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错位的代价

作者:王珲

深度报道:错位的代价0深度报道:错位的代价1

女教师的师生恋

事件的主人公只有26岁。

从22岁进校教书,常亭就一心一意希望能把一个班从初一一直带到高三,“这种体验才是完整的”。然而第4年的开头她便遇上了一系列迅猛却又隐蔽的突变。在很短的时间内,校方替她处理了很多事情——来自家长、区教委、本校同事,以及学生们的,常亭从班主任岗位上离职,继而被她所在的市属重点中学辞退。

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学生家长指责常亭与其儿子谈恋爱,并严重影响到儿子的中考升学。家长态度激烈,强硬要求校方对此事作出处理,否则诉之法律。他甚至直接找到常亭的父亲,让他对自己女儿的行为负责。

去年11月,记者前往该校采访,事件直接处理人王女士告诉记者:“这事一出,她的精神压力很大,待在目前的位置上不太合适,离开学校的环境,是出于对她的保护。”

半年之后,记者在北京的一所普通中学内见到了在此代课的常亭。她的脸上写着比记者所能想见的要多的坚强和豁达。新的环境让常亭摆脱了最初那种濒临绝望的情绪,但她仍说:“背着这样一个不光彩的事情再站在讲台上,到哪儿都会不舒服。”

常亭拒绝谈论事情的实质内容,她只是说,“那是个非常特殊的男孩……也许是我天生就喜欢照顾弱者,给予他了过多的关爱……”常亭坦率地谈到,她非常担心那个男孩受到任何伤害,“他还太小。我必须等到他18岁了,才能说这一切。”常亭为此事付出了事业中断、婚姻濒临破裂的代价。

但她仍认为自己坚持了为师之道的本质,“我没错,可是事实又证明我是错的,因为如果我的行为是对的,就应该有普遍可适应的准则加以推广,现在明摆着推广不下去,那就说明是有问题的”。常亭告诉记者,“整个事件中,没有人真正地接触或了解过其中的真相,只有我清楚。有时候,我太想能跟某个人好好地梳理一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请人帮我一块看看到底有没有错。”

常亭的好朋友相信,常亭在那个男孩身上实践的只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

5月13日,记者再次见到王女士。对于记者提出“校方是否迫于压力或为学校利益丢卒保车”的质询,一贯沉稳、冷静的王女士有些激动,“对常亭的处理,已算是她该受的惩罚中最轻的了。”王女士大略谈了谈事情的经过,“从初二下半学期到初三一年,两人关系越来越密切,家长不干,找学校,我们让她写了保证书,保证不再与那个学生来往。可到了初三暑假,孩子失踪十几天,家长像疯了似的恨不得到市公安局贴寻人启事……”

“没有人能相信这事是真的,我也理解不了,但是阅读了大量材料(两人的通信)后,对事实我只有接受。离开学校是她自己选择的。现在的结果,完全是她一手造成的。”王女士承认,常亭非常聪明,具备当老师的才华,甚至完全有从初中老师带班直接进入高中的素养,但这事出来后,常亭当老师的资格都差点被教委剥夺,学校虽为她可惜,却也担心,“如果她没从本质上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她还会在这上面出事。作为老师,无论再怎么年轻,也是一个对自己有行为责任的成人,必须要在情感或行为上有所约束。孩子是没有免疫力的,他现在的认识和情感绝对与几年后不一样。”

不被允许的感情

对常亭的事件,学校老师中间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初三年级的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常亭的为人,敢说敢当,特例独行,她在哪里,快乐便带到哪里。最重要的是她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替学生想,学校的规定要是对孩子们不利,她就会站起来说话。我们都挺欣赏她,她班上的孩子更是迷她,恨不得字都写得跟她一样。”另一位老师强调说:“她当老师可不是在把老师当个职业做,那是她全部的生活。”老师们认为,常亭的问题在于她没有把握好师生之间应有的距离。

也有一些老师的态度很激烈,他们认为:“老师需要有老师的尊严,老师的责任和老师的榜样。跟学生打成一片,难免会出问题。”该校的副校长表示:“感情的出现,对当事人来说是相互激励,并非是不可理喻。但从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教育角度来看,十几岁的孩子们从心理状态到经济地位都是很独特的群体,需要加强保护,作为老师更应该以《教师法》自律。常亭的行为肯定是错的,无庸置疑。”

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大洋彼岸的另一段师生恋。1998年10月,国际各大媒体都在以一种微妙的情绪报道一件事:美国36岁的女教师玛丽在狱中为她的15岁小情人维利生下第二个婴儿。婴儿的降生使法庭作出了对玛丽更为严厉的制裁,她被判7年零5个月的监禁。与此同时,身为人父的维利正在欧洲为他和老师的恋情大声疾呼,他为此写下一本书——《惟一的犯罪——爱》。15岁的维利是玛丽“生命中的爱”。玛丽发誓说,她一定要等到出狱的那一天,与她所爱的维利结婚。

专家们用正常人的行为模式对这段不正常的恋情作出的判断是:NO!他们认为等到7年后维利22岁时这一切都会化为泡影。但无论如何,所有这些事都已经把玛丽推到了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小学教师之列。以强奸犯定罪的玛丽在美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更令人惊讶的是同情者与谴责者各占一半。谴责者认为,“一个老师将一个孩童占为己有,极其大逆不道”。“她辜负了人们对她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妻子和一个成年人的信任。”而同情者则说:“她找到了她梦中的男人,但他只有15岁。”

远与近的问题

几次与常亭交流,她都在热烈地表达着为师者的信念,“四年来,我与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成长,我实践的是一种‘人’的理想”。她告诉记者,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老师只是把自己当作老师,把学生当作学生,而忽略了每个个体首先是人,“对老师要求太多,致使老师只是一种符号,各种要求限定了老师作为人自身的一些特点。”她的学生们也说:“以前只知道自己是学生,到常老师这才发现自己其实还是个孩子。”

“我不认为教师是只教人对错的职业。有些事情的对与错我也无法给出答案,我只有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来探讨,我想告诉他们的是,他们必须学会自己思考、判断。”常亭这样描述她与学生的相处之道,“如果他抽烟,我不会对他说这是件坏事,不,我本来就不认为这事与好坏相关,毛泽东抽烟不还是照样成为伟人吗?我跟他讨论这事的时候就说,现在别当我是老师了……”常亭在她的父亲和先生的眼里是个随时准备出轨的人,她却反问:“你们为什么非要先给人划定一个轨道?”不肯有一定之规的常亭不仅实践着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甚至滑出更远。校方因此而质疑说:“没有基本的行事规则,何以进行管理?”该校负责人认为,这是一个有典型社会学、心理学意义的案例,“从这件事中,能反映出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多方的教育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董奇教授,正在开展“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研究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是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探讨如何为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减少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学习。但是,董奇教授认为:“平等、相互尊重、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绝不包括师生恋。因为教师的社会角色、职业道德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都不允许教师和学生之间出现超越师生关系的两性关系。为防止这种不恰当关系的出现和产生,作为身心成熟的教师应当具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

常亭之事后,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焦灼地对记者谈到:“这件事表面看是师生恋,但它为什么会发生?其实是个教育的真正危机——信仰危机的问题。社会环境变了,应该说‘学生中心论’在师生关系上比‘教师中心论’有了一种进步,但很多年轻老师却因为自身的价值体系混乱,把握不好与学生的距离了,他们要么让学生不屑一顾,要么让学生过于依赖。‘师道尊严’正在消失,师生之间的关系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无序,研究者若不肯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教育堪忧。”

记者无从得到相关数据证实这种担忧,但来自邻国日本的报道却对我们有警戒之用。据悉,日本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朝日新闻》近日调查称,“学校课堂秩序混乱、暴力成风,学生对老师的教导置若罔闻,老师对学生因失去控制力而精神紧张、无法忍受请精神病假的占到了50%”。

(注:出于对当事人的尊重,文内使用假名,敬请读者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