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生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伟琪 杭艳)
电脑量体裁衣
编译 伟琪
今年冬季,柏林一家大商厦将推出电脑量体裁剪技术,从而使缝纫工艺出现新的格局,人人都可穿上完全合身的服装。一套西服只贵10%
自从服装工业的批量生产迅猛发展以来,人们的穿着大多是统一规格的厂家产品,从38、39、40号尺码演变到L、M、X号四五种规格;从统一规格的衬衫、汗衫、运动衫发展到统一规格的西服套装。然而,千差万别的人体穿着屈指可数的若干种统一规格的服装,毕竟抱有“勉强凑合”的遗憾。在裁缝铺里量体裁衣——昔日的寻常事,今天却成了高档消费。在工业文明中,想穿一套完全合身的服装,竟成了普通人的梦想。然而峰回路转,这种梦想不久就能实现。
前不久,柏林技术与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和弗劳恩霍夫生产设备与设计技术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 fur Produktionsanlagen und Konstruktionstechnik)共同研制成功电脑量体裁剪技术。今后,如果一名男性顾客想买一套合身的西服,他只需走进一间特殊的更衣室,脱下全身衣服——当然,他可以穿着短裤衩,但最好一丝不挂,一架摄像机将把他的全身轮廓摄入,并将数据转入电脑,电脑把测定值转换成手工裁缝习惯使用的尺寸:袖长、裤长、立裆、肩宽、臀围、腰围、胸围等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然后把各个数据通过网络送至成衣车间。与此同时,顾客可以选出自己最合身的款式、面料和样品,这些信息也将全部输入电脑。成衣车间的一名制样员根据电脑中储存的顾客剪影,制成特定的纸样,然后用目前通用的电脑控制的机器进行裁剪和缝合。一星期后,顾客便能从商场取回自己定做的西服。这套西服能巧妙地把他倾斜的双肩和凸出的肚子掩盖起来完全合身,而价格只比统一规格的西服贵10%。今年冬季,柏林的一家大商厦——卡尔施塔特(Karstadt)将率先推出男式休闲服和便装的电脑量体裁剪服务,一家东柏林的中型服装厂已承接加工任务。
电脑量体裁剪的创意最初来源于上述那所柏林高专的服装技术教授法尔克·赫尔曼(Falk Herrmann)和若干家信息公司的股东埃贝哈德·舍内堡。他们把自己的“自动量体单间”改造成一种能在工业上使用的不接触人体的电脑量体裁衣系统。最近,由舍内堡发起成立了一家名为“梅迪亚中心”(Mediacenter)的公司,专门开发电脑量体裁衣工程,入股的有德国百货康采恩卡尔施塔特以及约80家中型服装厂家。
“梅迪亚中心”的下一步打算是,把商场的服装部变成高科技的娱乐场所。以往挂得满满的衣架将会消失,代之以四壁安装的摄像设备。目前的人体扫描机也仅仅是开始,下一步将是顾客把量好的尺寸数据存入磁盘,然后把磁盘带回家。以后,每当顾客通过电脑联网进行采购时(Online-shopping),只需把自己的裁剪数据通过调制一解调器(Modem)和网络直接传送到厂家即可,数星期后,他就会收到卡尔施塔特商厦寄来的新衣邮包。
今后进一步的展望是:在把摄像机测量的身材数据和选中的衣料以及设计数据输入电脑后,顾客立刻能在荧屏上看到自己穿着新衣服的样子。或者会有另一种类似的设计:在“量体的小间”内安装一排“透明的高科技”镜子,摄像机通过镜子摄下各种数据,而顾客能立刻在镜子上看到自己穿着新衣服是什么样子。迅速构成图像的电脑程序甚至可以做到荧屏上虚拟的双影人能随着真实的顾客做每一个动作。在虚拟的试穿中,可以通过口令改变服装的颜色、款式、尺寸大小等。柏林的研究人员预计,用电脑量体裁剪的女式服装和时装明年夏季才能上市。
打捞失事的波音747机身残骸。燃气和空气在机身腹部的混合导致爆炸
800航班的爆炸原因
编译 杭艳
事故专家们已排除美国环球航空公司800航班恐系怖分子炸弹爆炸的可能性,认为是某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技术上的毛病产生了油箱里的火花。但真正原因何在,至今仍然是谜。
1996年7月17日,美国环球航空公司(TWA)从纽约飞往巴黎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即800航班)起飞后不久,便在长岛坠毁。美国的事故调查机构——国家运输安全局(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rad-NTSS)对此进行了缜密的调查。对该局的事故侦破专家来说,每一次飞机遇难都有自己独特的声响,他们对此十分谙熟。雷电把飞机击成碎片是卡啦卡啦声,机翼从机身上折断是劈里啪啦声;炸弹爆炸是“轰”的一声巨响。可是从这架失事飞机的驾驶舱里找到的最后录音带中所听到的神秘的爆裂声,和上述的各种声响怎么也对不上号。于是,该局专家们把录音带中神秘的爆裂声和以往空难中的录音带反复比较后认为,这种爆裂声很可能是燃料箱内燃气和空气混合后爆炸的声音。日前,这架失事飞机的70%残骸已经打捞上来,经过对碎片的数百次测试,并在电脑里模拟了这架飞机失事前的最后几秒钟状况后,这种怀疑似乎变得更有根据。
从一系列迹象推论出来的证据,可以说明这架波音747飞机的解体是由于空气和燃气混合后的一次爆炸造成主燃料箱炸裂所致。按照事故侦破人员的调查,爆炸发生在客舱内第23排座位之处,也就是在右侧机翼连接机身的地方。飞机从纽约起飞时,只在机翼的燃料箱内灌了油,而在容量近5万立升的主油箱内只灌了几百立升的燃料在里面晃荡。据调查人员解释,当时正是炎夏天气,由于高温,飞机腹部的空气和燃气的混合体往往变得特别具有爆炸性,只需一星半点的火花就可以使230名乘员在没有丝毫预感的情况下丧命。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侦破人员曾不遗余力地寻找炸弹爆炸的痕迹,认为很可能是隐藏在某个座位下的引爆物点燃了油箱内燃气的爆炸。爆炸物专家们说,“只要很小的特殊引爆装置即可”,具有足够知识的恐怖分子完全可以设计这样一枚炸弹,放在第23排的座位底下,炸开座舱的底部,引起数10厘米之下的主油箱爆炸。
联邦调查局的化学家们从打捞起来的客舱残骸上,也确实用显微镜发现了一点爆炸物的痕迹。然而这种爆炸物痕迹很可能是原来的美国士兵留下的,因为这架遇难的飞机曾在1991年初海湾战争时运输过部队。迄今为止,专家并未在某一块残骸上找到炸弹爆炸的痕迹,这些专家们日前已认为,不太可能再找到恐怖分子炸弹爆炸的确切证据。在遇难者身上所作的调查也同样不能支持这种怀疑。因为打捞起来的208具尸体中,没有一具有受到炸弹爆炸伤害的典型迹象。当恐怖事故被基本排除之后,专家们开始联想到1990年5月11日菲律宾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客机所带来的空难。那一天,当旅客们在马尼拉的机场登机时,这架短程客机机身内的主油箱几乎是空的,里面只剩下极少的燃料。当时马尼拉十分炎热,气温高达摄氏38度,旅客们陆续登机时,停在烈日下的客机腹部主油箱内的空气和燃气的混合体已达到高度的爆炸性。客机刚开始起飞,主油箱就突然爆炸。波音公司、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局(NTSB)和菲律宾地方当局的专家们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弄清了爆炸的原因。
现在,专家们已排除了在纽约坠毁的波音747客机炸弹爆炸的可能性,认为是某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技术上的毛病产生了主油箱内的火花,但真正原因何在,至今依然是谜。 电脑科技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