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被老板和同事逼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芳)
《精神迫害》是一本法国畅销书。在法国随便哪个大城市,随便哪个超市的图书柜,如有职员模样的人进来找书,售货员小姐就会把这本书递过去,“在这儿呢。写得确实好”,然后她会压低声音,“我们这儿就是这种情况。”
什么情况?就是老板(或同事)在工作场所以非常巧妙的手腕对其他职员横加挑剔、肆意指使、竭力压制。这不是新闻,也不是特例,1993年德国社会学家汉斯·雷曼就写了一本书——《Mobbing》,用“群氓袭击”来形容现代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病态关系。从那以后,一些欧洲国家的工会组织开始考虑这种现状,并采取行动维护被“袭击”者的利益。
《精神迫害》一书可以说是社会研究和工会行动的结合。作者玛丽-弗朗斯·伊里戈严是心理学医生,许多人找她咨询,声称自己在工作中饱受迫害,伊里戈严由此引发深入研究的兴趣,最后发现“工作场所的精神迫害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现代人带来了深深的痛苦”,这一研究结果立即成为工会行动的有力依据,法国左派刊物《新观察家》以“这群把你弄疯的老板和同事”为题专门报道此书,让受害之人现身说法,并介绍应对妙方。
根据书中调查统计,全欧洲有1200万人觉得自己被领导或同事挑剔(见表格一),读这本书一定很解气。据说有不少经理发现有人在他的办公室偷偷放了这本书,书里描述迫害者特征的语句都被粗笔划出来,旁边写着:“快读吧,说的就是你呀!”
伊里戈严确实颇费笔墨给迫害者画了生动的肖像(见《给迫害者画像)),不过她特别说明,迫害不单是老板和经理对下属,同事之间相互迫害、下属迫害上司的案例也经常发生。
一些心理医生将这种现象称为“职业心理病”,据他们分析,“职业心理病”产生的原因既简单又复杂——工作节奏快,整体竞争激烈,压力空前,个人担心保不住饭碗,团结精神不如从前……如果人在压力之下无法解脱,就会无意中迫使别人承受同样性质、同等程度的压力,以相对减轻自己的负担。
《精神迫害》一书作者像玛丽-弗朗士·伊里戈严
在日本的企业文化中,转嫁压力甚至被视为合理的减压方式。今年1月,有媒体报道了一位台湾同胞在日本一家大证券公司服务的经历。他在公司服务了十几年,两年前升任课长,课长是日本公司最中坚的职务,在第一线带兵苦干,轻易不会让非日本人担任。这位新课长一向与公司上下同仁相处甚好,可提升不久突然被部长叫去“大训一顿”,理由是他对部属“不凶”。部长大骂着告诉他,身为课长一定要保持权威!这是公司的传统!接受部长“训斥”之后,他不得不开始痛苦地学习“找机会”大声训斥部下。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大声训斥部下其实是件挺舒服的事,慢慢越来越顺口,当然也赢得了上司的赞赏和新的提升机会。
“训人主义”是日本特色,当训人成为人人认可的好传统,其精神迫害的直接效果反而能被消解掉很大一部分吧。可是,几乎所有国家都是老人和年轻人自杀率较高,身为社会及家庭中坚的中年人自杀率较低,日本中年人的自杀率却出奇地高。日本文化确实给了中年人格外大的压力,逼迫他们成功,可心理学家发现,促使他们痛下自杀决心的因素包括刚刚遭受了严厉的训斥。
企业文化合伙儿默认精神迫害的合理性,这正是法国职业病研究中心最担心的一点。截至今年1月,《精神迫害》的作者伊里戈严收到了500多封读者来信,许多人以亲身经历回应她的写作,也有人给她提出了新问题——有位读者说自己一直受到上司刁难,莫名其妙地被换了好几个部门,当他跟同事抱怨时,同事撇撇嘴:“别神经过敏了。谁不是一样啊!”既然不能弃职而去,干脆默认自己的痛苦,再漠视他人的痛苦,这才是精神迫害最大的迫害吧。
1200万欧洲人声称在工作中遭受精神迫害
(数据来源:1996年欧盟有关工作条件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