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销书与排行榜:从《财富之女》到《狮子的猎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武夫)
在这期上榜的新书中,我们先来看看阿连德的《财富之女》。
伊萨贝尔·阿连德是智利已故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的侄女,生于秘鲁首都利马。幼年时大量阅读文学名著,并随家人遍游拉美、欧洲及中东各国,积累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阅历。她是在年近不惑时突然跻身文坛的,当时她开始给她的祖父写信,而那封信最终成了畅销小说《幽灵之家》(House of Spirits,1982),这部人物众多、气魄宏大的全景式小说后来被拍成电影,轰动一时。阿连德在智利担任记者,后流亡委内瑞拉,其间写了多部成功的小说,但她的创作在90年代中期转入低潮,除《保拉》(Paula,1992)和《阿佛洛狄特:感觉回忆录》(Aphrodite:A Memoir of the Senses)这两部回忆录之外,作品寥寥。因此,当我们在畅销榜上再次看到阿连德的名字时,不由感到十分惊喜。
《财富之女》讲的是智利女子伊莱扎·萨默的生活经历。伊莱扎是个孤儿,从小被遗弃在英国进出口公司门口,是罗斯·萨默小姐及其兄弟杰里米收养了她。罗斯小姐年仅20,却是个生活经历极为丰富的女子,她为这个小孤女安排的是钢琴课、浆洗得僵硬挺括的衬裙和社交俱乐部,还有每星期三举办的音乐舞会。伊莱礼学习刺绣时,腰部戴着金属的箍,以免躬腰驼背,影响淑女的优雅姿态。罗斯小姐打算一旦时机成熟,就送伊莱扎去女子学校。
撇开社会地位的差异不说,伊莱扎并非完全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正如阿连德在文中所写,实际上英国人和智利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包括对传统的近乎荒唐的迷恋。但尽管如此,伊莱扎还是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一次,她无意中听见杰里米和一位朋友议论她,说“她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社会地位”,从此,她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更强烈了。
伊莱扎只有在厨房里,与萨默家的厨娘兼管家弗莱西亚大妈在一起时,才觉得轻松自在,这使罗斯小姐大为气恼。弗莱西亚那里养着一群动物,包括一头山羊,“当年奶妈奶水不够时,它曾经哺育过伊莱扎,虽然它已经十分年迈,但谁也不想杀它,因为那就像是谋杀别人的母亲”。
故事写到这里,阿连德开始充分显示她那种大幅度时空转换的叙事技巧。场景一下子从智利切换到加利福尼亚北部(这碰巧是作者现在居住的地方),伊莱扎为了追随恋人——一位名叫安迪艾塔的年轻激进分子,离家出走,加入1849年加利福尼亚淘金热的人流,狂热地寻找财富,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淘金旅途中,伊莱扎结识了一位中国医生陶诚。在小说里,关于这个东方人的故事不厌其烦地写了好几章。他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和异国情调,使这部已有多种文化交织的作品更增加了色彩。
伊莱扎为了谋生,到加利福尼亚的一家妓院里给人弹钢琴。她发现每当自己女扮男装(被人昵称为“智利小伙子”)时,便感觉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经过和陶诚的几次分分合合,她逐渐成熟起来,开始平心静气地过自己的生活。她从箱子里找出自己的衣服,从此停止了女扮男装的游戏。
《财富之女》场景转换迅速频繁,短促的片断多于连贯的情节,更像一部电视连续短剧而不是完整的故事片。角色似乎是自己在信马由缰地发展,我们甚至一度担心作者驾驭不住她笔下的人物,弄得最后无法收场。然而阿连德还是顺顺当当地把故事刹住,给了我们一个平静而令人憧憬的结尾。
另一部榜上有名的作品《狮子的猎物》,虽是惊险小说,但因其作者的创作技法极为娴熟和完美,堪称同类作品中的典范,也值得一谈。
作为惊险小说家,内尔森·德米尔似乎已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狮子的猎物》中,凡惊险小说应有的成份和配料无一或缺。一个典型的反面角色:刚毅、无情的利比亚恐怖分子阿萨德·卡利尔,誓死为1986年美国空军轰炸的黎波里附近的军事基地的事件复仇。一个英雄式的好人:桀骜不驯的纽约交警约翰·科里,正是血气方刚,智勇双全。爱情呢?有性感妩媚的联邦调查局特工凯特·梅菲尔德。死亡人数也令人满意,包括一架波音747上的全体乘客。在猫捉老鼠的游戏接近尾声时,出现了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国家和安全、民族的命运悬系一发。
事实上,惊险小说像十四行诗一样,对形式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而德米尔的手法无疑十分高明。小说以两条主线展开叙事——一条是阿萨德·卡利尔莽撞的复仇行动,另一条是约翰和凯特的跟踪追击。随着线索的一条条积累,悬念也在一分分地逐渐增长。书中许多情节是通过约翰叙述的,作者既将这个人物刻画得生动有趣,又恰到好处地控制住他,不使他的个性过于鲜明,妨碍读者“如临其境——从每个人物的视角观看故事发展。《狮子的猎物》所显示的这种高超的专业创作技巧,是值得许多作家借鉴和学习的。
德米尔的作品制作得十分考究。惊险小说很容易沦为低俗或不健康。《狮子的猎物》中尽管有大量的死亡和流血,却丝毫没有充斥廉价小说的那些血淋淋的恐怖场面。我们从字里行间得到印象,相信杰克·科里非常性感,极富男性魅力,但作者并没有让书中出现一点“暴露的”镜头。
法国畅销书评
虚伪的反叛和性
3月法国文学出版的新星是丹尼斯·罗伯特。他一下出了两本书,《revolte.com》和《好时光》。第一部小说起了个网站的名字,出版商显然希望这是个成功的噱头。红色的封面简简单单印着反叛的字眼儿,翻开来却是一本138页的私人日记,人们看得出这个《解放报》记者出身的作家神经紧张,在语速很快地自言自语。罗伯特要反叛的是图书、新闻与文学的商业化,他说:“即便内容狗屁不如,只要印出来,让记者去议论,让媒体去说,文字就是成功的。”但是批评家说,卖弄忧郁和涂黑写法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反叛,正因为缺乏真正的反叛,作者体内那不明所以的热度导致的结果就是滥用文字。而且为了让这本书成功,罗伯特付出的努力只能让以前所有的狗屁文字自愧弗如。他找到了经营出版社的朋友,在网站设专议此书的论坛,还向图书馆、咖啡馆、大学校园免费赠送了上千本样书。最有效的营销策略是,罗伯特颇有创意地同时推出了姊妹书《好时光》。读者可以毫不犹豫做出判断,这是一部色情小说。主题很简单,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遇,两人叙述各自的故事,但是作者比主题更简单,他写不出故事,只好在249页的篇幅里从头到尾地描写性。
法国的辞典出版热近期又有新的征兆,拉封出版社推出了一部《摇滚辞典》,三册共3000多页,收集了4000多个词条。编者说这是5年辛勤耕耘的成果,其特色在于从文学角度梳理摇滚,不会让专家见笑,也不想吓跑普通读者。但是这部售价449法郎的大辞典面临激烈竞争,1984年阿宾·米歇尔出版社已出过《摇滚A到Z》,售价只有195法郎,至今已售出5万册,而且出版社计划近期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