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新秩序,新模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田民)

在新经济初露端倪的早期,计算机这个新工具却按工业时代的方式使用着,像一台搅拌机,碾压出数据,存放到所谓的数据仓库。

在信息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活动采用另一种模式来满足人的需要,制造经久耐用的东西,就意味着制造变化常新的东西,只有变化才能长久。

互联网公司代表新的经营模式,可能在什么地方,有你一个竞争对手,不管它诞生了没有,是不是被人知晓,它可能让你的经营模式过时。比尔·盖茨告诉人们:微软距离垮台只有两年的时间,今天的竞争不在产品之间,而在经营模式之间,对微软威胁最大的经营模式刚好在互联网上。

比尔·盖茨强调:“20年以后最畅销的饮料仍然是可口可乐。20年以后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会成什么样?微软如果在20年里把自己再造个三四次,才有希望同这种新系统结缘。”把世界一流的软件公司每隔三四年就重新改造一遍,这是压力催生的魄力。

模式优先于技术

金融市场是衡量价值最有效的天平和表达价值最敏感的晴雨计,而寻找高增长领域成为资本滚动的原动力。

在美国目前这次长达十多年的增长周期内,信息科技一直是增长最有力的推动因素,信息产业领域是这个周期里,前卫投资者们最成功的探险。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人们投资的热点发生转移。疏离技术的领先,拥抱模式的创新,风险投资不再为了硬件或软件的领先而去追逐那些新建的技术公司,而是追逐有新颖经营模式的公司。新建立的公司必须通过经营模式,而不仅仅是产品来显示自己的特色和价值。

同技术创新一样,模式创新显示着人类在特定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经营模式创新对社会经济具有更大的影响。

机会优于效率

经济昌盛的根源在于机会,尤其是这种机会派生出别的新机会。在数字化互联网化的世界,机会的产生是无限的。以.com注册域名的数量呈几何指数增长,每个域名都代表一个想法和机会。许多新建的互联网公司还没有来得及考虑经营的效率就被高价并购。

新机会这种叠加式的暴涨,表明我们再不用纠缠经济稀缺。对机会来说,人们用得越多,它就越不稀缺。在互联网经济中,有太多介入的因素,有太多因素组合后的激变,有太快的激变传播。对机会的感应和把握优先于对效率的追求。效率看重的是把事情做好,针对问题优化已有的解决方案,机会看重的是把事情做对,做最关键的事情。正所谓,不要解决问题,而去寻找机会。

行业转型与产品变质

已经高度数字化的美国银行业,在电子商务大潮中首当其冲。主要商业银行最初对互联网银行业务采取防御性的策略,在网上只提供检索服务。但随着互联网银行的兴起,竞争的压力迫使花旗银行等主要银行推出全套互联网银行业务。这些金融巨头们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中开辟了更多以费用为基础的收入来源,而逐渐远离以利息为基础的传统收入来源。安全功能的电子钱包,在线储蓄业务以及股票交易,这些增值服务逐渐取代以活期储蓄为核心的业务。

行业转型表现在计算机制造业。戴尔公司迫于微机利润率的下降,将要提供互联网服务来扩充和改变自己的收入来源。传统的硬件生产商和互联网服务商的行业界限在消失。

在电子商务中,通过改变产品的性质和状态,从而改变整个企业甚至行业的经营模式。软件原来多是包装起来的产品,需要分散到各个用户的工作台站,装机调试后才能使用。互联网的出现,软件只在中央服务器上运行,提供用户需要的功能,用户则通过互联网来调取所需的功能。这样软件公司不再需要把软件打包后卖到用户手里,而只用在网络上提供可让用户租定的功能。一个崭新的软件行业经营模式出现了,软件产品公司变成了软件服务公司。

从中间人消亡到再生

电子商务对中间商的影响是多重的,而不是像起初流行的观点所预测的,所有中间人都要消失。有的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是通过让传统的中间人消亡,有的模式创新是通过让中间人再生。一些网站,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零售业中间商,提供各种各样帮助商业决策,如帮助顾客对比价格的网站,根据顾客喜好帮助顾客寻找卖主的网站,根据顾客的个性向顾客提供消费建议的网站。

顾客关系成为终极营业目标

电子商务还使零售业从传统的单纯售货转向建立一对一的深层顾客关系。亚马逊的核心资产恰恰就是它同会员所建立的比传统零售业更紧密的关系。在传统商店,销售商只能通过产品同顾客建立统计学意义上的关系,没有一对一的交流。

一家叫做“第亚”的网站,让顾客直接把自己对产品的评论登在网站上,为别的顾客提供消费建议和参考,顾客可以直接在该网站购买被评论的产品。这种新兴服务由于将顾客的反馈和意见作为服务的主线和框架,容易取得顾客信任。另一家网站将购买同一种产品的顾客组合在一起,当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以向厂家或商家要求折价购买,该网站则收取手续费。这些新兴中间商代表的行业,统称为信息协调业。这是在电子商务作用下,顾客市场出现的最突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