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国家的晴雨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汇率:国家的晴雨表0

要享有先进的工业品,俄罗斯人就得拿得出人家需要的商品;如果没有,卢布就当不得硬通货  

8月17日,俄罗斯政府与俄央行联合宣布提高“汇率走廊”上限,卢布对美元的浮动范围从原来的5.18~7.01提高到6.0~9.5。对于这一举措,俄央行回避“贬值”的字眼,称这“仅仅是新政策”。

这一文字游戏很可能加深人们对俄经济魔幻现实主义的看法。两位美国学者加迪和伊克斯就是这样说的,他们称,俄罗斯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虚幻经济”。比如,前苏联时期的大多数企业仍然使投入的价值减少而不是增加,各公司为掩饰自己对价值破坏的方法就是漫天要价。亏损而不倒闭,这是俄罗斯最大的虚幻,政府为应付巨额内债,只有选择贬值。

东南亚新一轮的危机也来自债务压力。据说,很多国家暴露出来的外债额已数倍于国内总产值。不过,数年之前卢布的一轮惊人贬值却别有原因。

众所周知,前苏联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计划体系下的经济制度虽使日用品匮乏,但在国际上,卢布却是坚挺的货币,而且,以其固定汇率计算的苏联人的生活水准排在世界上游水平。

前苏联坚挺的卢布得益于革命后的激情、二次大战以及海湾危机后石油、黄金等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前苏联刚好是地球上这两种资源的第二大拥有国。但在这三个有利时期的间隙,斯大林和他的后继者们只有用高压政策维持政权,这时的币值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

黄金和石油价格的持续低迷助长消费者对它们的滥用,从而大量销蚀资源,进而使价格回升。80年代初,当两种资源涨到普通人用不起的时候,消费者只有另寻他法。西方政府的做法是控制通货膨胀,前苏联的运气因此结束。当扛着大包服装、罐头乃至暖壶的中国人从西伯利亚大铁路鱼贯而入时,俄罗斯人发现除了伏特加酒外竟拿不出其他可交换的商品,只好多多付款,卢布开始贬值。加之社会动荡,卢布贬得一塌糊涂。

在合适的时机占有合适的资源显然是富裕生活的先决条件,但很少有人能永远站在有利的一面,国家也是如此。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地广人稀,人均资源占有的绝对数量曾使他们轻易地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但时代不同了,在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时代,它们唯有大量吸引移民。投资移民需付一笔不菲的费用,相信一定高于当地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技术移民则凭自身未来创造的价值购买占有自然资源的权利,这很像是一宗期货交易。

靠自然资源发迹的国家似乎从没有好下场。有例为证:阿根廷。在16、17世纪,西班牙人把牛、马等牲畜带到南美大陆,其中很多逃跑了,过上野生生活。在阿根廷广袤的草原上,这些动物没有天敌,因此繁盛起来。当然,那时阿根廷人的富裕只表现在他们的饮食上。直到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有冷藏设备的远洋船,阿根廷的牛肉突然间变得极有价值,任何一个优秀的骑手都因此致富。当时离开欧洲大陆的“淘金者”往往有两种选择——美国或阿根廷。

阿根廷的繁荣却未能维持长久。当全球的农场主们发现养牛有利可图时,所有适宜的地方都大量繁殖,牛肉上的利润最终平均化了。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黄金、石油等不那么容易生产的商品未尝不是如此。阿根廷人的财富来得太快了,他们如此富有,以致不必为未来操心。与此同时,美国人却大量建造工厂,最终把阿根廷甩在后面。阿根廷的通货自然大幅贬值。

日本资源匮乏,只有选择建工厂一条路。尤其二次大战后,日本一片废墟,拿不出任何可与他国交换的商品,为了硬通货,只有生产欧美市场上流行的商品,而价格还要比竞争对手便宜。起初,日本靠的是人工优势,技术上紧跟先进国家,日元则凭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在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低水平上。一轮出口浪潮越涨越高。

日本产业的最大特点是模仿与效率,索尼公司生产的晶体管收音机并不是自己发明的,但体积小,音质也比它的原创者好。当然,模仿总是有的放矢,不拖泥带水,这就节省了大量研发费用。1969年,日本的人均GNP合1190美元,而当时美国年的人均GNP是3980美元,人均GNP增长率3.4%。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2000年日本的人均GNP将以23200美元两倍于美国。

日本在效率方面的确超过了美国,制造一辆“丰田”汽车用的人工要比“通用”少一半,但真正使日本人富裕起来的,主要却是汇率变动。日元在20年间升值3倍,不经意间把日本人送上巅峰。相形之下,对效率的追求却有极限,尤其是当日本人仍执著地向极限挑战时,美国人却独辟蹊径走上另一条路。就如同运动员向百米极限挑战时,越往后所需付出的代价越大,这时不如改骑车或发明汽车。

追赶的经济模式曾为人称道,但本质上,这种方式不能提供超额利润。现在,执高科技牛耳的美国人开始大量聚敛财富,日本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它再也得不到9.9%的增长速度。

与工商业中通行的规律一样,汇率的变动似乎有着赢家通吃的倾向。当日本崛起时,投资者买入日元,投机者推波助澜,使日元涨到与经济水平不相称的地步——1美元兑换80日元。日本人名义上很有钱,却还得住在狭小的房间里,挤地铁上下班,连日本产的大米都比邻国的贵上6倍。与股市一样,汇市的运动也会产生泡沫。泡沫一旦破裂,再加上经济衰退,相反的过程也将持续很长时间,只要想一想日元曾经升值了20年,就不难理解4年来一路走低的趋势。

日本人曾经比欧美人富裕,凭借的却是他人的技术创新,这只有投机理论才能解释得通。现在,作为追赶者,日本的汇率只有恢复本来面目。日元的崛起还得益于七八十年代西方经济连绵不断的危机,投资者倾向于寻找货币避风港,如果港口只有一个,它的币值无疑会被来自全世界的买盘托离实际水平。

1998年8月,日元突破前期146∶1的水平,再创新低,亚洲各国股市汇市纷纷告急。作为日本模式的追随者,东南亚国家与日本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联动关系。但问题或许并不如当地投资者担心的那样严重。投机者对日元的攻击与对韩元、泰铢的攻击一样,仍是集中火力。韩元曾跌到2000∶1的水平,现在则回到了1300∶1的下跌以来的中间值。任何投机都是一次矫枉过正,韩元如此,日元也如此。周边市场只不过会随波振动,不会过分偏离实际水平。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金融危机之前,东南亚的小虎们的人均GNP大体在4000美元左右,而中国才600美元。经历了20余年的改革和平均10%的年均增长,中国人以美元计的财富远低于只比他们早起飞10年的邻国,现实的差距一望可知。美国经济学家罗杰斯曾说,就像股价的起伏揭示一个公司盛衰一样,货币的涨落是国家实力的晴雨表。中国的综合实力排名世界第三,下世纪中叶有望问鼎,此时,一味地把人民币的汇率与东南亚国家纠缠在一起,未免短视。如果按GNP成长率计算,中国人能明确知道呆在家里自己将变得如何富裕,诸如2000年翻两番。而走出国门,他们等待的则是一次谁也不知底细,但一定会发生的货币升值过程,那时,以美元计的收入将使国人感受到人民币作为硬通货的价值。 人民币日元日本汇率汇率改革日元美元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