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叩问技术:我的身体我知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胡泳)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修订难而又难,最近再次成为社会热点。新《办法》始终不能“呼之欲出”,关键在于患者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弱者,弱者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法律保护。
所有人都知道,医院和患者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但所有人也都清楚,它们在事实上并不平等:医生掌握专业知识,患者的治疗过程几乎全部由医生单方决定;医院保管病历,医生同患者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些都无可怀疑地把患者置于弱势地位,相信每个住过院的人都曾经体验那种无助的感觉。西方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医生对病人形成了一种权力支配关系。
“病人的权利”是我们这个重视权利的时代的一个重大话题,在这里,同在其他地方一样,网络再次扮演了打破传统束缚的解放者角色。借助网络,我们终于有了一种改变传统的不对称的医患关系的办法,甚至发展出合作医疗的新形态。
或许是受自己的抗癌故事的启发,葛鲁夫于1998年10月在旧金山召开“英特尔国际健康日”会议。700多名医疗保健界人士出席了这次由英特尔主办、美国医学协会和美国儿科学会协办的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考察Internet对人们接收医疗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会上,葛鲁夫做了主题讲演,称尽管医疗保健行业迄今为止对Internet的利用进程还很缓慢,但Internet终会戏剧性地改变传统的身体检查及开药方的方式。
葛鲁夫提醒与会的众多医生及医疗保健行业的行政官员,Internet正在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着,几年之后全球就将有10亿台PC机接入Internet。他说:“为了使我们所有人都能走上正确的轨道,医疗保健行业应当尽快采取必要的行动。”葛鲁夫引用了许多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他说,1997年有43%的网民在网上搜寻与健康有关的内容。同时,Internet上目前已经有超过15000个医疗保健相关站点。
另外,葛鲁夫指出,Internet的广泛使用已经将许许多多的病人转变成了“自我治疗者”——他们往往在去看医生之前,先到网上寻找与自己病情有关的医疗信息、医疗建议,在网上与同病相怜的病友交换心得体会以及在线订购治疗药物,等等。
说到“自我治疗者”,我国风云一时的企业家、三株公司的创始人吴炳新有一个和葛鲁夫异曲同工的故事。1985年某一天,吴炳新忽觉肝部不适,到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癌。但吴炳新没有被死神俘虏,他在1985、1986年的两度进京治疗中,开始广泛搜集大量民间验方,并买来大量抗癌书籍和中西医理论书籍,潜心研究肿瘤的预防和治疗。终于,奇迹发生了,他的肿瘤消失了,他的病痊愈了。
如果那时就存在网络,可以想见吴炳新就会不仅仅只从书中汲取知识了。网络为千百万身患各种疾病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国内首家网上抗癌俱乐部已于1997年5月成立。俱乐部包括专家热线、求助与回音、病友联谊会、就医指南等十多个版块,聘请了中医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国家权威医疗机构的肿瘤专家组成专家组,义务为患者解难答疑。
1999年,全球约有2600万人光顾了两万多家医疗健康服务网站。互联网正在成为消费者、保险商、医疗产品供应商、医疗健康服务供应商进行高效在线互动的全新平台。医生和医学研究者正不得不与病人竞争,这些病人用电子方式查阅医学文献并同患同样重病的其他病人比较病历。在病人自发形成的社区中,非正规的用语和未经许可的治疗传播得很快。当这样的互助社区强大起来时,医院将不得不调整它们现有的许多做法。
然而,互助社区成员之间最好的对话并非有关药物或是电击疗法的利弊的讨论,而是彼此的鼓励与关心之辞。像老话说的,一个人的痛苦被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了一半。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破除了医生对健康知识的垄断,我们将可以更为自由地处理自己的身体,从而给医疗保健这一人类最为古老的知识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