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赖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诸葛蔚东)

SOGO赖账0

北京的崇光百货(娄林伟 摄)  

日本的大型百货店是日本经济繁荣的一个象征。像三越、高岛屋、崇光等高级百货店最初大都是家族经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似乎从没有人怀疑过它们的地位和存在。

但在4月6日,崇光百货集团突然在东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负债639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468.4亿元),面临破产。为此,崇光百货集团请求为其提供贷款的70多家银行免除其6390亿日元债务,以免公司倒闭并促进其公司的重建。这一消息让人震惊的是,崇光百货竟以赖帐来化解危机。

崇光百货店要求71家金融机构的平均债务放弃率高达62%。其中对作为有密切业务关系的日本兴业银行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两家,则要放弃贷款额的9成。

作为经营重建的计划,崇光百货店集团在4月6日表示,将本国店铺在一年内由27家减少到20家,亏损的14家店中有5家店将被关闭。未来将关闭所有海外分店。87岁高龄的水岛广雄会长及高阶主管将下台谢罪,以示负责。公司计划两年内裁员1600人,相当于员工总数的16%。

这次申请可能会遭到银行反对。崇光百货店声称,这次要求放弃债务的申请如能得到认可,全集团2001年末的净债务就变成1423亿日元,并将在10年内消除。

6390亿日元的要求放弃债务的申请,是日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要求债务放弃案。这笔巨债是有可能“赖”成的,但不是无条件的。1999年,日本金融振兴委员会公布的要求债务放弃的必要前提是:(1)实现经营重建的可能性,(2)经营责任的明确化程度,(3)金融机构的接受程度。

目前,为数不少的流通界经营者对崇光百货的重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债务放弃的申请即使得到认可,崇光的所余债务加上重建资金也需1万亿日元,这与崇光百货店的经营能力相比还是过于庞大,而且结构调整的代价也相当大。在经营责任明确化方面,仅靠掌握大权的水岛广雄会长的引退很难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崇光百货店财务危机中,关联公司之所以回避寻求法律解决的途径,是因为考虑到从业人员和业务客户的利益以及为了防止重要人力、物力资源的流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冯昭奎认为,目前仍难以预料金融机关是否放弃债务。“放弃固然是处理不良债权的一种方式,但是金融机构是否会采取这一措施还有赖于其他因素。”

从“大和屋”到崇光百货店

崇光百货店创业于1830年,原本是设在大阪的一家很小的和服零售店,名字叫做“大和屋”,店主是十合伊兵卫。由于他经营有方,店越开越大。从1908年开始,经营起百货。生意十分兴隆,很快地扩展成为公司,因此起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SOGO”(中文译作“崇光百货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不断扩展自己的事业,十合伊兵卫向日本兴业银行申请贷款,日本兴业银行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派一名董事到公司担任副社长(副总经理),这个人就是水岛广雄。十合伊兵卫答应了银行的要求。于是,水岛广雄出任崇光百货店副社长。

水岛广雄既有雄心壮志,又有管理才能,他决心把崇光百货建成世界第一流的百货公司集团。

水岛担任社长期间还有一个策略,就是在各大城市“最好的地段”经营“最大的店”。为了形成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他在社会上推销“大崇光”的理念。在日本泡沫经济涌起的时候,他又提出了“三合一崇光”的口号,也就是要把崇光百货店发展成为既有核心公司,又有国内分店,还有国外分店的“三合一”跨国百货集团。

时至今日,崇光百货店在日本全国共有27家分店,在海外分店已增至14家,这种扩大规模的势头在日本百货业界是少见的。

就亚洲来说,崇光百货店在中国香港和台湾都有分店,并且两年前也在北京开设了分店。只是崇光百货店没有给北京的分店注入资金,只提供“SOGO”的商标和一些业务上的咨询,因而在财务上是各自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