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蓝色大海中的金船》c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武夫)
和去年的8月一样,美国的新书很少。大家可以看到,在本期的非虚构作品排名榜上,《出版家周刊》有两本,分别涉及天文和康复(这又一次说明,该刊在选择畅销书范围上的广泛性),而《纽约时报书评》则只有一本。
这一本便是《深蓝色大海中的金船》。
作者加里·金达此前曾写过两部非虚构作品:《牺牲品》(Victim)和《轻松岁月》(Light Years)。这次记载的是一个打捞沉船的故事,按我们中国的分类,应属于“报告文学”一类。
1857年9月,一艘叫作“中美洲”的明轮(即船体外装着风车似的大推进器)蒸汽船,在从哈瓦那驶往纽约的途中遭飓风而沉没。像这样的长达280英尺的客轮遇难的例子,在当年亦属罕见。狂风掀起山一般的巨浪吞噬了船只。船长威廉·荷恩顿镇定自若,一方面指挥水手和乘客排成三行舀出机舱中的进水,一方面把妇女、儿童和部分男人遣散到附近的“马林”号船上。
“中美洲”号上载有大量的来自加利福尼亚的金砖,乘客们私人携带的金银币和金粉也不在少数。书中的一条花絮描写了吓得六神无主的旅客们在交谊厅中把袋中的金子倒空,显然,财物对遇难者来说已经不是漂流的保障而成了危险的负担。一个叫安·斯摩尔的幸存者回忆说:“黑压压地挤满了人的遇难船,眼看着沉入了海底。”数以百计的人拽着残骸上的漂浮物或套着救生衣在海上挣扎,船长则英勇殉职。当天夜里,“艾伦”号帆船船长安德斯·约翰森发现他的船的四周有“上百人的声音……在绝望地呼叫”。抛掷绳索已经无济于事,因为精疲力竭的人们抓不住;而救到船上的人都已吓得说不出话来。这条船抢救了49名遇难者。一周之后,另一条船搭救了在救生艇上奄奄一息的三个男人……
132年以来,“中美洲”号静悄悄地躺在南卡罗来纳州罗曼角东北100英里处8000英尺下没有水流的海底。
故事的另一条线索此时出现,其非凡的主人公叫托米·汤普森。他生于俄亥俄的狄法恩斯,少年时即喜欢动手修修补补,自制了电话、肥皂箱车(供滑行比赛用)、自携式水下呼吸器装置。从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后,被一家非赢利的科研机构——哥伦布市的巴泰尔纪念学院雇用。他对水下救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过他极其反对被叫作“搜宝人”。他曾短期为麦尔·费舍尔工作,那位企业家历经10年艰苦努力,终于发现了1622年在佛罗里达附近海面沉没的西班牙宝船“阿托莎”号。这一经验使汤普森坚信,浅海打捞的偶然性太大(而且多已被别人将财物取走),而费舍尔的工作方法有些盲目,往往毫无结果地一再探寻某一海域,于是汤普森决定打捞无人问津的深海沉船,他把目光对准了“中美洲”号。
他的第一步工作是确定该船的沉没位置。一位同事为他查遍所有幸存者和救援者留下的全部资料,从而指出了准确的方位,就在另一位同事确定大体上的搜寻地域时,汤普森在哥伦布市组织了一支有160人的基干队伍,并得到了1200万美元的财政预算。
在1986年时,还没有能够在2700米以下深水作业的打捞船,汤普森只好自己动手。最后建成了一艘重6吨,有两辆小货车长的打捞船,上面配备了巧妙操纵的设备、电脑、照相和摄像机、声纳探测仪、推进加速器、电池和贮存拖曳器。他的工程技术人员们也完成了臂长5英尺的可伸缩和可转动的探头。
从1986至1989年,他们租用了3艘船进行打捞。开始发现沉船一侧已经没有了明轮,而另一侧则堆满了煤。这项探险的消息传出后,引来了激烈的竞争者,有人甚至要诉诸法庭来解决纠纷。凡此种种,在这部配有插图的507页的作品中,全都进行了描述。至于那些细节,如无穷的机器故障、醉酒的厨师、海军的干预、不利的气候等等,都写得极其生动。
最后,他们的机器探头终于找到了沉金。汤普森回忆说:“船底铺满了金子。到处都是金子,简直如同一座花园。”次年夏天,价值数亿美元的黄金被打捞了上来;在当年幸存者登陆的诺福克运到岸上。又引起39家保险公司声称这些金子为他们所有。总之,围绕这次打捞,读者能看到远比一次探险要丰富的美国社会面面观。
上期即已榜上有名的《一个海盗看着50岁》长达458页,是吉米·巴费特借他本人五十寿辰之机而写的自传,态度坦率而谦虚。他给读者的印象并非那种把旅馆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和对偷拍名人照片的记者大打出手的歌星,而是一位具有魅力、喜欢沉思的内心慈善、外表体面的翩翩君子。若不是有数百万歌迷构成潜在的购书人,这部书或许得不到出版,因为全书内容浅陋,而且用作者本人的话说,是“未经润色的意识流”,只有一些诗一般的句子当属可取。
法国出版业大事纪
1945年 伽里玛出版社推出“黑色”系列图书。
1953年 哈歇特公司名下的法国图书总店推出“袋中书”——一种类似英美纸皮平装书的新开本图书,可放入普通衣袋。
1957年 文学艺术版权法颁布。
1963年 第一届国际科技图书节在巴黎举行。
1968年 第一届袋中书博览会在法国举行。
1972年 音像及电子出版工作者协会成立。
1981年 第一届巴黎国际图书博览会举行。
1984年 第一届国际青年图书博览会在法国举行。
1993年 首批10法郎丛书“一千零一夜”推出。
1995年 著作权保护年限从50年延长到60年。
七八两月是法国人带薪休假的季节,畅销书榜上的作品两周来几乎没有变化,都是沙滩上晒着太阳读的消遣小说。为了维系读者,严肃刊物如《新观察家》周刊也一期期连载着小说,新闻杂志如《快报》周刊则推出“世纪伟人的私生活”系列,已从爱因斯坦黄昏恋、毕加索追女人发掘到时装大师夏奈尔卑微的出身与孤独的晚年了。
其实这个夏天法国图书业有一部实实在在的大作问世——《1945年以来的法国出版业》,这是一部950页、售价990法郎的大辞典。编者帕斯卡尔·富歇是一位历史学博士,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二战被占领时期法国的出版业状况曾是他的重点研究对象。
这一回富歇博士主持编写的辞典描述了二战以来,“出版”这个将艺术与商业融为一体的行业在法国怎样变迁与发展,考证了许多出版业大事的来龙去脉,如“袋中书(Livre de poche)”到底是谁首创,“10元丛书”到底有多大影响。富歇博士对自己的成果非常满意,认为它给出了“出版业半个世纪的全景图”;出版业对它的评价也相当高,称之为“里程碑式的巨著”。
法国人有读书的习惯,城市里书店随处可见,这些都与他们的出版业经常自我总结有关。正如《新观察家》的书评所言,沙滩上读畅销小说的法国人不一定关心出版业的大辞典,可恰恰是这些大辞典里面讲述的人和事决定了他们手上拿的书。(刘芳) 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