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锁业:又一轮“抗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皮昊)
外资连锁进中国
10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连锁零售企业——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这家由国内贸易部下属中国糖业酒类集团公司与日本最大零售业企业伊藤洋华堂株式会社以及著名的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伊藤忠(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连锁商业企业,首期投资为1.3亿美元,注册资本6500万美元。中国糖业酒类集团作为控股方注资51%。据透露,华糖洋华堂计划3年时间在国内开设3家营业面积万米以上的大型综合性超市,位于北京朝阳区十里堡的第一家超市目前已进入准备阶段,预计明年初开张营业。
近几年,国内大城市街头上洋店铺的面孔已屡见不鲜。自从1992年7月,国家批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6大城市和深圳、珠海、厦门、海南、汕头5个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合作商业零售企业以来,外资零售业集团在短短几年间已快步迈进中国市场。目前除国务院正式批准了18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外,各地批准的中外合资合作商业企业已达100多家。一批国际知名商企尤其连锁企业如美国“沃尔玛”、日本“大荣”、“佳世客”、法国“家乐福”、荷兰“万客隆”、德国“麦德龙”都将店铺开到中国。有资料表明,世界十大零售连锁公司半数在中国有投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美国“沃尔玛”,1996年8月就跨洋过海在深圳登陆,一地开设两家商店——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店,而这正是“沃尔玛”进军亚洲市场的第一步。
这些国际商业连锁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决不只是短期市场行为。有媒介报道,“沃尔玛”选择市场观念强、社会消费水平较高的深圳安营扎寨后,准备再在中国开设20家分店,并开通卫星专用频道,加强总部对在华业务监控能力;荷兰“万客隆”以广州为根据地,又计划在北京建3家超大型连锁仓储商店;法国“家乐福”、日本“佳世客”、英国“玛沙”对中国市场也都有长期发展计划。
此间有评价认为,外资进入中国一般经历从商品输入到资本输入、品牌输入几个阶段。以“沃尔玛”为代表的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不再单店进入,而采用连锁组织,多店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的形式,且又兼有一定批发性质。
与制造业和其他许多服务行业比,零售业是国内对外开放相对较晚的一个行业。1992年以前,除允许外商投资的生产企业可在国内销售部分产品外,中国一直禁止外资在中国开办独资或合资零售、批发企业。1992年7月,国务院同意“6市5特区”试办中外合资合作商业零售业,享有进出口经营权,但各地仅能试办一至两家,并不得经营商业批发和代理进出口业务,进口商品种类限于本企业零售的百货类商品,年度进口量不得超过本企业当年零售总额的30%。1993年3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全国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的思路,提出“经国家批准在一些城市和地区试办中外合资的零售商业、物资供销企业。”第一次将批发领域列入对外开放范围。1995年6月,国家计委、经贸委、外经贸部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商业零售业、批发和物资供销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允许有限度吸收外资。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试办两家中外合资连锁商业企业,各项政策比照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外,还规定两家企业必须由中方控股51%以上,经营年限不超过30年。不久前成立的“华糖洋华堂”即为试办企业之一。
国内连锁成新宠
1996年热火朝天的“商战”焦点无疑集中在大型百货商场身上。越来越富丽堂皇的店堂,此起彼伏的降价风波并没有如商家所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相反不少商场却在“商战”过后面对盲目发展带来的恶果,客源分流、销售收入下降、企业整体效益下滑。曾有报道,仅今年一季度,北京市商业企业收入比上年下降4%,利润下降2.2%,所得税收入仅完成预算的30.46%。北京市到本世纪末要建“100家‘燕莎’”的壮志宏图早早就被市场无情否定。事实证明,传统单店经营模式已经很难使商家在变幻莫测的商战中“打杀”出真正实力雄厚的商业企业集团。
就在大型百货商场因为难以逆转的效益下滑而纷纷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的时候,国内连锁零售业正进入一个如火如荼的膨胀发展阶段。
回头算来,全国首家商业连锁企业1990年12月才诞生于广东一个不起眼的城市——东莞。1995年初,全国连锁企业只有150多家,店铺2500多个。此后,连锁业开始崭露头角,截止1996年底,全国连锁企业已发展到1000多家,店铺总数超过1万个,两年间分别增加3.7倍和3倍。1995年连锁企业实现销售额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0.5%,1996年就达到1.2%,在35个大中城市,这一比例更达到3%以上。与此同时,大部分连锁企业的年销售额增长幅度也达到20%-50%,明显高于其他流通企业。上海市连锁企业1996年销售额比1995年增长81%。北京市去年各类连锁公司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0多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4.5%。今年上半年,北京连锁业发展势头不减,销售额仍保持了18.9%的递增速度。
据内贸部连锁商业办公室查丽华介绍,在业态和结构上,国内连锁企业主要以便利店和超市为主,大约占总数2/3以上,连锁形式多为直营连锁,特许经营(加盟店)也成为一些较成熟企业的主要拓展方式。查丽华认为,连锁零售与80年代出现过的“超市热”不同,80年代单体超市风行一时,但当时国内对新兴零售业态认识还不充分,商品定位和销售方式也超出社会当时的接受能力。近两年,连锁零售蓬勃兴起,除了部分大中城市消费水准已能为其提供足够市场支持力外,也有目前商业竞争格局的影响。前一轮商战使商家明白“大而全”的单体经营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对商业企业本身而言,除了组建企业集团,连锁经营是快速扩充企业实力的另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在国内连锁企业中销售额排名第一的上海华联超市公司,由上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投资创办,1996年就发展到拥有101家店铺,年销售额9亿元,实现利润1800万元。最近,“华联”旗下连锁店铺已过178家,预计年底能扩大到200家。
查丽华分析,连锁企业发展还有一大动力来自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不少城市中大量分散经营、设施陈旧的国有粮店、副食店、蔬菜店,都取消了粮管所、中心一级店的管理机构,按连锁方式进行结构重组,借助原有基础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新网络体系。此外,一些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现在也加入连锁零售行列,如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深圳万科创办的连锁公司,销售额已在深圳排名第3,不容忽视。
下一轮商战:中资和外资?
连锁业这两年在中国风风火火,但相对创造这种经营方式有130多年的西方商业企业来说,中国连锁业仍只是个新生儿。对照全球最大的连锁企业“沃尔玛”集团,其目前在美国国内拥有连锁店约2000家,国外连锁店数百家,年销售额近千亿美元,而1995年中国全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1.2万亿元,只比这家公司销售额多出0.4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上看,“沃尔玛”仅店铺数量就比中国第一的“华联”大十倍,比1996年全国连锁企业14家店铺的平均数高出百倍。经营管理上,“沃尔玛”拥有全球最现代化的商品配送中心,它在深圳的商品大部分从中国供货商采购,仅采购人员就有200多人,雄厚资金实力加上减少环节、杜绝回扣,使它经销的商品零售价甚至比许多商场的进价还低,而且货源充足、稳定。因“沃尔玛”开张后,周围商家销售额下滑,而被人称为“零售业杀手”。
国内连锁企业与国际零售巨头相比,资金、管理上的种种不足再所难免。对于尚显稚嫩的中国连锁企业,单靠直营在短时期形成稍具实力的销售网络颇为不易,依靠资本经营手段,采用兼并和联合的方法成为扩大企业规模的途径。上海继“华联”之后,另一家大型连锁公司“联华”在1996年就通过兼并和联合使店铺从年初41家扩充到100多家。但另一方面,现在连锁企业多是由原来流通部门的隶属单位转化而来,传统体制的痕迹仍十分明显,从一些连锁企业名称“良士多”、“希福”中都能感到过去的行业色彩。同一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发展连锁店难,跨地区发展把本地的店开到外地就可想而知。正因如此,内贸部决定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界限,鼓励对现有连锁企业进行调整、兼并、联合,积极发展特许(加盟)连锁,把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网点聚合成实力雄厚,实行规模化经营的企业。
内贸部商业连锁办公室人士指出,规范化经营是另一难点。连锁经营方式有“八个统一”,其中关键是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可一些新成立的连锁企业没有按照连锁店的特定制度运营,仍用传统的模式经营现代化的企业,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特别是在老企业基础上改造的连锁企业,统一采购配送比重只有30%-60%,远远达不到基本规范要求。
连锁业人士认为,进入世界前500强的零售集团大多是连锁企业,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进程加快,国内商业零售领域将会进一步开放,外资进入首先是连锁零售的竞争,这对尚未成熟的国内连锁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北京有几位连锁企业经理参观过深圳“沃尔玛”后感叹:“幸亏没开到北京。”问题是更多的“沃尔玛”进入我们更多的城市,我们自己的“抗战”实力究竟能维持多久? 商业连锁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