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C时代到Internet时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破坏性技术产品正在构成隐形攻击,葛鲁夫把这种现象称作“克里斯坦森效应”

1997年9月,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雷顿·克里斯坦森在一群英特尔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面前宣讲新兴公司如何从老的、已成名的公司手中掠得大片市场。他说,低成本的小型钢厂从低端的钢筋市场做起,一步步地打入高端的薄板钢市场,最终从伯利恒钢铁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这样的钢铁大户手中夺取了40%的生意。克里斯坦森用幻灯片演示了整个过程。

英特尔董事长安迪·葛鲁夫在下面全神贯注地听讲。他已经开始率领英特尔反攻1000美元个人计算机市场。该市场上英特尔竞争对手AMD公司等干得热火朝天,而一向以老大自居的英特尔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葛鲁夫说:“看着幻灯片,我心里渐渐生出一种感觉,克里斯坦森好像是在说低价位计算机上市的事情。它就是我们的钢筋。这使我下定决心:英特尔一定要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否则我们就会落得和大钢铁公司同样的下场。”

克里斯坦森的说法成为葛鲁夫和其他英特尔管理人员饭后的热烈话题。“钢筋”成了英特尔的内部口号,用以激励大家抢占低价位计算机市场。

1998年1月,葛鲁夫在英特尔销售人员千人大会上,再次引用这个故事动员下属。葛鲁夫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发生在钢铁业的故事,除非我们痛改前非,我们就会重蹈他们的覆辙。”此后,英特尔推出低端赛扬芯片,大举收复失地,在占市场58.5%的1000美元以下PC产品中,获得了46%的市场,反超AMD。

坟场中葬满了类似这样忽视竞争威胁的公司。帆船的制造者们嘲笑汽船。西部联合电报公司一度是美国最大的公司,它怀疑AT&T公司的电话业务能够取代它的电报业务,甚至放弃了早期购买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的专利的机会。实力雄厚的西尔斯-罗巴克百货公司对折扣商店嗤之以鼻。别忘了一位火车机车制造公司经理在电气机车横扫市场前夕说过的一句话:“电气机车永远也不会取代蒸汽机车。”

很容易指责经理们的傲慢和懒惰。很容易从心里发誓:“我永远不会犯此类错误!”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困境:新技术导致伟大公司的衰落》一书中指出,避免上述错误并不那么容易。

从PC时代到Internet时代0

因特网访问费用与用户数的对比

Internet是未来增长的唯一最重要的动力,而中国当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尽管网络在中国刚刚起步,因特尔总裁克瑞格·贝瑞特看好它的前景 (娄林伟 摄)

从PC时代到Internet时代1

上图:爱尔兰5岁的小姑娘爱米·斯图尔特天生目盲,但她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们一起学习,计算机把课文转化为布莱叶盲文

右图:技术能够解放人类的创造力,这在斯蒂芬·霍金博士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霍金身患神经系统绝症已有30余年,由此丧失了说话和移动身体大部肌肉的能力。然而,装在他轮椅上的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却使他不仅能通过语言合成器发声,还能开门、关灯、控制电视和从事写作。霍金并不感到孤独,反而称自己是“世界上拥有最广泛联系的人之一”

任何感觉自己有坚固的防弹衣保护的经理人员读了克里斯坦森的书以后都应该警醒。对你的生意形成致命威胁的产品一开始往往以劣质、低利润的面目出现,很自然地,你不把它当一回事。然而这样的产品却会逐步改善性能,直到有一天,你的大部分客户都被它吸引过去。

克里斯坦森把这种悄悄进入既有市场的新产品命名为“破坏性技术产品”,《福布斯》用一种军事上的说法“隐形攻击”来形容它,葛鲁夫则把这种现象称作“克里斯坦森效应”。就连他这位战略转折点专家、能够洞察“10倍速变化”的英特尔领军人物都在“破坏性技术”面前栽了大跟头。

“更强大的处理能力”已失去效力,英特尔模式正面临四面楚歌

英特尔在1998年似乎流年不利,全球半导体需求疲软,公司的销售和盈利都有所下降。它不仅在低端计算机市场上被人牵了鼻子,更受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炮轰,指控它涉嫌违犯反垄断法。但这些都不是英特尔的真正问题所在。

根本的“破坏性技术”是Internet。这个一度只是由研究人员和电脑迷们使用的笨拙工具,现在成了颠覆一切的杀手。作为PC时代主导的英特尔公司,在Internet时代尤其显得危机四伏。

英特尔以一种超高的价格出售其最新、最快的芯片,这使它得以支付巨额的生产和研发费用。随着每一代芯片都为下一代更先进的芯片所取代,英特尔把上一代芯片以越来越低的价格出手。这种体系令英特尔获得了对手难以企及的规模效益,以及由此而来的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能力,联邦贸易委员会正是在指责它滥用此种能力。然而,英特尔的整个故事依赖于对最新、最快的芯片的一种永不满足的渴求。

现在英特尔的商业模式处于四面楚歌之中。人们只有在最新的微处理器能够令他们的软件运行得更快的情况下才会购买英特尔的新产品,然而目前最重要的软件是Internet,新出炉的芯片并不能大幅提升人们的网络体验。两年前人们还在关心微软PowerPoint是否能更快地制作图形,现在的头号事情却是连到家中或办公室里的线路情况。换言之,带宽是关键。这种形势恶化了英特尔的另外一个问题:整个PC市场的增长速度正在放慢,因为用户越来越找不到为自己的机器升级换代的理由。

“更强大的处理能力”这一咒语已开始失去效力。PC制造商Gateway在它1998年委托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对PC机的初级和中级用户来说,处理器速度在购买理由中仅居第五位。价格是第一位的。康柏负责消费类产品的经理认为,一旦价格合适,用户就会迅速对高速访问Internet产生兴趣。正是为此,康柏在1998年秋季发布了针对家庭和小型办公室市场的Internet PC产品和服务策略。在这一市场中,大多数连接仍建立在缓慢的拨号连接速度基础上。Internet PC引人注目的不是其传统的PC硬件,而是用于Internet连接的技术和服务。一些型号采用了英特尔的芯片,而其他机器则选取AMD和Cyrix较为便宜的芯片。我们将看到,在基于Internet的营销中,购买PC的传统理由会渐渐消失。

我们已能瞥见微软帝国的斜阳,隐形的攻击者可能就是太阳微系统公司的Java软件

英特尔的传统盟友微软的日子也不好过。在Internet这一青年人的游戏中,微软越来越像心力憔悴的中年人。不过,先不要误判微软死刑:它的财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雄厚。最近一季度的营业额上升了38%,每股股票收益增长74%,并且,它最重要也是可能获利最丰的操作系统Windows 2000将在今年问世。

即便如此,我们已能瞥见微软帝国的斜阳。控制视窗操作系统已经不能维护微软的霸权地位。有大量的例证可资说明:

*新型的最热门的计算机——小于PC、便于移动的掌上电脑——并不使用微软的软件,3Com公司已卖出了200多万台PalmPilot;

*苹果出产的iMac与数不清的运行Windows的米色方盒迥然有异,它是一个奇形怪状的半透明塑料产品,没有软驱,机箱的设计使人们尽可能容易地建立Internet连接。它是第一个强调Internet连接的消费类计算机,在Mac前加上了“i”,然而就是这种计算机在美国消费类计算机中卖得最好;

*Java语言和它的近亲Jini(它能够帮助各种装置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使程序员能够编写不依赖于Windows的软件;

*公司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器获得越来越多的软件,这减少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Windows的挑战者——特别是一种叫做Linux的免费Unix操作系统版本——正在激发前所未有的热情。

换句话说,虽然微软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但它的技术却不是令市场震动的那种。盖茨非常精明,发现了诸如Internet这样的新威胁,并且迅速对其作出了回应,然而他仍然可能为“破坏性技术”所打倒。克里斯坦森评论说:“微软的市场铺得太开了,事事都想占先。Excel 2.0(电子数据表软件)在硬盘上占1.2兆字节。而最新版本光是安装就占了36兆字节。有多少功能是用户心中明悉的?”

隐形的攻击者是谁呢?它可能就是太阳微系统公司的Java软件。许多Java应用运行得很慢,但改进的速度与日俱增。这些应用不仅能在Windows机器也能在苹果的Mac机上运行,甚至在像PalmPilot这样的小装置上它们也照跑不误。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只撷取那些对他们有用的特征。克里斯坦森预测:“这种进攻可能会早在司法部获得任何战果之前就将微软击败。”

微软管理层清楚他们面临的挑战。在与司法部的大战中,他们不遗余力地指出,有许多东西威胁到微软的市场地位,言外之意是,垄断指控根本站不住脚。

英特尔和微软的境遇都说明了一点:人们将越来越少地用英特尔处理器和微软的新软件来衡量个人计算机的性能和功用,而转而用连接速度、Internet服务和软件进行衡量。

从PC时代到Internet时代2

上图:英特尔芯片生产车间里的“太空人”。在这里,一粒微尘都意味着灾难

左图:现代微处理器内含千万只晶体管,生产过程比建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还要繁复

PC时代正向Internet时代转型,Wintel同盟劳燕分飞已成定局,我们由此将看到信息业最大的一次战略转移

在迅速变化的市场上,英特尔和微软都必须重新定义自身。过去20年里,两家联手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技术工业,但当PC不再是唯一的宠儿之后,英特尔和微软都得迅速掉头,以在未来的格局中保持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意味着,两家公司都要多方出击,在多条战线作战。

在网络方面,英特尔的策略已初见端倪。2月26日,英特尔在中国与世界同步正式发布奔腾Ⅲ处理器,微处理器部门的掌门人虞有澄博士于3月8日和10日亲临北京和上海,现场演示基于奔腾Ⅲ处理器的电脑所带来的激动人心的计算体验。据称,这是英特尔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产品发布,关于奔腾Ⅲ处理器的广告与推广活动的资金预算高达3亿美元,是英特尔单个产品中此种预算最多的一次。花如此血本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打出一句口号:带你进入更精彩的Internet世界。

虞有澄在北京演讲时说:“奔腾Ⅲ处理器是英特尔第一个特别为全新Internet体验而设计的处理器。奔腾Ⅲ处理器所拥有的新技术,如Internet数据流单指令多数据扩展指令集(SSE指令集)等,给Internet用户带来更生动的图像、更丰富的音响和更逼真的三维效果。现在,英特尔已经把Internet的需求融入我们每个产品的设计中。”

在3月9日为中国政府官员举办的“微处理器技术论坛”中,虞有澄更是说出了一句惊人之语:“Internet是计算市场增长的唯一最重要的动力,而英特尔架构是Internet的动力源泉。”这强有力地表明,英特尔已由PC时代向Internet时代转型。

就在虞有澄发表这一谈话几天前,英特尔宣布以22亿美元并购Level One通讯公司,这是英特尔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并购。Level One是集成电路技术的领袖公司,为高速通讯和网络应用提供硅连接解决方案。英特尔称,此项并购旨在通过硅技术集成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强的功能,从而给用户带来更先进的网络能力。

在市场战略上,英特尔采取了一种经典的做法:细分市场。它的至强处理器面向中、高档服务器和工作站市场,奔腾Ⅱ和奔腾Ⅲ则为主流用户带来了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而赛扬则力攻1000美元以下PC市场。它还在1998年从数字设备公司手中购得StrongARM产品系列,为的是开拓手持设备、置顶盒产品与嵌入式控制器市场。也许有一天,手持设备、置顶盒和其他信息装置会超越PC成为联入Internet的主要工具。而这反过来又会刺激对高档服务器的需求,英特尔正与惠普、IBM、太阳等公司在这一市场展开血战。

在另一条战线上,英特尔可能会同老战友微软发生冲突:到底软件是应该更多地嵌入芯片内,还是包含在Windows中?例如,英特尔十分热心于语音识别软件,执行副总裁保罗·欧提里尼称:“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把更多的功能,比如音频,移植到软件中,以便它能够直接在芯片上运行。”

似乎是偶然,几乎与虞有澄同时,比尔·盖茨也踏上中国的大地。3月10日,盖茨在深圳发布“维纳斯计划”,它是由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开发的基于Windows CE的预制软件平台,预装有这一软件平台的硬件产品可望于今年下半年面市,集教育、娱乐、上网浏览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其最大特点是价格便宜,易学易用。微软希望这一介于计算机和家电之间的产品能够帮助中国老百姓跨越通向电脑世界和网上世界的最后一道门槛。“维纳斯计划”也是继简体中文掌上电脑预制平台之后,微软在中国推出的第二个基于Windows CE的中文产品。

虽说“维纳斯”号称是一项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开发计划,但其实微软的中国战略仍是它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它在消费性产品和服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它不仅力图使Windows CE成为手持设备的标准平台,还花钱购买了WebTV,探索通过电视上网的可能性。所有这些都超出了微软的传统业务范围之外。

在转型过程中,长期控制PC业走向的Wintel同盟的劳燕分飞已成定局。奔腾Ⅲ甫一上市,人们就发现了一个“美中不足”: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无法正确识别该处理器。微软称,运行Windows 95和Windows 98的PC会把奔腾Ⅲ误认为奔腾Ⅱ。

表面上看,这表明双方的沟通显然很不够。然而,往深处想,它是不是还有更多的寓意? Wintel同盟是经济史上最不同寻常、最赚钱的企业联盟,微软和英特尔走到一起,是为了共同建立PC的标准。而在Internet时代,建立标准要困难得多。

当微软和英特尔手挽着手的时候,那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而现在,他们开始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故事。我们由此将看到信息业最大的一次战略转移。换句话说,信息业的发展道路上头一回没有了阻塞点。

生活在Internet时代是一件幸事。

上一篇: 硅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