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光华管理学院:世界一流是否从高薪开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任波)
高薪与低就
1998年11月,36岁的世界银行研究部高级经济学家没有料到自己即将成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追踪的目标。短短4个月后,已经成为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系主任的邹恒甫还是没有料到自己又将成为各大媒体追踪的目标。
令媒体振奋的是光华管理学院一次性给予这位学者50万元的待遇,而令光华管理学院振奋的则是这位学者将为学院带来的增加值。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邹恒甫将享受学院对长期任职的优秀海外留学人员的特殊待遇。它包括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若本人愿意自购住房,学院将提供2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购房补助)一次性发放的15万元人民币安家费、头两年每年5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留学人员本人、配偶和子女回国的机票。除此之外,邹恒甫的年薪是20万元,远远超过喧嚣一时的“长江计划”。
若按照美国的标准,媒体的反应不免匪夷所思。据介绍,在哈佛商学院一名助教授的起薪就高达8万多美金。但在光华管理学院,就连院长的年薪也不过两三万人民币。出价50万元显然用心良苦。
首先建议高薪招聘海外学者的就是主管学院日常工作的新任副院长、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张维迎教授。他指出,作为商学院,光华管理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职业化的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管理学与应用经济学方面的高级研究人才,和从事管理学和经济学方面具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完成任务的关键是师资,“商学院是舶来品,以后招人的重点是面向海外,因此首先解决待遇和管理方式上的问题”。
1998年11月,厉以宁院长正式提出外聘教学研究人员的议案。11月6日,院务委员会正式通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学研究人员招聘工作计划书》,招聘小组随即成立。《Journal of Finance》,《Accounting Reviews》和《Academy of Man agement Journal》等世界一流学术刊物和互联网上很快出现了相关的招聘广告。
“好的人才是等不来的,必须去找、去盯、去挖”。张维迎说。作为1998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的评委,张维迎见到了曾有一面之交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候选人邹恒甫。对宏观经济、公共财政和增长理论颇有造诣的邹恒甫在世界银行做应用性研究,他同时长期在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组织国内外一流的经济学家讲授当代主流派经济学和金融学课程,对于创建中国的世界一流商学院,他和张维迎达成了共识。很快,邹恒甫按照招聘程序来到了北大。
另一位教师——项兵的聘用则更富戏剧性。去年年底,项兵来北大讲学,张维迎就学院的未来规划和他长谈了一个下午。作为一位富有教学经验的知名学者,项兵对各地的商学院并不陌生,他曾任上海中欧工商学院的核心教授,现在执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在随后的晚餐中,张维迎和6名系主任频频敬酒,全力邀请,项兵知道,自己面临着选择。不久,光华管理学院新设置的高级经理培训项目就拥有了一位权威的负责人。
除掉50万元的一次性待遇,项兵的年薪定为两万美元,其中包含一门MBA课程的讲课费。若再执教高级经理培训课程,学院每天另付3000美元,此外,他还能获得培训项目净收入5%~10%的提成。和邹恒甫一样,项兵的薪水远不比原来多,但是对于光华管理学院乃至中国高校而言,这却是一些值得记入历史的数字。
难局与转机
1997年9月,由光华教育基金会捐助落成的光华管理学院大楼无疑是北京大学最引人注目的现代化建筑之一。与民国时修建的紧邻——青灰砖墙,檐角上绘有朱红橘黄旧式图案的老教学楼相比,银白相间的管院大楼明亮、堂皇、气度不凡。
这幢建筑面积为11000平方米的大楼1999年仅维持费用就需约80万元。在楼内,教室舒适,设备齐全。每位正式教员各配有一间装备电脑和电话的个人办公室;600平方米的院图书馆有藏书8000册,中外文期刊250种;得到“211”工程支持的“经济一社会系统分析与模拟实验室”拥有150台586微机、两台686高档服务器、3台Sun工作站。不能否认,光华管理学院已经拥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硬件设备,但是对于商学院来说,软件远比硬件更为重要。
常常拥挤在管院大楼外的MBA学员的各种小车引人遐想;每天聚集在学院各处高谈阔论的青年学生仿佛在提醒人们,商学院的灵魂是杰出人才。然而,这所中国一流商学院的软件——人才资源却恰恰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截止到1999年5月底,学院共有专职教员44人(教授18人,副教授13人),而注册学生数量则高达1491人(不包括函授生1561人),这使得目前学院教员与学生(不包括函授生)的比例为1∶58。如按学院期望,要达到1∶20的比例,即使学生人数不变,也仍缺编84名教员。这种矛盾常常不得不以上大课的形式来缓解。
就师资队伍的素质而言,光华管理学院在国内名列前茅,教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45%,有国外博士学位的比例为16%,但是,这仍与世界一流商学院有很大差距。1998年10月启动的与世界著名的西北大学Kellogg商学院合作培养MBA的计划也因师资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拖延。
理想的目标模式是:90%以上教员具有博士学位,50%以上教员具有国外大学博士学位,30%以上教员具有在国外任教经历,30%教员享有国际知名度,5%属于外籍教员,同时每年来学院作访问学者的海外教授相当于本院教员人数的10%以上。在6月初,院委会把这一标准定为衡量光华管理学院达到世界级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流的教授是建设一流商学院的关键,如果我们不能在二三年内吸引到更多一流的新教师来学院任教,使管理学院的师资队伍有一个根本性转变,我们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将难以维持,更不用说与国外一流商学院相比了”,张维迎说。很显然,邹恒甫、项兵二人此时的到来就是转变的开始。
1999年3月,邹恒甫被张维迎亲自开车从机场接到学院。此后,邹恒甫的一举一动就不可避免地引人注目。
不言而喻,教学面貌的改观将迅速提升应用经济学系的地位,张维迎称之为创立品牌,学院的收获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学院最需要学术带头人,他们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学者,促使学者们多出成绩,造就优秀的学术群体,也只有这样才能招收到最有前途的学生,实行最好的教育,最终提高学院的声望。”
到9月份,由项兵主持的高级经理培训项目将要启动,学院计划今后每年接纳2000~3000名高级经理接受培训。虽然招生的规模还无法与Kellogg等商学院相比,学费也相对低廉,但张维迎对教师的素质相当自信:“学院考虑的首先是招与不招的差别,其次才是给多少钱,优秀教师为学校创造的价值一定超过学院的付出。”
张维迎同时透露,除了一位德籍外教之外,学院又最新聘请到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来校任职:“经人推荐后,我通过长途电话和他谈了半个多小时。”
“这么快就谈好了?”
“当然不是,邹恒甫和他很熟,努力地说服他。他们实际上都愿意回国干些大事。我们相信,邹恒甫这样学者的加入还将不断增强学院对杰出人才的凝聚力。1999年,杨小凯、阮志华、田周强、谢丹阳、黄有光、陈志武、黄明、张先庭、严加安等海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金融学家和管理学家将先后在光华管理学院登台露面。”
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
6月19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又一次让媒体和大众觉得新奇。在新闻发布会上,学院表示将与经济科学出版社合作,推出中国最高价码的教科书——《北京大学MBA教科书系列》,每本书的作者将获得20万元的写作费(发行量超过2万册后再按版税提成)。
员工反映,自光华管理学院领导班子换届以后,一系列的改革也加紧进行,而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光华管理学院用10年时间建成世界一流商学院。
对于1993年才成立的光华管理学院而言,10年意味着漫漫长途;但对于实际上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商学院而言,十年光阴却恐怕只在俯仰之间。刚进入不惑之年的张维迎一再强调,要想在短暂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使学院自身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良性循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雄厚的资金启动,因为,商学院实际上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教育机构。以光华管理学院的合作伙伴Kellogg商学院为例,据介绍,这所1998年世界排名第二的商学院当年的学位性收费为2000多万美元,培训项目收费为4000多万美元,除此之外,Kellogg每年还能得到1亿~2亿美元的捐赠。在这样的基础上,Kellogg才能够以平均15万~20万美元的高额年薪吸引到150名左右的优秀教师,同时发展一流的硬件设施,最终培养一流的学生。
光华管理学院当然也要培养一流的学生。但是到目前为止,学院的主要资金来源是MBA学生的学费。张维迎透露,1999年学院的收费总计720万元人民币,将近Kellogg一年收费的1/700。按他的设想,“光华”要跻身世界一流商学院,10年之中,每年至少需2000万元人民币的经费,其中至少1000万用于教师的薪酬。张维迎指出,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要成为中国最高薪水的大学教授,学院的平均年薪应达到10万元左右。资金的缺口是明显的。
实际上,对学生而言,读MBA是一种投资行为,高额学费往往是毕业后取得高薪的前提。在光华管理学院,MBA学生的学费和其他学科硕士研究生学费处在同一水平,而招生数量也必须严格遵照计划,这一切显然是制约学院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学者们的接踵而至意味着成本的砝码不断增加。据粗略估算,仅招聘计划一项头4年平均每年预算约为400万元,而最昂贵的教科书也仅是改革的一个步骤。年初,学院曾请来礼仪学校的教师对行政人员加以培训;接下来还要推出的有实行新的教师聘用制度,投资建设中国容量最大、质量最高的MBA案例库,筹建一所预算约为5000万元的“北京大学企业家研修院”……每一项规划都意味着更多的资金需求。
国外著名商学院每年招收的全日制MBA学员在600~800之间,另外每年还招收相当数量的EMBA学生。1999年光华管理学院按计划招收MBA学生240名,其中全日制60名,同时还招收了75名国有企业在职经理和125名国务院下岗分流人员。全部MBA在校生数量不到800人。按照张维迎估计的每年2000万元运转费用,如果仅凭学费收入维持,每年至少还须多招收1200名MBA学生。与之对应,仅MBA项目的教师就应增加到100人左右。而这100人的年薪,若按学院的期望,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更不用提其他专业的运行费用。很明显,如果学费不变,即使能够增招学生,也难以维持良性的运转。
Kellogg商学院MBA项目一年的学费高达2.5万美金,这个在大部分中国人眼中显得沉重的数字在国外却很平常。“要创办世界一流商学院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张维迎说。按国际标准提高薪酬,是吸引优秀学者的必要前提,然而在人才的投入与产出的循环游戏中,世界级的竞争并不仅仅是成本的竞争。 大学上海在职mba邹恒甫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