。”在这段对话中,甄嬛面对夏冬春的挑衅,没有直接回击,而是先以礼相待,称呼夏冬春为“夏姐姐”,并称赞其“宽宏大量,不值得生气”。这看似是一种礼貌和谦逊,实则是在为接下来的应对进行铺垫。在称赞之后,甄嬛话锋一转,开始用言语对夏冬春进行巧妙的反击。她先是以“凡事不论官位高低,只论个理字”来表明自己的立场,然后指出夏冬春的行为可能会惊动圣驾,坏了贤良名声,甚至丢了汉军旗的脸面。这些话虽然表面上是在为夏冬春着想,实则是在揭露其嚣张跋扈、不顾大局的真面目。结果夏冬春被甄嬛的话震慑住,一时无言以对。甄嬛的这种策略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保护了安陵容免受进一步羞辱。这种先礼后兵的方式,表面上维持了基本的礼貌,实际上却带有一定的攻击性或警告意味,展示了剧中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微妙的心理斗争。
(二)象征性移情式
“象征性移情”是依听话人站位践行虚假礼貌的言语手段。语用移情旨在换位思考,贴合对方物质、心理、情感需求,促使双方情感趋同;可象征性移情仅做表面文章,看似换位,实则想拉开情感距离,导向趋异。也就是说,借表面移情假装遵循同情准则,对听话人及其群内关系予以象征性同情,维系对方情感联系,顺便给自己立个通情达理的人设,打造素质面子,实则是虚假社交策略。
例如,皇后在得知甄嬛生下一对龙凤胎后,对甄嬛说:“你躺着就好了,你现在可是我们大清的有功之人哪。”表面上看,皇后是在称赞和关心甄嬛,符合赞誉原则和表示同情,但实际上皇后内心嫉妒且担忧甄嬛因生下龙凤胎后而更加得宠,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并非真心的祝福,而是一种象征性的移情式虚假礼貌。
(三)指桑骂槐式
“指桑骂槐”是借助他人站位实现虚假礼貌的言语行为方式,有三种情况:一是说话人贬低所属群体他人或第三方以间接抬高听话人,符合谦逊准则;二是说话人设计不利听话人的话题让第三方说出,再假意维护听话人面子,符合同情、一致准则;三是说话人提醒或命令第三方并象征性表扬听话人。这三种方式意在为间接否定听话人的身份进行铺垫。
例如,甄嬛在晋封为贵人之后,在御花园偶遇丽嫔。丽嫔因嫉妒甄嬛得宠,便出言羞辱从前跟着甄嬛的奴才康禄海。丽嫔并没有直接对甄嬛说“你这个得宠的贵人如何如何”,而是说“如今这些奴才越发不把本宫放在眼里,不过是眼热炙手可热的。他也不想想,当初是怎么求着本宫把他从活死人的墓里给挖出来的”,话里的“不把本宫放在眼里”指的是甄嬛得宠后不把她放在眼里,“活死人墓”则暗指甄嬛之前不得宠的境地。丽嫔这种说话方式,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达到了羞辱甄嬛的目的。
三、虚假礼貌被实施的交际意图
(一)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用于构建自我理想的或期望的身份
虚假礼貌言语行为与构建自我理想或期望的身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首先,从面子的角度来看,素质面子代表个人的修养,身份面子体现社会层面的地位。虚假礼貌言语行为被用作一种手段,试图在这两个层面塑造理想的形象。例如,一个人可能通过表面上的礼貌言辞来营造自己有良好修养的素质面子,即使内心并非真正尊重他人,也期望借此给他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其次,社会地位和个人修养被认为会影响礼貌言行的选择。当一个人期望构建更高的社会地位或展现特定的修养形象时,可能会运用虚假礼貌。这并非出于对他人的真诚尊重,而是为了打造自我期望的身份。在交际语境中,虚假礼貌言语行为成为构建说话人期待的自我身份的工具。通过这种方式,说话人试图操控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塑造出诸如高尚、友善、有权威等理想形象,即使这种形象可能与真实的内心状态不符。
在《甄嬛传》中,安陵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安陵容出身卑微,内心极度渴望在宫中获得尊重和地位。例如,有一次皇上和甄嬛在御书房看书写字,安陵容前来给皇帝进献香囊,但皇帝对甄嬛的喜爱更甚,直接拒绝了安陵容的好意。看着皇上和甄嬛琴瑟和鸣,安陵容表面上说:“皇上和姐姐如此恩爱,当真是一段佳话,姐姐有这样好的福气,旁人是求也求不来的。”然而,她内心实则充满了嫉妒和不甘。在这里,安陵容的虚假礼貌言语行为,是为了构建自己“识大体”“姐妹情深”的理想形象。她希望通过这样的表达,让人觉得她虽然出身不好,但有良好的修养和大度的胸怀。但实际上,她的真实内心与她所表现出来的礼貌言辞完全不同,她渴望像甄嬛一样得宠,却又无法做到真心祝福。这种虚假礼貌的行为,反映了她在宫中为了生存和上位,努力构建一个被他人认可和接受的理想身份的心理。这些虚假礼貌言语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个人对自我理想或期望身份的构建需求,通过伪装出的礼貌来获取在他人眼中更好的形象和地位。
(二)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用于维持表面和谐的人际关系
虚假礼貌言语行为可以有效避免直接冲突,有利于维护人际关系的表面和谐。虚假礼貌在人际交往中起着维护关系和谐的重要作用。通过使用虚假礼貌,人们可以避免直接冲突和伤害对方的感情,从而保持友好关系。
例如,皇后与甄嬛的对话。皇后说道:“熹妃,照理说,你的宫里本宫是可以不来的,只是因为你是胧月公主的生母,又怀着身孕,有些事情不能不顾着你的颜面,所以本宫只好叫了端妃和敬妃,一起过来走一趟。”这里皇后的言语表面上是在表示对甄嬛的关心和照顾,考虑到她是胧月公主的生母以及怀有身孕,所以才来她的宫里。但实际上可能是别有意图,皇后渴望维护她作为皇后的地位和与甄嬛之间表面的和谐关系,而不一定是真心想要为甄嬛着想或取得两人关系的积极变化。
再如,华妃与丽嫔的对话。丽嫔说:“娘娘别生气,皇后这是嫉妒咱们翊坤宫的恩宠呢。”华妃说:“你知道的倒多啊。”丽嫔接着说:“嫔妾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娘娘是皇上心尖上最得意的人。皇上对皇后就只是情面上的,对娘娘您这才是没的说的。”华妃这句话看似是赞扬丽嫔,但实际上可能是在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她。而丽嫔的回应也是一种表面的谦虚和奉承,她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与华妃的关系,避免触怒华妃。两人的言语行为都有一定程度的虚假礼貌成分,是为了维护双方之间的某种平衡和关系的稳定。
又如,沈眉庄有孕,安陵容得知消息后假意前来探望沈眉庄时的对话。安陵容说:“这么晚来,没有打扰姐姐吧。听说姐姐有孕,特意恭喜姐姐,姐姐不会嫌弃我不请自来吧。”尽管明白安陵容的虚伪,沈眉庄还是不得不敷衍她说:“怎么会呢,你来得正好。我想给我的孩子绣个虎头帽,可是这虎须却怎么也绣不好。”安陵容轻轻接过刺绣,手法熟练而迅速,不消片刻便完美地绣好了。沈眉庄又说:“果然经你的手一绣,确实大不一样啊。”在这段对话中,沈眉庄对安陵容绣工的赞扬可能并不完全出于真心的钦佩,而带有一定的客气和维护关系的成分。安陵容也是带有一种虚伪和奉承,维护彼此之间表面上的关系。她们的言语行为体现了和谐维护取向,即通过虚假礼貌的言辞来维持双方表面上的和谐关系,而非追求关系的实质性积极变化。
这些例子中,说话人使用虚假礼貌的言语行为,其目的是维护或保护双方当前的人际关系,避免产生直接冲突或矛盾,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她们内心真正想要促进关系的积极发展或改变。在复杂的宫廷环境中,人们常常需要运用这种言语策略来达到各种目的,维护自己的地位、形象或利益等。
本文以《甄嬛传》为例,立足保罗·利奇的礼貌原则与斯宾塞·奥蒂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剖析虚假礼貌言语行为。其实施方式包含先礼后兵、象征性移情、指桑骂槐三类;语用功能层面,交际意图涵盖自我身份构建、人际和谐维护、面子处理、间接指令、嘲讽讽刺等,单个言语行为或兼具数种意图。此研究对当下社会的身份认同与人际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