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圆桌(12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石海菲 田七 布丁 飘飘)

不散的虚拟宴席

文 石海菲 图 谢峰

生活圆桌(122)0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所以“喜聚不喜散”者,如贾宝玉之流,每每痛哭于大观园中MM的离嫁。随着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人事的变迁更是常事,分别相隔的也不再是一条水,几座山,而往往是大陆大洋了。昔日同学好友,纷纷四散天涯。米兰·昆德拉说,相聚是为了告别,这种超脱抹不去我的伤感。在学生时代同行的人啊,我们不仅见证而且参与了彼此的成长。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一位热心的同学A编写了一份主要由老同学E-mail地址组成的通讯录,发到了大家的信箱里。不久,同学A又发Mail,说同学B在米国结婚了,要大家恭贺他。接着也在米国的同学c发言,B携美丽新娘去夏威夷度假去也。然后是同学D、E、F纷纷贺喜B,并问哪里可以看到美丽新娘。终于同学B跳出来宣布,已把婚礼照片放在某一站点,欢迎大家访问,之后同学G又在网上发布他访问该站点的经过:同学B赴米国后长势喜人,已然难以相认,最后是通过婚纱礼服和依稀旧日眉目方才确信的。当然这些Reply来Re-ply去的信都CC(抄送)给了所有同学。

作为一名媒体从业人员,我们的职业之初,首先就要分清通信和传播的区别:通信是一对一,传播是一对多。可是原来网络正在颠覆传统的传播规律,通信可以是传播!电子邮件的抄送服务,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发布者,成为媒介。邮件的来回往复,大大强化了我的校园情结,让我由衷体会到虚拟班级的温暖,好像我们还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有人说得兴高采烈,有人听得津津有味,有人看着窗外发呆,有人充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网络提供了一场不散的班会,我们各行其事,而CC(抄送)栏里长长的姓名地址又让我们深刻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A货和B嘴 

文 田七

玉器中分A货和B货,A货是好东西,B就差点。比如说在云南那边,缅甸出产的玉石和玉器都被认为是质量好,属于A货,其他地方则B货居多;以新的旅游选择来说,去大理、丽江旅游是A货,去传统的版纳、石林就属于B货了。我去的是版纳、石林这条线,虽然有点遗憾,但终究对于没有看过的热带雨林风光,还是非常期待。

去了版纳后,觉得那里的热带植物园和热带水果真是美妙。尤其是菠萝,削皮之后不需要经过再剜下皮下的黑蒂,也无须在盐水中浸泡,入口香甜汁液饱满。还有就是热带的空气新鲜水分充足,比起北京的空气那像是天堂。于是很羡慕那里的居民,心里舒畅着也心满意足了。

剩下就是要买点那里的好东西了,好东西自然是那些A货。

游览的项目中有一项到云南少数民族家“做客”,导游说这个少数民族住的吊脚阁楼里分厅堂和卧室,卧室里住着家里所有成员和祖先的灵魂,所以外人是一定不能去窥视的,否则那些灵魂将不得安生,活着的家人会得病降灾。我们自然小心谨慎,坐在厅堂的竹席上听主人家18岁的姑娘讲解他们的生活,喝香茶。

讲解完后,姑娘摆出了很多据说是他们族里各种日常用具和饰物,都是稀罕货,而且不打折,因为他们不是为了赚钱。比如说一个沙金的手镯要240元,一双银筷子是120元。在大家都踊跃选购的时候,好心的导游忙使眼色。眼尖的游客就寒喧着出门去了,但是一个坐在姑娘旁边的朋友还是买了一个手镯。

回到车上,导游说那些镯子在市场上的价钱是50元,筷子嘛,价值20元。买手镯的朋友后悔不迭,大家说他不亏,肯定是在姑娘的身边觉得香泽怡人,他也说是个开心啦。

随后来到一个福利工厂,加工玉器。买玉器就不仅仅是开心的事情了,因为这个福利工厂是免减税利的单位,而且可以打半折,也许可以放心。于是买手镯的家伙又小心谨慎挑了一件玉佩,半折之后是1400元,厂家表明是A货。其他人也各有收获。

喜孜孜地回到昆明准备上飞机回北京的路上,出了一件事。昆明的导游挨个品评游客们的购物,突然说:“哎呀,你的这个玉佩是B货,也就值200块。”一下整个团都炸了,仔细比较大家的玉器,又谁也看不出区别,觉得是被人说吃了一只苍蝇却无法吐出来一样。有人私底下说,导游真混账,没有人想盗卖玉器赚钱,自己带着还不让人高兴。

导游送完大家经过机场的安全检查跟大家道别往回走的时候,不知道哪个促狭鬼撕了一条机场的不干胶贴在她背上,上面写着两个字:B嘴。 

老电影 

文 布丁

我一直认为,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作用是,让观众知道我们拍了多少难看的电影。不过,在一堆难看的电影中,偶而也会有几部好看的老电影出现,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比如《董存瑞》,那时候我军打仗,一般士兵只有10发子弹,董存瑞是新兵,打仗没经验,打光10发子弹还没能缴获敌人的武器,他因此受到了战友们的嘲笑。年轻的董存瑞争强好胜,像所有的关于“成长”的故事一样,他要克服自卑,消除敌意。电影中有一段争当“爆破队长”的戏,这个“爆破队长”危险极大,肯定要送命,但“爆破队长”又是个很光荣的称号,董存瑞和一个战友居然要“竞选”。怎样把一个年轻人培养成不怕死的英雄,这是电影留给我们的思考题。电影里的士兵“老牛”接到他老婆的来信,这老婆以往总拖他的后腿,到战争关键时刻忽然提高了觉悟,说“家里只缺一张立功的喜报”,老牛老婆如何转变了思想不得而知,但那种氛围相当熟悉:谁也不能是落后分子,大家都怕落后,所以人人自危。先进分子更要时时汇报思想,事事争当先进,哪怕是个送命的差事,也不能落在别人后面。

电影《青春之歌》不那么残酷,林道静真是漂亮,她像一个“青年艺术家”一样热爱北京,和进步青年在一起搞革命,是件危险又刺激的事。不过,在皇家园林泛舟讨论抗日救亡,在白塔掩映的旧巷里谈论人生,又都是那么美丽的画面。在一座老旧的亭子,林道静和她的女友说

起了爱情,林道静还念了一首情诗,这首诗好像是献给卢嘉川的。那时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美不胜收。

于永泽这样呆板的人当然得不到林道静的爱,要想得到美丽的女学生,你就得是个革命者,越革命越有希望。卢嘉川之后江华有希望。在《青春之歌》中,江华和林道静一起在华北农村搞革命,鼓动农民偷偷割了地主的麦子,可惜,电影没有交待地主是如何报复农民的,林道静

偷了麦子就回到了北京。

要想知道农民的故事,得看《红旗谱》,同样是革命者,朱老忠比董存瑞、林道静更为朴素。他就是仇恨地主冯兰池。农民们辛苦一年,过年时杀一头猪还要交税,而冯兰池负责税务,在家门口支起杀猪的大锅。朱老忠支锅杀猪,颇像《隋唐演义》里的程咬金,叫卖真正逃税的私盐,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终于演变成农民暴动,他们拿起红缨枪、三节鞭砸了县里的税务局,逼迫县长免了杀猪税。朱老巩、朱老忠、严世和、严运涛,这些农民在我们的乡土上生生不息。(本栏编辑:苗炜)

像玛法达一样生活

文 飘飘 图 谢峰

生活圆桌(122)1

有朋友在国外念书,我们有时通E-mail。忽一日,朋友在mail里问我:中国通过PNTR后,对国内有什么影响?

PNTR是什么?问了同事,方知道那是指美国给予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

为应付朋友,我伏案看报两小时,突然做恍然大悟状。同事好奇,纷纷问我看出什么奥妙。我扬起头说道:“PNTR通过拉开了深刻变革序幕,但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必然是痛苦!”同事哗然,有人笑得喷了饭,这让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红。

这要是方宏进、白岩松说的话,听起来会比较正常。可从我嘴里说出来,就成了单位的笑料。

要是苏珊娜说这样的话,也会产生同样的滑稽效果吧?

苏珊娜是漫画集《玛法达的世界》里的人物,作为玛法达的朋友或者说是反衬,刚上完幼儿园的她憧憬着嫁一个有钱人,最大的理想是当医生的妈妈。

回到家,窝在床角,再翻看这套书,我感到有些害臊。

玛法达是个大脑袋的阿根廷小姑娘,成天听广播看报纸,关心着时事,忧愁着世界所遭遇的问题,感叹人类面临的危难。她让地球仪躺在床上,请医生来看它,一语道出:这世界病了。一个小女孩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如此真切地感受着这个劳苦愁烦的世界,关注着人类命运,决意去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渴望着和平美好,这多好呀。

我也看报,看情感版美食版旅游版和中缝——最近有什么好电影上映;我看电视,等待总也演不完的电视剧娱乐八卦新闻和半夜播放的MTV天籁村;我关心什么时候AZONA换季打折,哪儿的火锅味道最正,哪家酒吧最有格调,我没有一刻闲着没有一刻无聊我是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

几天后,我把搜集起来的有关报道综合起来,给朋友回了一封长长的信,回答完他的问题,感到挺自豪,觉得自己在像玛法达一样生活。

上一篇: PC:向传统看齐
下一篇: 读者来信(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