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中国足球词汇备考
作者:苗炜(文 / 苗炜)
出线:这是一个赌博术语。毕熙东先生曾有篇文章叫作《足球不是轮盘赌》,但在对待世界杯外围赛的问题上,中国足球并未摆脱赌博心理,尽管足球水平十余年来未见令人满意的提高,但对“出线”的渴望却并未降低。因此,毕先生的文章不妨改作“足球就是轮盘赌”,毕先生另有大作《中国足球还是要踢下去的》,不妨一并改作“中国足球还是要赌下去的”。
悲壮:我们有一习惯,即将足球运动当作某种精神运动来对待。悲壮是一个美学词汇,用于足球则表示又一次赌输了。1996年,中国队出征亚洲杯前,主教练戚务生曾言:宁可悲壮地死,绝不窝囊地生。但4场比赛1胜3负的成绩,3场败仗均未有“悲壮”的意蕴。足坛名教头刘国江认为,“以球为中心”与“以人为中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足球思想,显然,悲壮一词更多地是在后一种思维方式下运用的。而“以人为中心”的足球思想是落后的、封闭的、没有接触运动本质的。
改革成果:这是一个政治术语,可以到处使用。比如每年甲级联赛结束,可以用这个词来作总结,以显示观众人数稳定、俱乐部体制趋向完善、投资方有热情等等;再比如大赛之前,可以说比赛将检验我们的足球改革成果;失败之后,又可以说改革成果并不显著。该词汇使用频率高,因此不免让人迷惑,到底是否真有这个东西。实际上,1992年“红山口”足球工作会议决定中国足球走职业化道路时,已有这样的舆论准备:足球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因此短时间内中国足球不会有太突出的成绩,要有耐心,因为以职业联赛促进足球水平提高是世界足球之规律,而这一规律的实践与收获需要时间。遗憾的是,改革成果同时被两样东西所检验:一是职业化进程,二是成绩。大多数人认为,足球水平提高应是足球改革的成果之一,但又没有多少人坚信水平提高需要以职业化完备、竞争体制健全为前提,在足球改革遇到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之时,要求成绩的提高并不现实。
限制工资:这是一个装潢工艺术语。1996年中国足协曾试图出台“工资法”,以限制职业球员收入,但这个词汇在1997年使用频率并不会高。因为一次装修过后,会经过较长时间才会有第二次装修。之所以把“限制工资”一词划为装潢工艺,而非经济术语,是因为这一做法在目前俱乐部体制建设、税收、审计、市场规范等诸多难题存在的足球环境中,这个词汇只能起一点儿装潢作用,而没有经济作用。其他体育项目在看到足球运动员收入高、水平低时总免不了提出意见,用“限制工资”装饰一下,可以免去一些批评。当然,从市场角度看,这些批评并无道理,只是情绪问题。但在一个不讲道理的人看,情绪往往比道理更可怕。
技不如人:戚务生主教练接手国家队后,至少在一个方面有所提高,那就是总结中国队的差距时越来越有条理。而大赛失利后,他大多会把球员的问题整理出来,向球迷交待,其中心思想是“技不如人”。中国足协官员在1996年国奥队冲击奥运会失败后,也曾表示,现在足球水平不高,要求胜利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然而,在球迷看来,主教练水平太低是长期困扰中国足球的重要问题。球员会有种种短处,其短处甚至要比主教练总结出来的更多,但主教练的作用就是把各种有缺点的球员组织起来,扬长避短,在比赛中发挥出较高的效用来。而目前中国队的主教练,其作用是通过大赛全方位地暴露出球员的缺点,再供自己总结用。比如戚务生在1996年将中国队的打法改变,又在亚洲杯赛后总结出球员与其所要求的所谓压迫式打法之间的差距,其思维逻辑非常独特。“技不如人”是一历史名词,会被反复使用。
真正的球迷:中国是足球屡战屡败,结果落下个病根,那就是球迷的不满越来越顺理成章。“真正的球迷”不是一味骂中国足球,而是始终热爱,不是因足球热闹才跑上球场的,而是一贯愿意为之呐喊助威。于是就形成两种荒唐的力量,有人说:我们球迷这么爱足球,可足球老让我们受伤害,这怎么能行;有人说:真正的球迷特执著,尽管倍受伤害,还得支持足球,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球迷。这两种说法都太矫情,中国足球的成长与失利都离不开这种撒娇式的情感环境。 中国男足足球精神中国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