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僵硬的理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胡小明)
纳斯达克暴跌,资本市场对网络经济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最看好的业务一夜之间变成最糟糕的业务,这正常吗?资本意志的大幅振荡与这种观念形成机制缺陷相关,过快的信息交流抑制了思考,促进了盲从,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观点急速趋同,这是通信能力过于强大带来的弊病之一。
无论如何,企业是不能随着社会评价的高速变化来更改自己的发展策略的。企业行动快很重要,但面对急剧变化的资本意志,实际运行中的企业是无法赶上的。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系统分析,有自己的主见,滤去高次谐波的干扰,滤去极端化的评论。
实际上,越是成熟的企业,风险意识越强。成功的企业家并不是赌徒,他们能够有比别人更强的承担风险的能力,并不是来自他们对风险的爱好和天生的大胆,而是来自对风险的更清醒的认识与制定良好的回避风险战略的能力。相反,成功的企业家行事远比一般人要慎重得多。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就讲过:“成功的创新企业家是保守的,他们的主要时间都花在现金流转的估测上,而不是花在盲目地寻找‘冒险上’。他们并不着眼于风险,而是着眼于机会。”
AOL、Yahoo、Amazon这些网络明星实在是太迷人了,无数的人为之动心,也跟着做同样的梦。但互联网终归还是有限的,更何况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每种成功的模式只能容下一两家企业,正如赛跑一样,不论有多少人参赛,只会取冠军、亚军,参与者越多,成功之概率就越小,风险或者泡沫的成份就越大。
企业追仿成功明星的商业模式恐怕是造成互联网泡沫的最主要原因。中国企业的“追星”现象比美国要严重得多。这反映我们的企业家还不成熟,社会心气浮躁。媒体对于成功者的过度渲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的企业家应当现实一些,美国互联网明星是一种小概率事情,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是绝大多数人学不来的。我们要做好电子商务,一定要破除当大明星的意识,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自己特定的机会,创造自己的模式。
自1999年以来,很少有互联网公司不说自己要搞电子商务。他们都说:构建一个大的网上交易平台,提供更多的选项与辅助信息,吸引人们来网上点购,网上支付,网下供货,将从交易佣金中获益。当我们讨论电子商务可能碰到的困难时,他们又都在谈:信用卡不普及,银行支付不方便,送配货问题不完善。当讨论B to B将比B to C更有机会之时,很多人还是想象同样的模型:统一的交易平台,网上支付,只是购物人由个人变成了企业。难道这就是惟一的电子商务模式吗?模式一僵化、电子商务也就僵化了。
IBM公司并不这么看,在IBM的电子商务概念中,业务与商务本身成为中心,电子化、网络化作为手段。
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什么网上支付问题,或是什么配送货问题,而是对电子商务理解的僵化,僵化的概念把大多数传统企业排除在外,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一个开放的概念,要让每个企业都有利用新技术发展自己的机会。
如果搭建一个现代化的标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最大的困难可能是融资问题,如果能筹到足够的资金,平台的建设工作也许只要一两年时间就可完成。但是,要创造足够多的能够支持企业赢利数目的用户,可能十年都不行。这是因为:外界用户的发展,接受程度不是单一企业所能计划得了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改造工程,环境的变化速度并非一个企业可控。其次,今天已不存在亚马逊模式成功的环境,亚马逊成功的环境因素之一是人们都不了解此事,没有太多的竞争者做同样的事。
网络的应用最重要的还是要以人为中心,信息化的难点并不是技术的应用,而是人的改造。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一个开放的概念(马罗 摄/BizF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