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销书与排行榜:从《举世无双》到《目睹权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武夫)
美国非虚构作品排行榜
本期上榜新书多达七种,其中主要是各式各样的回忆求。最值得一读的,当首推《举世无双》。该书的作者斯蒂芬·E·安勃罗斯擅长记叙,写过刘易斯及克拉克划定州界探险经历的书,还写过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口头故事。
这部书还有一个副标题:《1863~1869修筑横贯铁路的人们》。稍知美国历史和地理的人,一眼便知书中所记叙的往事了。那条沟通英国东西海岸、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就工程之浩大艰难而沦,堪与开凿巴拿马运河并列,美国人甚至以为足以和古代的两项巨大工程——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那条长达2000英里的大铁路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是难以估价的。美国的南北战争(1861~1865)之后,统一了建国理念,解放了黑奴,进入了经济建设时期,其中的主要动向是开发西部。由于加利福尼亚藏金的信息被炒作得无以复加,善做淘金梦的美国人以及穷困潦倒的新移民,遂纷纷乘上马拉大篷车,成群结队地跨过中部的荒野,从东部涌向两海岸。连我们熟悉的讽刺大师马克·吐温也未能免俗地投机淘金。其实,随着北美共和国领土的向西扩张,尤其是对墨西哥战争(1846~1848)之后夺得了新墨西哥州,那条横贯铁路便已准备就绪,南北战争尚未结束,就于1863年动工修建了。
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早就被人们写了又写了。以近期为例,就有大卫·霍伍德·贝恩(David Haward Bain)的巨著《蒂国快车》(Empire Express,1999),其中那些无可争议的细节,尤其是财务方面的情况,简直无与伦比。但安勃罗斯敢于重写旧题材,足见其魄力,而且连登榜首,又证明了该书的成功。其秘诀何在呢?
作家一如他以往的作品一样,把描写的焦点对准普通人的生活。他在不忽视那些大腕人物的同时,把更多的笔墨用在描绘修筑工程和筑路工人本身。筑路工程如同一场战争,从东西两端向预定的中间地点进发。而这场战争的主角便是成千上万的工人。“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靠人力完成的。横贯铁路是由人工建造的最后一项伟大工程。”手推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骡马和黑色炸药及硝化甘油只是协助而已。人们用的是锤、钻、镐。露天的工程是头顶烈日,风雪窒人、细雨绵绵,而挖隧道时则要在坚硬的花岗岩中炸路前进,每天的进度只有一英寸。何况还有印第安人的骚扰——他们已经看到,他们原有的平静生活就要消失了。
筑路工来自四面八方:南北双方的退伍军人,解放了的前黑奴,新来的爱尔兰、德国等地移民,盐湖城的摩门教徒,还有毅力非凡、严守纪律的中国劳工——作家对中国人的高效、忘我的合作精神铭心难忘。但对于这位惯于搜集平民百姓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编辑成有力的现场叙述的作家来说,他遇到了重重困难:中国劳工留下的有关筑路的信件和个人记录,实在难以找到。安勃罗斯只好另辟新径,诸如当时的报道。所幸这类资料极丰,而且多姿多彩。“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克罗夫特图书馆,存有1867年以来的中英及英中对照手册。讲英语的人学着用中国话说:‘你能给我找一个棒小伙吗?他想一个月赚八块美金吗?赚六块他就该满意了。我看他真蠢。每天早晨七点来。每天晚上八点回家。点火。打扫房间。洗衣服。擦窗户。拖地板。清扫楼梯。擦灯。我要扣减他的工资。’那本书中从来没有的两句话是:‘你好吗?’和‘谢谢你。’”所说明的问题不言而喻。
正是在这样勤奋地占有资料之后,安勃罗斯才用简洁、直接的通俗文字写出了感人至深的作品。书中的独到联想也把不同行业的读者如同引到工地,让人们经历那场激动人心的战斗。书中今昔对此的插图,更增加了该书的史实性。
作家或许不清楚在横贯铁路工程完成之后,在中国的大地上又出现了多少以人力为主建造的工程,但他自豪地选用的书名《举世无双》同样凝聚了中国工人洒在北美土地上的血汗。
在上榜的回忆录中或许以《目睹权力》别开生面。作者大卫·杰尔根是个地道的旧派人物。他不但认为美国政府是无可替代的,而且总统也是政府中最重要的人物,尤其保守倒退的是,他声言,没有华盛顿那些往往是居心叵测的“圈内”智囊团的赞同,总统将一事无成人们会不屑地推测,作者身为那个智囊团中的一员,担任总统高级顾问,或许是借此为自己抬高身价。该书还有一个副标题:《领导集团中的核心:从尼克松到克林顿》,完全可以解读为“杰尔根博士治国方略”。
不过,公正地说,杰尔根在白宫任职和在公共电视的新闻节目任评论员期间,给人的印象始终是一位正人君子,对国家忠贞不二和对重要新闻的精辟见解,以及出谋划策的能力。他确实不是教导当选总统要吃菠菜的人,但是会建议总统应有充足的睡眠。
与其他白宫回忆录不同之处在于,杰尔根这部书不仅显示出他对四届总统的同情和尊重,而且批评起来也十分严苛。他认为,美国文化太轻易地让总统威风扫地了,而总统则总是忧国的爱国主义者。尽管美国两党互相攻讦,但杰尔根心目中只有总统,包括他在书中对总统及副总统的评论,都不会成为他人做文章的口实。
法国畅销书评
99法郎的《99法郎》
《99法郎》的作者弗德里克·贝伯德在小说题词中用的是法斯宾德的话:“即使我们无力改变,至少应该讲述事实。”这句貌似口号的话其实已经不抱幻想,而贝伯德甚至对自己讲述事实的权利也没有多少幻想。曾经在几家大广告公司任职文案策划,贝伯德在这部讽刺性小说中描述了那个他置身其中的“每天污染世界”的广告世界。
看上去那是些称得上大赢家的年轻人,生机勃勃的商业人,他们开最新款的奔驰和宝马,到圣·巴斯度假,不时在模特的怀中放松一下工作压力。不过绝大部分时间,他们的生活是被关在玻璃大厦中,为客户写创意,修改反馈报告,向艺术总监贡献脑汁,尊重军队般森严的等级关系。小说语言风格本身就很像广告,充杂着混和语言、首字母缩略语和品牌名称。比如“他穿着EricBergere牌西装,Berluti牌皮鞋,戴伯爵表和starkEyes的太阳镜……”贝伯德知道自己不是在写抨击性小册子,也不是什么寓言,他不假装攻击,也不设法谴责。即使如此,他所描述的世界也足够荒诞与疯狂。何况贝伯德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恶意:“所有的作家都是告密者,如果不是为了往汤里吐点唾沫,我想不出来写作有什么意义。”
《99法郎》的售价正是99法郎。(钟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