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孩子学习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珲)

向孩子学习0

史家胡同小学五年级三班  

1996年,美国有900多万人进入因特网,其中2~18岁的儿童超过100万,而美国50%的中小学校为孩子们的提供因特网服务。在1996年的中国大城市里,此情况同样喜人,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已达20.6%,瀛海威时空网80%用户均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这之中21%是中小学生。

1997年4月,法国巴黎“明日青少年与媒介”的国际论坛上,与会者达成共识:对于信息时代的挑战,成年人多是对自己的无能和无知感到恐惧,而青少年们却从来无所畏惧。1997年在中国大陆热销的《数字化生存》开篇便指出: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孩子们将是这个时代的主人。

所有与网络有关的数字两年来持续上升。这些都给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人们一个极好的启示——“向孩子学习”。1998年9月5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向社会郑重发布他们的结论:“今天,成人的教育和影响仍是儿童少年社会化主流,但90年代中国孩子对成人社会化的反向影响日趋明显。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世界。”

这个结论,是历时10个月的工作结果,1998年1月14日,研究中心一本发行量达16万的刊物《少年儿童研究》的主编孙云晓,向社会提出了“向孩子学习”的倡导,《中国妇女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生活周刊》3家媒体共同参与,使“向孩子学习”的征文活动声势浩大。

与此同时,课题主持人康丽颖和她的同事们与41位国内知名学者及116名家长和老师访谈。访谈的结果令研究者对“向孩子学习”的意义欢欣鼓舞。计算机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影响,导致孩子可以通过家长和学校之外的声音获取大量知识。当成年人还在为各种价值体系的混乱困惑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毫不犹豫地作出了选择。对成人的权威性削弱的大胆假设,使研究者得出结论:孩子对成人世界的积极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孩子不成熟的社会性,即其原生命形态中的尚未受到污染的美好品质;二是孩子正在发展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性。较之于原有的反向社会化理论,他们认为晚辈对长辈能够发生影响的年龄已提前至小学阶段。

成果发布会上学者的谨慎肯定与在座记者的沉默不语,显示出社会对“向孩子学习”可能性的疑虑。事实也证明,尽管有很多家长、老师参与征文的写作,但他们在文章里表达的多是对孩子童真的感动,与研究者探索的课题大相径庭。理论在向实际倡导的过程中还任重道远。

专家访谈录

劳凯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

最近20年来,中国社会步入了现代化进程。由于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的社会变迁,它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也是多方位的。西方现代主义的研究表明,崇尚理性、肯定人的主体性、尊重个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3个基本特征。当整体社会由非理性的人治状态向理性的承认人的主体性社会过渡,必然要求保护个人的私域,给每个人留有能自由支配的空间,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必然增强,这是造成现代的孩子和过去的孩子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

陆小娅 《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主编

我认为孩子在成长中主要不是以其自身的优点来影响成年人,而是以其存在的问题来影响父母和老师,并促使他们作出思考。比方说,我的小孩非常喜欢提问题,她在3岁的时候,曾问过我,“烟筒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她提问的角度使我发现儿童的思维常常带有新异性和创造性。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两代人经常会发生心灵的碰撞,成年人会由此去经历自己过去未曾经历的事情,促进自身的完善。

叶澜 华东师大原副校长

今天我们谈接受儿童的影响仍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儿童对成人都有影响,只有当儿童的一些行为反映了时代变化的趋势,是积极的,成年人才应该接受。

周晓虹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

向孩子学习1

今天的孩子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已有能力影响成人世界。我的一个好朋友是南大中文系的教授,年初我们几个争论对电脑的看法。其间,他突然对对方大喊了一声:“不对不对,你的做法不对,我儿子说应该……”在过去的时代,我们引经据典时常说:“我爸爸(或我老师)说……”而今天却变成了“我儿子说……”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实在不是鲜见。

赵忠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他们看场电影几十块钱,我真心疼。孩子说条件多好呀,有饮料有空调。但我还是认为不值,几十元买件衣服吃顿饭多好。我儿子就说我只讲物质消费,不讲精神消费。我说你们也应该存点钱呀,将来用钱的地方多的是。我女儿就说,爸爸你只知道将来将来,将来是无数个将来,现在可只有一个。钱花完了再去挣,如果像你们这样只知道把钱存在银行里,不消费怎么刺激生产。话听着有点别扭,但也有道理。

我有时跟女儿说大街上许多小女孩穿的衣服露肚脐眼,真是不好看。女儿说爸爸你不懂,你们对衣服的选择是美不美,我们首先是看它潮不潮。你们买东西先看是否耐用,我们要看是否喜欢。你们打扮上从众,买衣服先看是不是能穿得出去;我们买衣服最好全世界就我一个人穿这种衣服,求异。

徐国静 《初中生报》副编审

我女儿不喜欢我唠叨,知道我不能改,便想出了一个新的交流方式。如果我提醒她换衣服,她没有反应,就打3下手。如果她跟我顶嘴,我不用大动肝火,只需轻轻在她的肩上拍3下,她就不会再顶嘴了。这个办法我采用了,我还用欣赏的态度表扬了她,她就更来劲了,主动给我当英语老师、计算机老师和游泳老师。在做她学生的日子里,我觉得向孩子学习的不仅是她们接收到的新的知识,还有那种充满活力和热情的人生态度、平等地与人对话、交往。

孟庆江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

现代的年轻人特别强调自我价值。美院一个学生下去体验生活,回来后他在论文里写到他通过体验生活发现了自己。教授感到很吃惊,不能接受。因为过去我们去体验生活,都是接受教育,与人民打成一片,下去就是为了让你发现大众。但我觉得他有道理,不考虑表现自我,不利于个性的发挥,不利于产生一些真正的东西。

风笑天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现代社会急剧变化实在是太快了,两代人如果在变化缓慢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上一代与下一代共同的东西就多,而现在,上一代还没长成,下一代所面对的某些东西就与他们小的时候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侯志瑾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向孩子学习2

现在孩子思维比较独立,不那么听话,在他们心目中没有谁的话是绝对正确的。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和孩子说起好好先生。我说好好先生不错啊,人缘好。孩子说好好先生那哪叫人呀,好好先生是人后边牵着的狗,谁让他往哪边走他就往哪边走。这怎么是人呢,这不是狗吗?如果有10个人牵着的话,他不就被勒死了?我说好好先生谁也不得罪。他说根本就不对,他谁的话都听,他也就得罪了所有的人。他也没有自己的想法,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孩子很自信,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我小时候受的教育是要戒骄戒躁,一定要发现自己的缺点,然后改正。而现在的孩子总看到自己的优点,把优点发扬光大。我觉得也对,如果总是发扬优点,可能一生都在发挥你的长处。

跟孩子接触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要求我去尊重所有的人,尊重孩子。孩子没有那么多的等级观念,比如我儿子看到大街上擦皮鞋的就说:妈妈擦皮鞋也可以挣钱,而且还不累。他并没有看不起人家,而是觉得那是一种生存方式。

“我不能不拜女儿为师,因为她不仅成绩优秀,还有丰富的生活和适应市场的多种能力。譬如,对球星、歌星和流行小说了如指掌;对家用电器样样精通。我是一个笨人,要看录像、VCD或录节目,各种按键弄得我眼花缭乱也搞不清楚,全靠她帮忙;女儿购物水平也惊人,与商家砍价刀起刀落娴熟自如,甚至充满乐趣;平时,她和同学外出吃饭,大都采取AA 制;她看过的书和CD盘也常常折价变卖,让我难以理解。女儿不以为然,说:‘物尽其用嘛。再说,我不卖了旧的,哪有钱买新的?’”

——孙云晓《孩子可能比我强》文中语

我翻开送给儿子学画画的书,啊,儿子没去临摹那标准化的各种神情小人儿,而把他们涂成了五彩缤纷。

我气得叫起来。“你见过红的小人,绿的小人,紫的小人么?”

“你没见过么?”儿子反而惊奇地问我。他指着每个人脸上的颜色,一本正经地教我:“桔红的是哈哈笑,柠檬黄的是眯眯笑,绿的是睡觉,蓝的是生气,紫的是吓一大跳。”

我哑然。

——江西郭景“向孩子学习”征文

北京一个10岁的女孩在超市购物。她看到有人偷拿东西,便跑去告诉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查证失窃后,反怀疑起这个女孩。他们对她进行了搜身。什么都没找到后放她回家。回到家中的女孩将此事告诉家长,父母听说后十分愤怒,“以后别再管这闲事了!”小女孩决定投诉,她不喜欢家长姑息宁事不辨是非的态度,“管闲事没有错。错就错在我没有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他们没权这么对我,我要讨回公道!”在女儿的坚持下,一家人到了商场找经理。小女孩得到郑重其事的道歉。

——个案访谈

在此次访谈中,有80%的老师和家长反映,现代孩子有较强的环保意识。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能够自觉地将家里的垃圾分类处理之后再倒掉,并且郑重其事地告诉家长要形成环保意识。有的教师甚至预言,在下一个世纪,中国的环境保护运动会自下而上地开展起来,孩子会走在成人前面反过来再影响成人。

——“向孩子学习”课题报告 向孩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