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经纪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意)

“爸爸”经纪人0

网球之家:1987年时的格拉芙和父母  

对格拉芙来说,今年又是一个辉煌的记录,她夺得了法国网球公开赛、温布尔登公开赛及美国网球公开赛的女单冠军,她因伤放弃了年初的澳大利亚公开赛,这是她的习惯,因为她不喜欢那里的场地。

人们原本期待重返网坛的塞莱斯能与格拉芙来一场龙争虎斗,不料,格拉芙在这一年中却更牢固地确定了其王者风范。

网球场是一个能体现温情的地方,男选手的女朋友会坐在场边,而女选手通常是由其父亲充当这个特殊的加油者的角色。遗憾的是,彼得·格拉芙不能为女儿呐喊助阵了,作为格拉芙的经纪人,他被控逃税,正受审判。老彼得扮演丑恶的角色,把罪责与格拉芙本人分开。他只能在监狱中回想球场上的风光。

当然,他能够回想的东西太多了。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他把自己的女儿塑造成了目前最优秀的网球选手。

彼得曾是一个田径运动员,用他本人的话来说,还是一个极其出色的选手,不过,他最大的成就在于生有格拉芙这样的女儿,而不是拿过什么冠军。平庸的父母总对儿女怀有更大的期望,老彼得带给格拉芙的是良好的身体素质,在格拉芙17岁时,她的“库伯跑”(12分钟跑)成绩在3200米以上,老彼得曾说过,如果不打网球,施特菲·格拉芙也可以成为其他项目的世界顶尖级选手,如800米跑。

老彼得27岁时才开始学打网球,但格拉芙4岁时就开始接受网球训练,这一点与阿加西父子极相像。当年,老阿加西从伊朗逃到美国,在一家饭店里打工,他偶然地看到了一场戴拿斯杯比赛,从此就确定了要让孩子打网球的信念。因为网球是一项雅致的运动,从某个方面来说,这项运动属于白人和富人。

1977年,格拉芙8岁时,老彼得辞去了他在保险公司的工作,一家人决定,今后的一切将围绕他们的天才女儿。老彼得说:“是我发现了她的网球才能,但是想进一步达到更高的水准,将依赖于她自己的努力。”他否认自己曾逼迫女儿训练,他说更多的时候,他是劝女儿要少练一会儿。

德国海德堡市附近的布吕尔镇,这个只有1300人口的小镇里正成长着一位世界冠军。老彼得精心塑造格拉芙,陪她打球,送她到各种网球训练营,去医疗中心检测身体,请各种教练来提高女儿全方位的能力,比如为让格拉芙有出众的跳跃能力,他曾请到全德国最著名的跳高教练。

“爸爸”经纪人1

1989年温布尔登网球赛冠军得主是格拉芙和贝克尔  

格拉芙11岁时已显露出她优于同龄人的身体条件,特别心脏系统和肌肉的数值。从12岁到14岁,格拉芙一直是德国少年组的网球冠军。1984年,15岁的格拉芙拿到了洛杉矶奥运会表演项目——网球的女单冠军。这一年,她在网球大奖赛上初露锋芒,1984年、1985年,她两度杀入温布尔登大赛的前16名,1985年她在美国公开赛上进入半决赛,被纳芙拉蒂诺娃击败。第二年,她首次战胜了心中的偶像——纳芙拉蒂诺娃,世界排名由几年前的第122位上升至第6位,共获得9项大奖赛的冠军。1987年,格拉芙首获“大满贯赛”冠军,而且一年中获得了两个——法国公开赛和美国公开赛冠军。1988年,19岁的格拉芙彻底结束了纳芙拉蒂诺娃的时代,她夺得四大网球公开赛的冠军,并在汉城奥运会上夺得女单金牌。

老彼得如影随形地跟着自己的女儿,德国《明镜》周刊这样写道:“他一直在设法使自己成为八面玲珑的人物,在大奖赛组织者面前表现得很自信,在饭店老板那儿表现得平易近人,当服务工作懒懒散散时又粗暴专横,在施特菲面前则是虚情假意。”10年前,《明镜》周刊就注意到了老彼得的特性,说这位自己未能如愿以偿的人物在女儿的成绩中得到了某种补偿。记者们写道:“当他谈到施特菲时,他就要用‘我们’这个人称代词。”

在老彼得看来,合称“我们”是天经地义的事,格拉芙说,在她的生活中,父亲是最重要的人,是她的决策者,这种情况将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老彼得是她的父亲、经纪人、朋友、教练员、陪练员、保镖和监护人。老彼得认为,女儿的成绩已经说明他的做法一贯正确,他说:“当我认为我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网球运动这项买卖的生意经时,我为什么还要把25%的收入拱手让与另一个经纪人呢?”他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施特菲,包括与裁判的争吵、与体育记者的争吵等等,他认为自己的作用恰到好处,而不是像一些媒介批评的那样——这个当爹的管得太宽。

随着格拉芙的比赛成绩越来越好,一家人的收入自然是越来越多,这种速度在一开始总是有些让人吃惊,从一年收入上百万马克到一年收入上千万马克,这是让人兴奋的。当然,还有广告合同,老彼得审慎地处理着一系列商务活动,比如他对要求格拉芙做内衣广告的商人一口回绝,而当女儿出现在德国时装重镇——杜塞尔多弗时,他又大谈格拉芙的身材是多么适合做模特儿。可惜是的,当逃税案被揭露后,格拉芙梦想的时装业被迫停顿,她原打算生产自己品牌的女装。

事实上,早在1987年,格拉芙一家就曾商议过是否移居国外以逃避德国的重税,那时,德国网球的另一个象征——贝克尔已住到摩纳哥。但他们决定留在德国,去年逃税案一出,格拉芙面对各方压力也表示想离开德国。在此之前,她一直是奉公守法的表率,没有为躲避税收而采取任何“合法的手段”。

当年被格拉芙取而代之的纳芙拉蒂诺娃曾抨击老彼得的贪婪之心,她说,有些女子网球选手尚处在少女时代,但不得不过早地、过分残忍地去适应长期在外的动荡生活。在一些很有才华的运动员身上存在着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问题,这应当归咎于家庭。她说:“有这样的父亲,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生活是靠其女儿维系的。”

纳芙拉蒂诺娃说的这番话,当初被看作她与格拉芙明枪暗箭之争斗的一部分,实际上却极有道理。纳芙拉蒂诺娃18岁时加入美国国籍后才开始其职业生涯,而现在相当多的女选手在15、6岁时就开始参加大满贯赛事,如果女选手不在这个年龄显露出才华,那么她们很可能到头还是个平庸之辈。卡普里亚蒂16岁时夺得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单冠军。今年,16岁的瑞士姑娘辛吉斯已经成为他日的网球女王的候选人,她在年初杀入澳大利亚公开赛的四分之一决赛,在美国网球公开赛半决赛上负于格拉芙。

法国选手皮尔斯为纳芙拉蒂诺娃当年的批评提供了佐证,她从小就跟父亲吉姆学打网球,吉姆的训练手段是强化肌肉力量,这一向是女选手的薄弱环节,吉姆逼迫10岁的女儿呆在健身房里,如果不听话就会挨揍。吉姆是美国人,而皮尔斯选择了母亲的国籍——法国。不知道这是否算作她对强调肌肉的美国方式的一种反感。

在吉姆的调教下,皮尔斯成了一个身高1.84米,肌肉发达的选手,尤其注重她的大力发球,但是,皮尔斯却是一个心理状态极差的选手,每当比赛出现波澜,败下阵来的总会是皮尔斯。与老彼得一样,吉姆的角色是父亲、经纪人、保镖,他时常在球场上为女儿助阵,但却总免不了要骂人,骂对手,骂裁判,也骂自己的女儿,的确是他把皮尔斯培养成了一个优秀的网球选手,但似乎也正是他妨碍皮尔斯成为更优秀的选手。与老彼得相比,吉姆并不成功。皮尔斯正逐渐摆脱父亲的影响,拒绝他去观战。但她在赛前总显得过于紧张。在这一点上,格拉芙显得更成熟,她并未因父亲被收审而影响自己的发挥,只要她站到球场上就有一种独立的威严,已拿到21项大满贯冠军的格拉芙已经树立起她自己的人格的力量。

“爸爸”经纪人2

格拉芙在巴黎 奥运会网球施特菲·格拉芙网球

上一篇: 逛一逛NBA超市
下一篇: 体坛走笔(25)