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热闹闹的MP3
作者:王星(文 / 王星)
最近在美国大学校园里进行的调查显示:近3/4的在校大学生每个月至少从诸如Napster之类的音乐网站上下载一次免费音乐文件。互联网将在音乐产业的未来发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几乎没有人怀疑,但大量免费音乐文件的出现使欧美音乐界的歌手、乐手、经纪人、律师乃至录音制作人现在不得不直面这样一个问题:互联网究竟意味着音乐产业的末日还是一个新的开端?
处于这场骚乱的核心地带的自然是Napster,Gnutella以及Scour这些在欧美知名的提供大量免费音乐文件下载的网站。包括Metallica,Dr.Dre在内的乐队与美国录音产业协会日前都已以侵犯版权的罪名把Napster告上法庭,认为该公司没有权利提供这种鼓励人们以不花费任何代价的方式获得乐曲录音的服务。但不同乐队的经纪人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并不统一。代理No Doubt与Offspring等明确表示支持音乐文件共享的乐队的经纪人吉姆·盖里诺同意Metallica乐队有理由坚持乐队的作品在得到乐队自己的许可后才能进入“流通领域”,但他同时认为音乐文件共享的趋势很难得到控制:“和摇滚乐迷们讨论尊重版权的问题就像是说你在Metallica的演唱会上丢了100美元却指望能有人捡到还给你。”
除版权问题外,另一个几乎同等重要的问题是:网上音乐交易对于整个产业而言是否有益。在欧美国家,如今人们(至少就理论上而言)可以免费下载任何一张CD中的任何一首乐曲的MP3文件。《滚石》杂志最近在读者中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只有2%的接受调查者曾为他们下载的乐曲付款,13%的接受调查者会因为从互联网上获得了某一乐曲的免费MP3而决定去音像店购买整张CD。
与音乐下载网站的迅猛发展相比,主要录音公司进入互联网领域的速度称得上“龟速”。Sony与BMG最近才刚刚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可供下载的试听单曲;Sony与环球(Universal)公司还准备联合推出一个通过网上试听定单销售两家公司的主流唱片的计划,但该计划的具体启动日期至今没有确定。主要唱片公司在互联网上踯躅不前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无法在整个产业该采用何种版权保护技术这一问题上达成一致。按照Sony Music新任技术总管弗雷德·厄里希的说法:让200多家公司坐在一间屋子里达成共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环球音乐的电子商务部门“e-lab”的负责人拉里·肯斯威尔相信:Napster广受欢迎已经迫使各主要录音公司不得不尽快采取行动,但以错误的模式进入“互联网市场”将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不是音乐产业在自欺欺人,至少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这是在保护Poly-Gram公司近100亿美元的投资。我们很希望进入那个新世界,但我们不想看到一个价值400亿美元的产业在有可能发展至600亿美元之前先锐减到200亿美元。”BMG音乐的市场总裁兼技术总管凯文·康罗依也有同感:“我们力图创造的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市场。”
尽管如此,从Napster等公司的迅猛发展中看到积极影响的人也不在少数。“感恩至死(Grateful Dead)”乐队的前任词作者,哈佛法学院伯克曼中心互联网与社会部助教约翰·佩里·巴洛认为:“复制是扩大信息的经济价值的最佳途径。我对版权问题表示理解,但即便Napster确实是一家商业公司,我也不认为文件共享是一种商业行为。如果有人出售我创作的作品,我会认为那是一种偷窃;但如果有人(比如说Napster)只是在散播我的作品,我不会觉得那是偷窃,我会把这看作是一种广告。”
对于普通听众而言,现在围绕MP3出现的各种热闹事更容易使他们联想起距今不太久远的年代里曾经出现的另外一些热闹事。当年音像店里销售的每一盘磁带背后都有一个类似骷髅头似的标记,下面注明的文字是:“在家中复制等于扼杀音乐。”除此以外,录像带也曾被认为会扼杀电影;在更早的年代,人们还相信录音会扼杀现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