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恋曲200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阿忆 张越 陈东 顾环宇 关凯 苗树 王辉 波波 陈建 崔永元)

罗大佑恋曲20000

(漫画:刘威)

鹿港小镇

1988年,罗大佑刚刚流入内地,他的歌还都是爱好者的手录扒带,没有一盒正版。那年夏天,我们班的一位聪明女孩,因为失恋或出不了国,顿然爱上罗大佑,在他的歌声中找到了寄托。一个夜晚,我去找她厮混,却被她按住,强行推销罗大佑。我这个人就有点先天不足,居然听出罗大佑跑调跑得厉害,离录音机远一点,居然还觉得他唱歌像是“牛吼”。我于是反问那女孩,你喜欢他什么?她摸了我的脑袋,说,我还一直以为你是聪明人!遭到了美好的羞辱,我心中愤愤,好在脑门上留了她的余香。第二年夏天,我自己跑到天安门,在晚风中听到一位南方学生唱《未来的主人翁》,顿悟罗大佑这样的人其实走不走调无所谓。我跑回那位手有余香的女孩家,要了那盘带子,第一次完整地听了《鹿港小镇》。哎呀妈呀,那真是首伟大的歌曲。

罗大佑是牙医,写歌自唱始于1974年。除了他,我还不知道有哪位亚裔大家,能一直火26年,红火如初。在他火爆的26年里,他不断写着自己的心曲,却又无意中记录下了时代,记录下了他所经历过的台北的各个时期。《鹿港小镇》写在80年代初,那正是台湾经济仰头高飞的日子。但罗大佑把记录台湾人民经济高涨和生活水平提高的伟大任务,留给了吹鼓手,自己依然写摇滚,而且选择了写代价这就是《鹿港小镇》。

1990年夏天,手有余香的女孩去了温哥华我有点难过,便去了儿时去过的一个渔村,但忽然发现,那渔村已变成了城市。于是,我沸腾地写了我的心,当然也罗大佑般地记录了内地时代。歌词题目是《城市渔夫》,写一位昔日的渔民,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走在城市的街上,手里捧着旧时代的渔网,全无用场。我托人把它送给崔健,希望他离开启蒙,来一个世界性的上升。但石沉大海。我又把它交给王小京和罗琦看,依然没有共鸣我失望了,便把它拿到中国音乐学院,让作曲系女学生写裸歌,结果是被谱成了歌剧美声。那个时候,台北朋友又带给我李寿全的歌,我听了《总统只有一个》,便想,罗大佑也只有一个。哎,那就让他一个人呕心沥血,记录这伟大时代的变迁吧。只是,我很心疼他,都这么大一把年纪了,还得孤军奋战。

2000年的夏天,那位手有余香的女孩从温哥华回来了。她变成了加拿大人,在北京找了份年薪4万美元的工作。但和我一样,还喜欢罗大佑,也喜欢她曾看到过的《城市渔夫》。(阿忆)

罗大佑恋曲20001

现象七十二变

前些天,在那个叫“哈瓦那”的酒吧,一个女朋友神神叨叨地非要给大家做心理测试,说是百灵百验地准,测试的方发很简单,就是我胡乱写下一堆人名儿,她根据一份表格告诉我哪个是“我最爱的人”,哪个是“最关心我的人”等等。测试结果表明,我“一直向往而又永远得不到的人”是:罗大佑。这个结果令在场所有的人全部笑喷……

之所以写下这个名字是因为刚刚听说罗大佑要来北京开演唱会,我赶紧表态说不管多忙不管票多贵也要自己排队买票去看,以向大学时代的偶像致敬,可惜这场演唱会终究没办,不知是何原因。

第一次听罗大佑是80年代中期,从“广播学院”那边儿传过来,“广院”的好玩意儿总比我们“师院”多,那是一盘被转录过多次的盒儿带,录的是那场名为“青春舞曲”的演唱会,后来知道那是罗走向成熟期的集大成之作。那盘带子没封面没歌词没照片没名没姓没头没尾啥也没有,偏偏一听就喜欢了,对着录音机扒歌词,越扒越觉此人十分了得。那时候我们见识有限,用歌来作这么深刻理性的社会文化批判还是第一次见到,于是不仅把他当歌

手,还把他当了思想家来尊敬,到处打听罗老师长的什么样儿。“广院”那边儿又传过话儿来,说是一身黑衣,长长的黑色卷发,永远戴墨镜看不见脸。一听心中暗喜,挑战者叛逆者孤臣孽子就该这样儿,对着呢!

就整天听罗大佑的歌,伤感的时候比较爱听《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百无聊赖的时候哼哼《我所不能了解的事》,有恶作剧心态时比较喜欢《之乎者也》,骂人的时候唱《现象七十二变》,大概是因为我们那时年少气盛,总觉得骂世的东西比较投脾气,所以喜欢罗大佑《现象七十二变》式的进攻性。记得有两个外校男生跟我们说他们特别喜欢《现象》中“道貌岸然挂在你的脸上,满脸是装腔作势一表仁慈,倚老卖老告诉大家你是可敬的忠贞不二爱国分子……”一段,因为那分明写的是他们校长。我闻言大乐,越想越像。后来许多内地艺术青年也写开了骂世的歌,总不对劲儿,活脱儿是一群不满现实又混不出来的孩子摔盆儿打碗儿地跟社会撒娇,与罗大佑的姿态有本质差别。这个差别肯定是音乐造成的,罗的音乐里有着最深挚的哀痛,为世界也为自己,这样的悲伤是学不来的。

十多年过去了,罗大佑一直在悄悄地改变,从一个极具进攻色彩的社会文化批评家到一个用悲悯的眼睛平静地见证着岁月沧桑的抒情诗人,罗的歌是越来越个人化了,后来他索性研究起本土音乐和闽南语小调了,曾听到一些歌迷失望地说:“罗大佑越来越没有力量。”我却不以为然。

这些年,“指点江山”也见了,“风起云涌”也见了,“登高一呼”也见了,“豪情满怀”也见了,“轰然倒塌”也见了,到头来发现喊得越响越可疑,倒不如回到自己

心里好好修炼,是条正经靠得住的救赎之道。

所以我曾经喜欢《现象》的罗大佑,更喜欢《现象》之后的罗大佑,他曾有过很漂亮的姿势,后来又有了更漂亮的过程。

(张越)

爱人同志

第一次听到《爱人同志》是1993年,《光阴的故事》和《恋曲1990》已经被广泛传唱若干年以致成了大众情歌的时候。

我总觉得被唱得少的歌才可以“保鲜”,可惜罗大佑的大部分歌没“保住”(当然要怪只能怪歌好)。情歌的一个主要作用是给大多数想表达爱意的人,提供一个省事又管用的方式,我私下里认为,这个“任务”不该交给罗大佑的歌,这样的小事儿应该让任贤齐他们去干。

偶然在一位酷爱收藏盒带的女生那里看到了《爱人同志》专辑,还是戴着看不见眼睛的黑墨镜,右边的脸颊淌着血,封皮上的罗大佑似乎比以前好看了。听说英语听力教室有翻录磁带的,一下课就跑了去。那位管翻录的女老师,用撇嘴表示对这盘有着黑乎乎封面和不漂亮的主人公的磁带的不屑。这很正常,拿到这里翻录的一般是全套的《走遍美国》、《Step bystep》,至少也是四六级听力。

也许是好奇,老师先用同速翻录,“每一次闭上了眼就想到了你,你像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只放了两句女老师就果断地改用快速翻录。看她的年纪其实是在歌词所描绘的年代长大的,我想知道如果她领会了歌的含义会不会哭。

翻录完了,老师出乎意外地问“要不要印磁带皮”,于是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有一张苍白封皮的《爱人同志》,画面上的罗大佑黑白分明。

因为帮我办了这件好事,除了伙食好,那所大学又多了一个让我怀念的原因。(陈东)

亚细亚的孤儿

回忆是一只隐秘的精灵,他总是不经意地出现,并澎湃地召唤你所有不能忘记的过去。那是夜晚,在春天,在新千年,被某友抓来当车夫,静静地泊在燕山大酒店前且正无聊之际,突然收音机里传来这样的歌: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于是所有动作一下子停滞了,因为这歌就来自天穹,来自夜,来自不远的校园。

于我而言,罗大佑似乎意味着终此一生里惟一的记忆召唤,是这位歌者,陪我、陪我们好多人,倏忽走过了80年代的校园。是的,我们属于那个年代的校园,从离开之后我们就再也弄不懂什么歌曲在流行,在大型演唱会上听不清歌手的唱词、在阵阵尖叫声中不为所动,并由此认定自己因无法时尚而老去;当然这也并不说明10年前的我们就听得懂罗大佑的宣言,只不过,我们和他的歌韵,冥冥中有相似的心境。有很多人说大佑是真正的勇士,怂恿人们直面无数的黑暗;但我还更喜欢他很多歌中所传递的一种情绪,它在那一个四年,就流浪在我们的校园上空、流浪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九楼新闻系的走廊里。是的,大佑的歌声会带着亘古而来的悲凉,让校园中无所施展激情的少年们愈加落寞,而后愈加地心灵无助。有时候我们是会热爱“彩色电视变得更加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却越来越少”的思辨,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却望着高墙之外的社会“黑色的眼里有白色的恐惧”;以挥霍青春来对抗束缚、并守候自由这一“心爱的玩具”;一路带着困惑,无所信、无所依,且歌且行。

曾经以为,走出校园便是投入社会、投入生活,可以充实乃至沸腾自我,在一些年头里也确使人相信自己做到了这一点。直到某日进行了几次相似的通话:照例是先问在哪儿呐?因为我们总是在匆匆移动中;其次是问忙什么呐?因为我们常常没空相见;然后还有我们最通常的回答是:忙,瞎忙。因为我们往往按照自己的轨迹前行,并很难与我们的大多数朋友交叉。

于是,在走出校园10年之后终于发现自己依然回到起点。于是,也像亚细亚茫茫人海里心灵不停挣扎的孤儿,发现自己无所依无所靠,心灵无助;于是,总是将自己弄得忙碌无比,总是跟自己的老妈嚷嚷我们这一代要比你们承受太多的压力。其实是真的不敢轻易停下来想一想,因为不知道什么是生活?哪里有真爱?为什么而拼搏?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如我一般,我只听到苍凉而来的歌声:“多少人在夜里,无奈地叹息;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并且而今已不敢也不能追寻“人生解不开的问题”。

于是,那天在夜晚,在春天,在新千年,在燕山大酒店前的车里,听到“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时,我突然像儿时犯错一样手足无措、茫然无依;于是我喜欢在累了的时候关掉一切可以关掉的东西,然后用我全部的感觉聆听罗大佑,并继续我心灵无助的生活。(顾环宇)

罗大佑恋曲20002

(漫画:刘威)

追梦人

三毛死的时候,我无动于衷,从来没有读过三毛的书,传闻她有点媚俗。但听到《追梦人》的时候,却如遭遇雷击,挽歌竟可以如此悠扬,人生的悲哀竟可以如此美丽。罗大佑,这个精灵般的诗人,仿佛是所有人青春故事的知情者,再一次展现出他摄魂荡魄的魅力——在我而立之年的回忆里,他是惟一因才情为我嫉妒的人。

“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从一开始,罗大佑就以呢喃般的倾诉语气将我带入一个不得不深情怀念的氛围中,旋律像一只手,轻轻牵引你;诗句如冰,使你不忍心让它融化。罗大佑诗意盎然的赞美词就这样被我“不知不觉地记取了”。这种带有某种“受制于人”色彩的审美体验在很长时间里被我主动复习了许多许多遍。

与大陆盛产的肉麻型或壮烈型吹捧歌曲相比,《追梦人》堪称艺术经典。死亡化成追梦,一如梁祝化蝶。确切地说,这首歌实际上非常矫情,一脉相承台湾校园歌曲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创作传统。再刻薄一点说,这首歌又是罗大佑因事作歌的典型范例之一——配合一起为公众瞩目的突发事件,具有与社会新闻相辅相成的客观效果(这也经常给他带来麻烦)。不过,罗大佑毕竟是罗大佑,他永远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你无法拒绝他的真诚,他的热情与冰冷,还有他随处造就的深邃的美丽。他始终与众不同。

我非常愿意不彻底地诋毁一下罗大佑,因为我真的非常非常嫉妒他。从初中时听到朱明瑛翻唱的《童年》开始,罗大佑伴我走过漫长的岁月,他在歌声中目击了我青春的萌芽与成熟,或许还将有衰败。我真切的梦想是拥有一个透彻如斯而激情如斯的朋友,在我老去的时候,对我说:“青春无悔不死,永远的爱人。”(关凯)

罗大佑恋曲20003

(漫画:刘威)

爱的箴言

爱情的感觉是忧伤的,那时我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了解我时时阴霾而美丽的心情——罗大佑。有一个我可以触摸得到的男孩让我迷恋,但他无法像罗大佑那样可以察觉到我心底莫名的忧伤,我爱的人是罗大佑,可他太遥远了。那时我18岁,还在读书,没有设想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

罗大佑就像精灵一样擒获了我的心情,轻轻说出我所愿的一切,他简直是神。多少年中,我默默背诵着罗大佑的箴言,享受他给的快感及悲伤,用生命与虔诚去体验他告诉我的哲理。我曾经猜想罗大佑一定是个多愁善感的男人,一如他单薄的外形。

岁月流逝的季节里,我和自己所爱的人从青梅竹马到相濡以沫,外边的风雨沧桑,不能影响我们的天空。我也从一个幼稚的女孩,变成丰韵绰约的少妇。然而,奇怪的是,我可以深深体会到青春的激情与梦想,始终在我心中燃烧,而这一切,似乎都与罗大佑有关。每当我感觉空荡荡的时辰,罗大佑就会沿着歌声走来,他真情的声音,可以滤掉空气中所有不安。(苗树)

罗大佑恋曲20004

(漫画:刘威)

恋曲1990

我用《恋曲90》来纪念姥姥。尽管这种说法很可疑,因为高二那年——1990年,正是我刚刚初恋的日子,而姥姥在初夏的一个清晨过世了。

早恋,是一场妙不可言的关于忧伤的游戏。惆怅中,总是或多或少沾带着对生与死、短暂与永恒的追问。因为有了这样的青春,罗大佑的歌,对于我,就是对时光、离别、生命、忧伤最好的表达,最好的诠释。

那个时候,在夕阳之下,一大帮同学坐在颐和园西堤的草坪上,将齐秦的、罗大佑的歌一支支地唱过去,混同其中,内心因为有他而悲喜莫名。

那个时候,大学生们狂迷着《恋曲80》,“姑娘你别伤心,我俩还在一起……爱情这东西我明白,它到底是什么……”多么玄妙而老气横秋啊。我就顽固地喜欢着《恋曲90》。“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孤单单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远无悔的,是我的双眼。”也许,早恋的日子,就是这个态度,无奈却肯定无悔。

但,《恋曲90》竟阴差阳错地在和姥姥有关的情绪里生了根。

10年前的北京,6月仍是初夏的清凉感觉。浓郁的绿色和湛蓝的天。所有在等待姥姥火化的过程中,我一直在不断想着《恋曲90》,盯着天空那股缓慢升腾着的黑烟,没有眼泪。

姥姥走得如此突然。她在某个惯常出去晨练的清早,扑倒在几近家门的路上,永远没再醒来。那时她87岁,因为硬朗而利索的身影,被大院里许多人尊敬。

姥姥原本期望看到我上大学。想到我将离开家,离开自小就开始的她的羽护,姥姥就会兀自感伤,她说,你离家上学的地方会不会很远啊?

这份伤感却轮不到她了。初涉世事沧桑,才更多体会,罗大佑的好旋律里,他用暗哑特别的嗓音,吟唱的竟是人生岁月如此无情的东西,真令人心痛不已。

从此后,我一个人睡在空荡荡的大床上,姥姥时常会人梦中。我把《恋曲90》很好地缝合到记忆里,期望着客死异乡的姥姥,像歌里唱的一样,回到油菜花满地的故乡。(王辉)

罗大佑恋曲20005

(漫画:陈曦)

滚滚红尘

听《滚滚红尘》,当出现“为只为那尘世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时,胸口被重击,瞬间不得呼吸,它道出了我感受甚深但没有归纳出的东西:命运。

18岁考大学是我人生中最戏剧性的一段。当时偏科语文,数学极差,因1988年“上戏”导演系和“中戏”戏文系都在成都设考点,于是决定考这两个学校。

其实偏科让我很有些自卑,可在“中戏”的专业考试中,报名二三百人中进人最后口试的50多人,我是最小的一个。可能因为小,老师们也宽容,何况我悟性很高。

然后参加“上戏”导演系考试。导演系要求高,但人家在家门口设考点,不考白不考,学了个小品准备一试就被淘汰。谁知进人二试,音乐小品、对话小品见都没见过,可这是白赚的,就当玩吧。果然玩得开心,顺利进入三试——写评论。

三试时间和高中毕业考试在同一天的下午2点。我爸坚持要我参加毕业考,说不能没考上大学连个高中毕业证书也没有。于是我先在毕业考场里以最快速度做完能做的题,半小时后我爸找车等在校门外,把我送到“上戏”考场。老师很不高兴,但还是让我看了半小时《推销员之死》,其他考生比我多看了一个小时。

评论让老师很满意,尤其我是应届生。老师叮嘱我明天一定要准时,可爸爸仍坚持让我先去毕业考,等赶到专业考场命题小品考刚结束。老师的斥责让我很挂不住,说了句“你们会失去一个很好的学生的”我就走了。

其实还有补救的机会,比如立刻去上海考点重考,也是年轻,心高气傲,想还有“中戏”呢。谁知文化课差20多分,我与“中戏”也擦肩而过。这是我的错,不努力,复习期间夏时制9点过就睡觉,企图又靠小聪明蒙混过关。

刚刚发现自己的方向,又跌入了失败的深渊。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命运的力量,很多偶然和细节,很多你不能操控的安排,和无法反抗的好意。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为了生活我必须做我不想做的。很迷

惘,没自信,想抗争找不到对象,觉得在屈服却无人了解,任凭酸楚和倦怠的狂潮将你抛上抛下。

很多人都觉得《滚滚红尘》是情歌,有“你”有“我”还有“阴阳的交流”,但它打动我的是人面对命运的无能为力。就算现在通过努力我来到北京,做了我想做的写字工作,这种无能为力还是会伴随我一生,提醒我注意生命中每个偶然的力量,提醒我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波波)

大兵歌

《大兵歌》不是罗大佑特别出名的歌,他只是作曲而作词是杨立德。但对我而言,它有比罗大佑其他歌更重要、更不可言说的记忆,应该说它代表的是我32年生活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无论爱情还是友谊。

我考军校完全是为了她。我们住一个镇子,初中、高中都同班,高二上半期她父亲去世时我还以半子(女婿)的样子捧遗照。她考上了医大医疗系,要读6年,而她家里还有弟妹,不可能支付6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填志愿时我看到郑州信息工程学院,号称“军中清华”,考上就等于当兵了,食宿全包,还发服装和津贴,我觉得比清华合算,就考了“工院”。

进“工院”就是军训。一个周末,同寝室的小刘把随身听接了两个小音箱,那是我第一次听罗大佑和《大兵歌》。因为那时的生活和歌里的一样:“草绿军帽草绿制服个个大光头,俯地挺身仰卧起坐清晨扫厕所”,觉得特别贴切,特别亲切。

部队里老乡观念很重,我们班有不少同乡,慢慢地就成了兄弟。好到什么地步?大三夏天女友来信说需要50块资料费,我知道她不是万不得已绝不会开口,但我的津贴早就作为生活费给她寄去,身边真的没钱了。也不好意思借钱,因为熟人都被我借过,而且是月末,大家都没钱。我心里很烦,吃了晚饭和他们一起到操场看系篮球比赛,看到一半我就溜了,太热闹了让人心堵。我在草坪上一直坐到熄灯号响,校园立刻沉寂下来。过一会儿我听到身后传来脚步声,然后在我旁边坐下了,是小刘他们四个。他递给我一支烟,大家都没说话地抽烟,黑暗中几个烟头一闪一灭。不知坐了多长时间,夜雾把军装的肩部都湿了,小刘说回去吧。起身时小刘塞给我50块钱,说只有这么多了,我们凑的。是你借我们的,要还。以后有什么别闷在心里不说,兄弟们有力出力,没有过不去的难事。现在已经过了10年,我还是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时的感受。

后来女友毕业时被分配到县医院,小刘他妈妈是一家大医院的人事科长,就走关系把她留在那个医院。一切就绪以后,兄弟们说恋爱是他们帮着我们谈的,现在就等着吃喜糖了。

谁知女友和她一个病孩的舅舅好了(她在小儿科),提分手时我都懵了。我们谈了8年恋爱,8年啊,抗战都赢了,读书时那么困难都过了,现在就等单位年底分房,怎么忽然成这样了!我要理由,她不说;我说以前的事情,她就掉眼泪,然后还是和那个男的来往。我天天喝酒,小刘和几个兄弟一天到晚陪我,我知道他们怕我出事,但我也不想说,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出事。有次喝多了拿起啤酒瓶砸在自己手上,小刘他们把我送到医院缝了好几针。当然还是分手了,小刘提出打那个男的一顿,又说让他妈把她撵出医院,我没表态,不是不想报复,可心都死了,提不起劲来。

一年后我结婚了,是小刘找人给介绍的。现在小孩3岁,手背上的伤痕浅得快看不出来。小刘的孩子也1岁了,我们打了儿女亲家。因为都有了家,来往自然少了。偶尔在家里放罗大佑,听到“我们是一群勇敢的大兵,万夫万敌是万众一条心。好铁才打钉,好汉才当兵,除了大肚子生孩子我们样样都行”时,总是想起军校那晚的烟头和女友分手时兄弟们陪伴我的日日夜夜。(陈建)

罗大佑恋曲20006

(漫画:陈曦)

明天会更好

我和别人争论过,一个歌手在台上唱歌,台下群情激昂,欢声雷动,我的问题是:台下人的情绪是真的还是假的?

别人说,台上人的情绪是真是假呢?我说,这还用争吗。

于是,别人懒得和我争了,他走时随口扔下两个字:代沟。

按生肖论,应该十二年一沟,具体到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或许三五年就一沟,说到歌迷和迷歌,那就全没了规矩,一个居委会就敢七八条沟。

我们这撮人迷过罗大佑,这撮人当中的我迷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对了,迷这单首,主打的意思吧。

我迷歌手是因歌论人,不咎既往。非问我罗大佑是男是女,是一个还是一个组合,和罗大佐是否一家,出过哪些大碟,是两栖还是三栖,持哪国护照,对不起,搞不清亦不关心。迷到这程度,罗大佑更像个符号。

请细读下面这段。

国际和平年,各国和地区都在写歌,几个台湾年轻人坐不住了,一天,在一个咖啡馆里,一张烟盒的背面,他们为和平创作的歌词一蹴而就,他们自认为写得很好,要找一流的作曲来谱写,他们选中了这个叫罗大佑的,他们找他找得好苦。一天,他们等在另一个咖啡馆门口,直到他出来,对了,那天下着雨。

罗大佑恋曲20007

(漫画;张雪瑞)

他出来了,顺手接了歌词塞进口袋,年轻人还在说着,他已经上了自己的车上路了,车在雨中走着,罗大佑觉得那页歌词敲打着他的心脏,他把车停在路边,借着昏暗的路灯看那个写在烟纸上的歌词,他惊呆了,上面写着: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睁开你的眼睛……

千万别跟我考证,我用这段故事激励了自己十多年,当年龄长一岁,激情减十分的时候,一段记忆便是灵丹妙药,那是多少“健”字号,“食”字号都无法相比的,一段回忆压在心头,才充实得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迎风流泪,笑傲江湖,活出点惯性来。现而今,少年老成,中年丧志的比爱看足球的还多。

还有件奇怪的事,经常看到一堆名歌手联袂唱这首歌,没一次能唱得好,原因很简单,这歌要用心唱,而不是张嘴就行,该用心唱的歌不多,凑一台歌手都有心更比登天还难。所以,虽然喜欢这歌,也总是听他们唱两句就撤,谁也别伤谁。

我爱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和相关的这一段故事,几乎逢人便讲。

别人说:你瞎编的吧。(崔永元)

上一篇: 等待罗大佑
下一篇: 罗大佑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